立春未到,晋阳的风仍冷,城墙上新挂的铜漏却滴答如常。
漏声与更鼓相和,像是给这座城重新安上的心跳。告示在清晨第一缕光里贴满了义灯之下与法牌旁侧,纸未干,字已走遍街巷。
“并州武举开科!”
“凡年在十六至三十五者,不问门第,不问乡右,不问旧籍;唯问其守法与能事。三试:静行、弓马、阵纪;二考:器械与策问;末擂不比蛮力,比‘收力’与‘止戈’。入选者编为五校:弓骑、陷阵、工械、夜行、法度。违纪者,斩。”
“注:诸县义灯处可报名,券为凭,一人一券,不得替名。”
人群像潮,一层层往前涌,往后散,留下满街的议论。铁匠铺里锤声一停,满臂黑灰的壮汉把汗抹在围裙上:“不问门第?真不问?”门口的小子把告示读到“末擂不比蛮力”时,忍不住笑出声:“那还怎么打?”堂角的老兵端着粥,咧着三颗黄牙,哼了一声:“比的是刀能否在一寸处收住,不是能不能把人打烂。”又叹,“这才像军。”
报名的队伍从义灯下排开。背猎弓的、提锯子的、挑柴的、赶骡子的、耕田的……穿戴各异,眼神却出奇相似:灶火常年的烟气里长出来的一股倔劲儿。有人偷偷摸出钱塞向吏员,吏员把手一拨,斩台下黑旗飘了一下,那人便像被冷水泼了一盆,从头凉到脚。另一头,一名一臂残废的老兵执杖而来,吏员起身避道,问:“老丈欲报?”老兵笑,说:“老骨头不争气,不能试。愿在‘末擂’做那敲锣的人——看谁收得住。”吏员忙作揖:“军需要您这等眼。”
陈宫在府中看报名册,册页如水波一样铺开,名字一行行流过去。他微微点头:“三日内,报名过五万,筛其三成入列初试。”张辽、高顺分领两千为考军。张辽问:“初试设何处?”陈宫指着图:“北原。”又指了一指:“并州的风,从北原吹来。”
北原广阔如砧,雪未尽,草未生,天空低低压着。旗帜在天与地之间排开,黑白相间,正中一面玄旗无字。义灯与法牌先立,斩台立在风口,黑旗插其旁,像一根钉,钉住了这一日的秩序。
第一试,静行。
考场不设擂,不设马。地上铺着细铜铃,铃之间隔草绳,绳上缠极薄的纸,人从上面走过,纸若响、铃若应,即为失。每人肩上负一袋米,袋口只系半绳——若米落一粒,亦为失。前方三十丈处设一个木门,门旁挂一面小鼓,过门不鸣即合格,鸣则退。
一声短促的鼓,第一队十人起步。
最先抢出的,是个肩宽臂粗的青壮,脚落如雷,第一步就把三只铃震响了。他脸一红,步子更急,铃声便像被他背在肩上,越走越响,走到门前的时候,鼓还未敲,他已被吏员拦下,送去侧边等候。第二个是个猎户儿,腰细腿长,脚掌像猫,一步一步踩在绳影里,肩上米袋纹丝不动。走到门前,他背脊一松,手指一弹,小鼓发出“笃”的一声低响,像夜里远处有人敲门。吏员抬笔,记下“合”。
第三个看起来瘦,背略驼,一双眼睛却亮。他起步慢,脚掌先探后落,像在水上试温。走至半途,风起,铃线微颤,他忽然停住,深呼一口,腰背微微一塌,脚趾在雪里轻轻一抓,再迈下一步。铃没响,米没落。他到行尽处,背上的米袋还在,门边鼓不响——他却伸手摸了一下鼓面,像对自己说,也像对鼓说:“再忍一忍。”那一忍,便是钢。
张辽站在远处看,点了点头。高顺不语,只记下一个名字:“梁翊,洛水岸樵夫。”
第二试,弓马。
并州不比豪族家中试花样,考场设三道:骑射、步射、强弩。骑射以“绕灯”法,马绕义灯一周,分三段射标:近、均、远。步射以“逆风”,给你一支旧箭,一支新箭,择其一。强弩考“守力”,拉起,止于七分,能守十息而不抖,方许发。
猎户“薛越”上马,马口裹着麻,跑得稳。他第一箭在灯影之内,取“白羽”正中;第二箭逆光,偏了半寸,他却不急,第三箭远标,风正北,他偏左一点,箭去如电,带着“嘶”的细响。箭落之处,插入木心,箭羽只露一段。他下马,没扬眉,只在沙上写了三行:风北三分,马速二,弓七成。张辽看见那“七成”,眼里有笑:懂得留。另一头,一个臂粗如瓮的壮汉拉强弩,青筋起得像蛇,拉到八成,牙关咬得“咯吱”,吏者喊“止!七分”,他偏要逞,十息未到,弩臂轻轻一抖,“嗖”的一声,箭飞出去,却在地上翻了两个滚,带起三点泥。壮汉脸紫成了茄子,吏员摇头:守不住力,便守不住阵。
第三试,阵纪。
十人一组,蒙目执木枪。鼓三节为“行”,四节为“止”,长短错节为“侧移”,钟声为“合”。声音交杂,步伐须齐,一人乱,全组退。第一组将进未进,有人抢先一步,木枪前端“当”的一声,撞上左侧同袍的手,疼得那人倒吸一口凉气。高顺抬手,无情喊退。那抢步者还想辩,高顺只指法牌:阵纪试,不看谁快,只看谁齐。
有一组不动声色,像一块黑石,被鼓声一推,整个石头轻轻前移,被钟声一召,十杆木枪齐齐后收,“嗒”的一声,十个枪尖正正落在一条线上。揭开蒙眼布,那领头的竟是个看起来有些羞怯的木匠,他苦笑:“常在作坊里干活,大家一抬一压,不齐便砸人脚。”众人笑。张辽把他名记下,旁标三字:“能为枢。”
二考之一,器械。
河上结着薄冰,考军把桥拆成三截,给你软毡、薄席、木楔、绳索,看你如何在不出声的前提下设渡。工士出身的“卫温”领了四人,先把蹄位用席覆,再铺毡,毡角用牛筋轻扭,楔入桥缝,三息之后,张辽的马已经从他铺的“静渡”上无声过去。另一队人求快,木楔落地叮一声,远处斩台黑旗轻轻摆了一摆,他们便像被那一摆刮过脸,满心发烫,手却冷了半寸。
二考之二,策问。
陈宫坐在小案后,手边一盏茶。案前来者先叩指礼,再答问。陈宫问的话不多,皆是“法与兵”的边界与次序。有人被问:“若遇豪右囤谷,乡里饥,兵求粮,何先?”那人答:“先灯。”陈宫笑,问:“灯何用?”那人答:“灯照法,法照人,兵随灯。”陈宫又问:“若遇贼夜放火烧券屋?”答者道:“先灭火,再缚贼。”陈宫问:“何不先缚?”答者道:“火不灭,众乱;火灭,法明。”陈宫敲案:“记名。”又问另一人:“若军中伤卒,夜需药而券尽,何为?”那人迟疑,答:“借。”陈宫目光一凛:“借谁?”男人面红:“……借乡里。”陈宫摇头:“借法。”他把“互济册”递过来:“读之。”男人读罢才知:灯下立“互济之约”,券尽者可以“义”暂取,三日后补。借的不是私,是法。他退下时,脸上火退了,心里却烧起另一种火。
末擂,止戈。
擂场不擂石,不撒黄沙,地面仅铺一层薄薄的雪。两两对练,木兵为器,三合见胜负。判的不是谁打得狠,而是谁能在赢的一瞬把力收回来,不伤人、不逾界。旁边敲锣的人,正是那位一臂老兵。他的锣敲得极准,谁一逾界,锣声就像一只手在耳边捏了一下,迅又狠。
上来一个叫“庞狼”的铁匠,臂膀粗,气势猛,第一下就是全力横扫。对面是个细腰少年,脚步一错,木兵往回一引,庞狼那一横扫落空,惯性把他自己带得踉跄一步。少年顺势前探,木兵“嗒”的一声点在对方喉口,已胜。锣响,少年立收。庞狼喘着粗气,脸通红,正要发作,抬眼望见斩台黑旗,胸口一咯噔——那面旗在风里并不猎猎,却像是所有刀锋合在一起的一片影。他弯腰一揖:“服。”
另一场,一个自称“武痴”的大个子,前两合皆赢,第三合乘胜追击,明明已经点中对手胸口,还把木兵向前多送了半寸。锣声大作。老兵缓缓站起,一指黑旗,一指法牌:“止戈者,智也。不止者,莽也。并州要的,不是‘疯刀’,是‘军刀’。”大个子涨红了脸,咬牙抱拳:“记之。”
擂未尽,一骑从城中驰到,披着雪光,翻身下马,立在场边,拱手向张辽与高顺:“主公令:末试后,由我亲自押‘铁鸣’。”众人心头一震。
日已偏西,风更紧。擂场中央立起一杆长铁,铁上挂一枚小小铜铃。吕布披玄披而至,戟横背后。众人皆拜。吕布不言,先举戟,戟锋在日光里一闪,从铜铃边掠过,铃不响。他侧首,淡淡道:“刀贵在锋,军贵在静。静而能发,发而能收——此为‘精钢’。”
他把戟倒插雪中,伸出左手,食指并拢,轻轻一弹铜铃之下的铁杆,铜铃“轻轻轻”三声细响,像猫行过阶。吕布转身,押一字:“考。”
众人屏息。一个个上前,以木兵、以拳、以掌、以戟法的影子在铜铃旁试力,能使铁杆轻响而铃不动者,记“上”;使铃响而不乱者,记“中”;铃乱者,退。轮至梁翊,他不看铃,只看铁,手背轻轻一搭,指节一点,铃不响。老兵敲了一下锣,笑骂:“这小子有火,火在里头。”轮至薛越,他用弓背点了一下,铃微颤,未响,薛越自己却收弓三寸,像收心。吕布微微颔首。又有一人把掌拍得铁杆“当”一声,铃大作,旁人哗然。吕布抬手,掌心向下,场上立静:“用力如打铁,响大不为用;如淬火,入水而不炸,方为用。”
至暮色降,五试二考尽数结束。入围者不过千余。府前大鼓一声,名单从义灯下贴起,夜风把纸角吹得簌簌作响,围拢的人却无人伸手去按。陈宫步入,声不高,却清:“初取一千三百人,分入五校。梁翊,弓骑校;薛越,夜行校;卫温,工械校;木匠‘周诏’,法度校——兼行阵纪;‘庞狼’,陷阵校——先修‘收力’;‘武痴’暂留‘止戈馆’习‘收’。”
“另设候补校:老兵‘焦万’,任止戈馆教头;一臂不试,反更能识‘收’。”
人群里“哗”的一声,像一阵风带着火。有人跳起来抱住同伴,有人跪倒在雪里,有人憋红了眼,嘴里只重复一句话:“入了,入了。”
张辽把弓骑校旗递给梁翊,梁翊膝一软,差点跪不稳。张辽握住他臂:“并州的旗,不重在布,重在你背的骨。”
高顺把陷阵校的木牌丢给庞狼,庞狼双手接住,手指抖了一下,高顺冷冷道:“你手竟还抖?”
庞狼咧嘴笑:“抖,是怕以后收不住。怕,便记得收。”高顺眼中寒光一敛,轻轻“嗯”了一声。
法度校前,木匠周诏捧着薄薄的册子,眼里有泪。他握笔的手上都是老茧,笔尖却稳。陈宫把一本《法度小识》递给他:“你教他们字,先教三字:民、信、止。”周诏用力点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