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上的晨风像把极薄的刀.
抹过城砖,抹过旌旗,抹过人的眉梢,带出一线清醒的凉。
敌楼之内,粗糙的木案上铺着一大片黄沙,沙面平得像一张尚未落子的棋盘。吕布负手立于案侧,指腹轻轻在沙上划出一道浅痕,痕迹不直,略有起伏,像是某条看不见的水路。
陈宫立在他斜后,青袍素带,袖中藏着昨夜才安定的心。
昨夜城头的风仍在,风里那把“刀”的影子仍在。他知道,自己押对了。
“主公。”高顺先一步到,抱拳,言简:“陷阵营已伏西垒外树林,昼伏夜扰,不取人命,只取旗与粮符。张辽在北门外设义粥,收散民,按公台计,书‘义’字大灯一盏,垂于吊桥上,夜间不灭。”
吕布点头:“好。”
张辽紧接着入内,腰间刀鞘未解,拱手:“诸侯阵中使者昨夜三至,今晨两至,口风不一。袁本初问我等是否愿‘约斗’,曹孟德只让人奉上一笺,无字,唯画一圈;刘玄德使者言愿调停百姓,求开小门放难民。”
陈宫微笑:“无字之笺,圈在谁心里,已有分晓。”他上前半步,目光与吕布短短相触,笑意收了些,“将军可愿先听宫三问?”
吕布一挑眉:“问。”
陈宫沉声:“第一问,问主公之心:要王,还是要霸?”
高顺与张辽俱是一愣。帐中灯影轻摇。
吕布却不急答,他抬眼看敌楼窗外,那盏‘义’灯在晨风里轻轻晃动,像一只稳住黑夜的手。
他忽然笑,弧不大,锋很隐:“王霸是名,名本借人用。我要的不是名,是势——‘天时’之势,‘人心’之势。人心不借,王也空;天时不挟,霸也短。故此,王霸皆可为衣,我须先养骨,骨成,衣自合身。”
陈宫眼底一亮,第一问,他得了个不落俗套的答。众人正要再听,陈宫第二问接上:“二问,问主公之敌:董卓,主公以之为壁,抑为枷?”
“先为壁,后为枷。”吕布答得极干脆,“此时诸侯恃其新名而动,实则腹中空虚。董卓厚甲广粮,恰如我前行之壁,借其险,借其恶名挡风雨。待风向回转,我自以刀断其枷。壁不拆,枷不现;枷不现,人心不服。杀董卓时要待其罪满,杀之,方能占天下民之心。”
张辽与高顺对视,心头俱震:这不是“董贼一刀了”的莽语,这是把人当器、把恶名当墙来用。
陈宫忍着赞叹,第三问斩出:“三问,问主公之人:用人之法——疑与信,罚与赏,边界何在?此问,亦问陈宫。”
吕布稍作沉吟,五指在沙面轻轻一敲,沙上又添三点:“三准、三不、三急。”
“请讲。”陈宫目不瞬。
“‘三准’:见功授器,见过责行,见心任权。立场可议,立功必赏;犯错——非心存祸心者——责其行而不毁其心;至于任权,先看心向,后看智术,心不偏离,权可托。”
吕布道,“‘三不’:不以私怨废公器,不以流言裂骨干,不以一胜自恣。一有破,则军心散。”
他顿了顿,“‘三急’:军法之急、粮道之急、名分之急。军法一急,令行禁止;粮道一急,宁弃地不失粮;名分一急,宁受骂不坏义。
陈宫看着他,神色少顷如铁,缓缓一拜,声音低而稳:“宫当以死佐之。”
高顺吸了一口气,胸中罩着铁石一般的热。张辽笑意在眼,笑不露齿,像蓄着一阵不肯轻放的风。
吕布将手回背,忽然抬指点向沙面:“天下棋,在三道:粮道、名道、人心之道。粮道断,则势断;名道裂,则盟裂;人心散,则军散。三道并用,胜负未战而已定。”他这句,淡淡抛出,却像一颗石子丢进深井,叮然一声,余音绕梁。
陈宫心中一震——一语道破天下棋。能算天、能算人、能算己。便在这一瞬,他把“谋主之位”在心里真正坐稳:这不是他投奔一名悍将,而是他拜入一张大棋。
【断史回声:策略集更新:1‘义灯’生效预估:刘备道德光环+12\/诸侯妒忌指数+9;2‘扰粮而不杀’:袁绍-袁术互疑+6,公孙瓒-袁绍旧怨活化;3‘无字之笺’:曹操观望-表态概率上升至0.41。】
吕布低低一笑:“公台,三问既毕,落子如何?”
陈宫躬身:“依将军‘三道’为纲,臣谨陈三策:其一,‘空粮起疑’:不杀粮队,将其旗、符、账册错置,放回,令其粮道“短缺”却不见尸;其二,‘义借其人’:张辽开义粥之举,另加一笔——将前日战中俘获的散兵按伤势分三等,书‘刘玄德请免’而释之,文书用您军中旧纸,却以臣手笔拟刘氏言路,既扬其义,又加其负担;其三,‘伪令裂盟’:遣善笔者两人,夜入诸侯营,作‘袁本初檄’与‘袁术密札’互致,言粮与先行权,置之于路旁与酒案下,任人拾取。——三策落地,七日不战,自可乱其心。”
吕布颔首:“高顺,陷阵营执行其一;张辽,亲主其二;第三策由公台自执笔,命斥候送入,记住,不可伤人,不可滴血,滴血则败。”
二将齐声:“诺!”
——
是日巳时,北门外的吊桥下,一口巨大的陶釜冒着热气。
张辽换了轻甲,卷起袖子,亲自舀粥。粥浓而不腻,摊上碎盐与葱。来求粥的难民多有旧伤新疤,眼里仿佛常年浸在灰水里,此刻却被这股子热气烫出一点人气。
他们簇拥着,嘴里一遍遍道着“将军义善”,有人收起衣襟里偷藏的小石子,放在‘义灯’下,像把心里某种执念压稳。
酉时,陷阵营掠过公孙瓒的粮道。
高顺令兵士只取粮符,不动半人,唯在两架小车之间挪了一个簇新的“袁”字旗,把“本初”两字藏在草下。
押粮小校直到回营盘点,才发现账目上缺了九十斛米,而车上米粒未见撒漏;更绝的是,原属袁术的‘承运印’不知何时压在袁绍的账页里。人言纷纭,如风扑火。
夜色更深,陈宫披袍而出,手中捏着两张刚干的“檄札”,墨迹清黑。他挑了一盏不显眼的灯,沿着营外的沟渠行去。
斥候如影相随,半步之遥不发一声。到了诸侯营的接缝处,他以黑土涂手,轻轻掀起一角篷布,把一封“袁术密札”塞在一堆酒器侧,又把“本初檄文”置在某个写着“白马义从”的马鞍旁。风一吹,纸角挑起,像是要自己跳进某人的眼睛里。
这一夜,诸侯营内,火起火落。有人伏案算粮,算到手心冒汗;有人指着“檄札”骂兄骂弟,骂着骂着声就低了,怕被别人听去;也有人抱拳苦笑,心说:这仗还没打,先打在饭碗上了。
曹操回到土坡,荀彧等在那。荀彧拱手:“主公,今日之观如何?”
曹操只指着远处虎牢一点灯光:“彼以义招民,以疑乱盟,以势驭我等。——观我们自己,正是时候。此七日,且静。”
荀彧征然,随即会意一笑:此“静”非无为之静,是蓄势之静。
李儒也在看。他在大纛阴影下负手,眸中冷焰一缕:“不杀而辱,辱而不伤,所取者‘心’。”他低声道,“此人用刀,已会割虚。””
——
第三日午后,小雨如丝,城上沙案已密密布满细线。
陈宫与吕布并肩看沙,张辽与高顺分列左右,陷阵营斥候报上各路风声,陈宫以短简记之:
“袁绍骂粮官,公孙瓒暗查旧账,袁术使者夜吵,刘备‘义’名大盛,士卒往其营观望者多;曹操仍静,然其营中军械整肃,似有别意。”
吕布以指代笔,在沙上连起三处小点:“彼处三家,心弦拉紧已至七分。——下一步:‘借义’入‘夺心’。张辽,选三十校尉、六十医士,明日随粥施伤药,挂牌书:‘刘玄德保,温侯施’。此四字并列,诸侯见之,必有人心中刺痒。”
张辽抱拳:“谨遵。”
“高顺,”吕布转首,“再扰一次粮,但扰‘空仓’。把‘缺’做成‘虚惊’。虚惊三次,真惊一起——人心就崩。”
高顺沉声:“诺。”
陈宫看着沙上三点连线,淡淡一笑:“将军之术,不在重击,而在细割。臣再添一刀:使人假作乡老,带孩童在诸侯营前叩门乞粥——只叩袁本初与袁术之帐,若推却,走去刘玄德‘义棚’。行两日,自有说书人替我们把故事讲遍。”
吕布嗯了一声,嘴角弧度轻挑:“此刀可用。”
【断史回声:阶段评估:诸侯内部互信值降至0.51(较初始-0.19),刘备名望+18(嫉恨值+11),曹操出手概率维持0.41→0.43;董卓坐观指数+8。建议:第四日至第五日,维持‘不战而扰’;第六日夜,行‘小火’,烧旗不烧营,借风换向。】
吕布摩挲戟柄,淡淡:“第六日夜,记住‘烧旗不烧营’。”
陈宫点首,忽收了笑色,正声道:“主公,臣欲更进一问。非为试主公,乃为试天下。”
他上前半步,直视吕布,“若七日后诸侯不乱,反凝成一股,且刘玄德以义摄众,曹孟德以法整军,袁本初以名主持盟,三者同心,主公将如何?”
张辽与高顺齐齐看向吕布。
那是一个不愿想却必须想的局。敌楼外小雨停了,空气里浮着泥土的潮软和血铁腥的冷硬两股味道,似乎在拉扯嗅觉。
吕布目光微沉,过了须臾,他浅笑:“以刀断‘同心’,以言断‘同利’,以疑断‘同谋’。——先取小‘名器’,后取大‘粮器’。小‘名器’,便是‘前锋之名’。以计诱争前锋;大‘粮器’,便是‘粮权’。以谣挑拨粮权。——其后,再择一人,破其‘义’或‘法’或‘名’之一角,三角一去,心形自裂。”
陈宫眼底那一点光盛起来。于是他拢袖一拜,沉沉道:“臣请为这‘择一人’献策。”
“听。”
“义可破者——刘备。不可正破,宜‘加冕’破之。”陈宫冷冷一笑,“让诸侯拥他为‘义帅’,以名压他,使其骑虎难下;法可破者——曹操。不可空口破,宜‘逼法’破之。令其法不得不临,便显其‘酷’;名可破者——袁绍。不可正面破,宜‘削名’破之。以小事三四,削其‘宽仁’之名,名薄,则威也薄。”
“加冕破义、逼法显酷、削名去威。”吕布轻声复述,像把三把看不见的刀分别插在三块看不见的肉上,“好。”
他忽转向高顺,“设一局:明日半夜,放三十骑,去刘备营附近故意遗下一封‘求和’与‘封刘为幽州牧’的假札,引诸侯哄动——‘加冕’之始也。记得,纸旧、印斑驳、字稍拙。”
“喏。”高顺拳如铁撞。
“张辽,”吕布续道,“挑两桩军律小事,送到曹操营外,请其‘代为裁决’。一件涉抢粮,一件涉伤民。曹操若依法重判,我军给够人情面,说他‘铁面’,这‘酷’字就立了;若他不判,便以书告之,称其‘失法’。他左右不是人,名反落我们。”
张辽咧嘴:“这等杀人不见血的法,我来干。”
陈宫笑,目光升起一种狡黠:“至于袁本初——削名,当从其嫡庶、歌舞、酒、器三端下手。传其‘夜半为乐、不问军务’,传其‘偏袒故旧、轻斥寒士’,传其‘骑白马耀威却不下泥’。每一条,都不至于重,但积如细沙,将其名磨薄。”
吕布低低一声“嗯”,忽然收笑意,指尖在沙面轻弹三下,像点三盏灯,又像断三根弦。
他回身看向敌楼口的风:“公台,我以‘三准三不三急’许你,你以‘三破’回我。我手中这一戟,有刀口,也该有秤。”
陈宫躬身:“臣谨记刀口与秤。”
——
第四日到第五日,虎牢关下无大战,只有风声。
风声比战鼓更耗心,人心像被无形的指甲反复挠。
义灯下的粥棚越来越大,散兵与难民的队伍越来越整齐;陷阵营夜不伤人,但每每掀起一角车布、换一面小旗、拿走一只印,便有人辗转难眠。
某夜,白马义从外出巡时,远远见到两名老幼伏在野塘边。
近前问之,老者哆嗦着说:“袁公之营不受我,玄德公给我粥。”这话像石子落水,在一圈圈波纹里,推着推着,就推到了袁绍营里某位心高气傲的幕僚耳中,推到了他那张偏嗫的嘴里,再推到袁绍的耳朵里。
袁绍忍了忍,最终只是挥手:“叫他们去曹操那边。”说罢心里一抽——他知道,这一挥手,挥走的不是两口子,是一个“名”。
曹操那边,军律如铁。
张辽送去的两桩人犯,一桩抢粮,一桩伤民,法当重。曹操判得极稳——抢粮者斩,伤民者杖三十。
张辽作色,却按住怒形,拱手道:“孟德公铁面,法不阿人,我军钦服。”转身离去,留得营门前看客心头一阵杂味:钦服是真,怕也是真,今后谁还敢走他营门边?“酷”字不言自打。
第六日傍晚,林风忽紧。
高顺按时行“小火”。陷阵营黑甲如墨呼吸一致,夜里静得近乎无声。他们摸到诸侯营北侧的旗架前,绳锯割旗,松脂点火。火只舔旗,不袭营。
红焰在夜里一卷,照出一片惊乱的影,喊声四起,却无人受伤。旗落地,声名也落地。第二日清晨,诸侯营里便多了几句新的低语:“旗都看不住,还谈什么伐董?”
陈宫站在敌楼,看着那片夜火在雨后余烟里化开。他捻着指尖,轻声道:“火不伤肉,却灼脸。灼脸,便灼名。”
吕布手背在身后,眼中如旧井无波:“明夜,不用火。用风。”
第七日将明,风从东南转来,带着草腥和泥湿。
敌楼上,沙盘之上,三道浅浅的线已经汇成瓢形的势。
陈宫把最后一封“人说风”交给斥候,沉沉叮嘱:“只在帐外说,不入帐内,不留纸,不留痕。”
斥候去如鸟。
张辽援栏远望,见联军营内人潮起伏如同波浪压岸。高顺持戟而立,冷眼里也隐有期待的亮。吕布站在‘义灯’之下,反手抚过灯座,灯火一颤,稳住。
【断史回声:周度评估:诸侯内部互疑指数+27(较初始+46累计),粮权争议提升,袁绍威望-9,刘备道德光环+21(嫉恨值+14),曹操‘酷法’刻板印象浮现。建议:今晨闭门不战,午后遣使‘请战’于三家,晚上择一处外营‘旗’,以‘风声’引其自乱;明日清早小战三合,取名不取命。】
陈宫轻轻吐气:“棋已半落。”
吕布合上手中那一张无字之笺——曹操所送。
他把笺在指间一折,再一折,折成一个极小的方,放入怀里,像把某种“未说”的东西埋入铠甲里。他忽然道:“公台,我昨夜想了一句,与你记。”
“请。”
“人心是粮,名分是盐,法度是刀。粮无盐则腐,盐多则苦,刀太利则伤手。——做菜要火候,下棋要落子,这两件看似寻常的小事,才真能定天下。”
陈宫缓缓一笑,拱手:“将军此言,惊天人。”
吕布收回目光,眸中光深如井:“惊不惊天,且看下盘。”
敌楼下,角声短短,像有人在远处轻笑。
虎牢关上的风把‘义灯’吹得微微摇,灯焰伏得很低,却不灭。
关外天地之间,诸侯的帐、旗、马、人,正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地、一次次地拨动。棋还在落,将军未动杀,局却已起杀。
这一章的尾声,落在陈宫收笔之时。
他把笔尖在砚边轻轻一磕,神色极静:吕布已答三问,天下棋也有了“眼”。他知道,自己赌的不是一城一地,而是一个“新秩序”。这秩序里,刀仍是刀,但刀不只杀人,它还要切旧、切假、切那些看不见的、堵在众人心口的硬块。
东方鱼肚白渐显,第一缕光像一根细线,落在沙盘之上。
线的尽头,陈宫用指腹轻轻按下去,压出一个极小的圆点。
点即是眼,眼即是劫。风过处,旌旗猎猎,城上铁衣如故。吕布负戟而立,低声道:“落子。”
沙上,一枚小石轻响。局,入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