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鼓三通,雪光未退。
辕门外的校场被一扫如镜,薄冰泛着一层冷亮,像给今日之“法”预先磨好了台面。
点将台临时加高一尺,台前铺白绢三幅,朱笔与泥印列于上;左置“言台”,右列“军法木”,正中插着一杆未开之旗,黑缎包裹,旗角压着一块胡杨木楔——那是尚未命名的新旗。
吕布着素甲而来,肩披黑貂裘,左腕半枚虎符以绛缎束定,戟印佩于腰。
张辽立其左,高顺立其右,宋宪、魏续分列于两翼。诸营将校及千余士卒列阵于前,盔甲冷硬,呼吸凝白。
“击鼓。”吕布开口,声音不高,却压住所有窸窣。三通沉鼓,校场上每一颗心脏仿佛在此刻被调到同一拍上。
“今日两件事。”吕布目光扫过人群,落到白绢之上,“一者,行军法;二者,立新旗。”
他抬手,先向台后丁原灵位躬身一礼——灵位方才由军士抬至台后,灵前设白帛与清酒,三炷粗香冒着细烟,风一来,烟便轻轻地偏一偏。
“丁刺史身后之礼,不减。其生前之失,不隐。”他语声转寒,“军心要的,不是遮羞,是秤。”
第一案:夜禁犯令。昨日军械处两名小吏借夜索之名潜入偷械,张辽当场擒之。
吕布命押上台,令其自陈。二人面如土色,辞多支吾。吕布不多言,将“白绢军规”按于案前,朱笔落:“砸印逐籍,发前锋敢死一月,立功者留,不立者斩。”
令牌一出,台下“哗”的一声,随即复静。砸印,是把“名”先从手里剥去;逐籍,是把“利”从脚下抽走;敢死一月,是给他们一条窄路——只有往前,不能回头。
第二案:夜里私携兵刃出营三步——魏续自列吕布问:“为何?”魏续叩拜:“末将急点给养,心急而疏,虽未越界,终违夜禁,请罪。”
吕布看他一眼,朱笔书:“罚半,立于粮案三日,增粥不受赏。”又添一行:“再犯,砸印。”
魏续应“喏”,额上汗落到地上,溅起一点小白——他自己也知,这一条,并非砍人,是砍心里的“侥幸”。
第三案:犯而自返。前日偷金叶者匿名归还,今仍不出列。
吕布不唤名,只将“白绢”翻至昨日:“犯而自返,罚半;暗而不言,罚全。”他抬眼,淡淡一笑:“你若还怕,我不问你;你若想做‘人’,今台下自去粮案前受罚,罚毕,再从头做兵。”
校场边,一个不起眼的身影向前挪了半步,又退回原处,最终如被什么顶了一下,咬牙走到粮案前,伏地请罪。
宋宪眼尖,立刻记名,按“罚半”处置。台下,许多眼神沉了一寸——他们看见“法”不是为了杀,是为了止。
第四案,重:清君侧杀上之罪。魏校尉被押至台下,绷带洁白,血痕已褪。吕布示意解缚:“你可知罪?”
魏校尉躬身:“知。当斩。”
“为何杀?”吕布问。
魏校尉抬眼,嗓音哑得像砂:“为儿,为军,为并州。——丁原拟名卖将,抑功纵败。我恨,我敢。我刀下无无辜。”
校场一静。许多人的喉结抖了一下,那些被压在雪下的炭,有的又亮了一分。吕布沉默片刻,按住朱笔,没有写“斩”。他转身,躬向丁原灵位,再面向三军:“按军法,以下犯上,当斩。按人心,此杀,众愿。”
他把朱笔横在白绢上,执印之手悬在半空:“吕布以军中‘法’与‘心’为秤,作此裁:魏校尉砸旧将牌,削一阶,杖四十,入‘陷阵营’为副,都督:高顺。三阵三捷,赎死罪;一退一步,军前斩。其子之牌,立于陷阵旗旁,记名‘死战’。”
话落,朱印掷下,鲜红如血。
校场一片吸气声,紧接着,有人“咚”地跪下,不知是哭还是笑。
魏校尉长躬至地,额触冰土,声音发颤:“领法,感恩,不敢求活,只求来日陷阵第一列。”高顺上前半步,扶起他,沉声:“陷阵不退,你可否?”
“死,不退。”魏校尉的眼里像有人把火浇了酒。
吕布举手,压住台下将起未起的喧:“记住——今日所裁,军域之内为法,非朝廷之政。丁刺史葬礼照刺史之礼,魏校尉之罪照军中之规。这一件,叫做‘令出一门’。”
他把白绢卷好,转身举过头顶:“白绢为证,法不向内乱。——刀,只向外。”
鼓再三通。吕布微侧身:“宣赏。”
张辽出列。
吕布朗声:“迅雷队立制首功,不杀定变,三令三从,军心所系。张辽加‘前锋校尉’,赐银狼牙牌一面,掌‘迅雷’,兼督四营转换。”张辽抱拳,眼神里那道锐锋被极稳地藏住,只吐一字:“喏。”
高顺出列。
吕布道:“陷阵营三十人,一日一夜不动如山,夜袭夹击不乱如线。高顺为‘陷阵都督’,加十人,择心不择勇;陷阵旗前,不受他令,只受军令。”高顺抱拳:“喏。”
吕布环顾诸营:“宋宪掌言台与传令,凡‘说法’失当者,砸印三日;魏续掌给养,三月内不得取赏,三月后以实绩决‘褒贬’。”二人齐声领命。宋宪暗暗舒了口气;魏续用力点头,象是把心里那条伸出去的手指硬生生缩回去,捏成了拳。
“诸营士卒,凡三日内立‘证’者,各赐肉粥一盏。——棍下出铁,粥里见心,今日再行。”吕布抬手,笑意微起,不至唇角,恰到好处。
自赏毕,吕布目光落在台侧那杆未开之旗。
随他一指,旗匠与铁匠前引一只短案上台。案上铺着胡杨木杆、黑缎、银钉、狼牙牌坠与三缕红绫。铁匠的手洗得极干,指背上却仍有火星烫过的细瘢。
“立新旗。”吕布道,声音不重,却像在冰面上敲下第一锤。
旗匠展开黑缎,黑得像浓过的夜。他托起胡杨木杆,木纹紧致,冬不裂,夏不曲。
吕布亲自下台,解下腰间小戟印,用朱泥轻轻蘸过自己手指,按在黑缎旗心,印成一枚歪斜而锋锐的“戟”。又取银钉七枚,按北斗之位钉于旗角与旗心,银光细细,像在夜里指路。
最后,他抽出一枚狼牙牌坠,穿以红绫,系在旗脊下沿。狼牙颤时,发“叮”的极浅一声。
“其名?”张辽轻声问。
吕布抬眼望天,北风正从西北来,像一只看不见的狼沿山脊奔下。
他收回视线,笑意冷硬:“并州狼旗。”
旗匠以火封边,银钉入木,发出清脆的“叮叮”声。
吕布扶旗登台,面向三军,按礼解下手甲,露出掌心。他拿起一枚薄刀,在掌心划出半月长的一道血线,将血指轻抹旗心之戟;张辽、高顺不待吩咐,同样划掌、抹血。三道血,与一戟合,为一色。
“并州军听令——”吕布高声,“自今日起,狼不噬狼,刀只向外;令出一门,言台在前;赏罚必明,白绢为证;陷阵不退,迅雷先行。——谁敢破此四约,先砸其印,再断其首!”
他双臂用力,旗坠一抖,黑缎扬开,银钉寒光一闪,旗心血戟如火。
北风应时一鼓,旗猎猎作声,一声未歇,又一声。三军眼神被同一处黑亮吸住,仿佛在黑中看见了一只昂起头的狼,牙在风里闪,喉间的低吼被冰雪刻得非常清醒。
“拜旗。”高顺沉声。
甲叶悉索,如林伏地。雪光被成千上百只手掌按碎,白绢下埋着人的热。
张辽率前排起身,刀未出鞘,拳却握得极紧,胸腔里像有一面鼓,在跟着旗的摆动敲打。
礼毕,吕布一抬手:“开口。”言台书吏立时把“并州军誓”四句抄上白绢,连同今日“军法日录”一道加盖丁印与戟印。
宋宪提笔,一丝不苟;魏续抱着粥桶,亲自往前排一碗碗添肉。许多眼里,有火,有水。
“洛阳来使,候于馆驿。”一名虞候在台下一抱拳道。
吕布点头:“接上台侧观礼,赐席,勿入阵。”片刻后,洛阳使者披狐裘而至,一双眼精明又疑惧。他看见“并州狼旗”迎风而立,看见白绢押印,看见军法不杀自定,看见军士眼里那种“向外一致”的光——脸上的笑,抖了抖,终究收敛了三分油。
吕布略欠身,礼他:“州有州事,军有军法。董太师荐印之恩,奉先铭记;并州未定,军心初收,奉先不敢妄受。太师若问,代吾回:‘并州刀向外,待雪化,以军功见。’”
使者额头的汗被北风一刮,立刻结成了细盐。他张张口,终究只道:“喏。”
鼓再响。
今日的审与赏至此,校场却没有散,仿佛每个人都不愿把眼从那杆新旗上挪开。
吕布把手背在身后,目光扫过众人;他看见许多熟悉的脸,也看见许多陌生的脸——这些脸在雪里被吹得通红,被火光映得发亮。
他忽觉左腕虎符很沉,却不再冷,像一枚被掌心焐热的石头。
【断史回声:评估——“狼旗立—军心收”完成度+31%。兵心向外一致度上调。外线波动:洛阳—董卓;内线微扰:魏续‘贪—惧’波仍在,宋宪‘灵—稳’趋稳。建议:转入“名分攻防·上”,以“并州自立军规”对冲“外部加官恩赏”名义侵入。】
“听到了。”吕布在心里淡淡一应。
他转向张辽、高顺:“今晚,四钉不动,二线巡夜;言台不闭,军谣禁立;陷阵营添十,迅雷队择二十人补入。——从此日算起,并州军以‘狼’为名,不辱雪,不负人。”
“喏。”二人齐声。那一声“喏”,压住了北风。
临散前,吕布忽道:“魏校尉,前来。”
魏校尉自列队中出,身形笔直,膝在冰上“咯”的一声跪下。
“杖,今行。”吕布道。高顺接令,亲自执杖。四十杖,每一下都结实落在背上,雪上溅起的不是血,而是一点点热气。杖毕,吕布亲手递他一面新铸的“狼牙牌”,牌背刻两行小字:“陷阵不退;罪在肩,功在前。”
魏校尉双手接过,额又触地,声音像钢刮过:“谢将军,谢军法。”
肉粥再添,三军散去。校场上留下许多脚印,向着一个方向又一个方向伸出去,最后都绕回到那杆旗下,像河流绕山,山在原处,水在向前。
夜阑。
营中火势稳,巡更的梆子声按刻而行。
吕布回帐,解下裘,坐于案前,展开白绢,把今日之事一笔一画录了。他写得慢,像在把每一笔都刻进一个更长的时间里。写毕,戟印一摁,朱泥干时有极轻的“咝”的一声。
“主公。”张辽在帐外轻唤,“西北角斥候回报:有陌生目光盯旗,远观不近,似洛阳耳目。”
“明日。”
吕布道,“把他们看见的,都让他们看见;把他们以为能看的,偏偏不让他们看。——兵法上,叫‘以名困敌,以势胜敌’。”
他起身,走至帐门,风从缝里吹来,他伸手按了按手腕的虎符,又摸了摸腰间的小戟印。虎符重,戟印轻,一重一轻,恰在掌心平。
帐外雪更细,像有人在夜里筛雪。
并州狼旗在黑里未动,银钉冷光一点点熄又一点点亮,像北斗在云下调整呼吸。
“明日谈‘名’。”他对自己的影子轻声说。
影子不答,风替它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