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军工坊的铁匠铺里,最后一颗铆钉被铁匠老张用锤子敲紧。他抹了把额头的汗,退后两步,看着眼前这个“铁家伙”,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车身是用厚钢板拼焊的,长约十丈,像一条黑色的铁蛇;下面有四个铁轮,卡在两根平行的铁轨上;车头里装着两台冒着白汽的蒸汽发动机,烟囱里偶尔飘出一缕黑烟。
“成了!周大人,咱们的蒸汽火车样机成了!”老张朝着工坊门口大喊,声音里满是激动。他跟着周磊造这火车快半年了,光是发动机的气缸就返工了十几次,现在终于看到成品,眼眶都有点红。
周磊正拿着图纸在核对数据,听到喊声,立刻跑了过来。他绕着火车转了两圈,用手指敲了敲车身的钢板,又打开车头的盖子,检查了蒸汽发动机的压力表:“老张,压力表显示正常吗?水箱的水加满了吗?”
“都满了!煤也加够了,能烧两个时辰!”老张点头,“刚才试了试发动机,两台都能转,铁轮也能跟着动,就是还没拉过东西,不知道载重怎么样。”
“放心,王将军说了,今天就去登莱到蓬莱的试验线路上跑一趟,载重五吨,看看能不能成。”周磊说着,把图纸叠好放进怀里——这条试验线路是上个月刚铺的,从登莱军工坊外的车站出发,到蓬莱港,全程十里,铁轨是用新炼的钢材做的,每根长三丈,铺得平平整整。
消息传到登莱府衙时,王巢正在看山东的粮草统计报表。听到蒸汽火车样机造好的消息,他立刻放下报表,起身就往军工坊赶:“快,备马!我要去看看咱们的‘铁疙瘩’!”
等王巢赶到军工坊时,火车周围已经围满了人——有军工坊的工匠,有负责铺铁轨的士兵,还有附近来看热闹的百姓。大家都围着这个“铁家伙”指指点点,有人说:“这东西这么重,能跑得动吗?”还有人说:“你看它冒白汽,是不是跟水师的蒸汽战船一样?”
周磊看到王巢过来,连忙迎上去:“将军,火车样机造好了,车身长十丈,载重五吨,配备两台蒸汽发动机,设计时速是每小时二十里,比马车快三倍。今天咱们就去试验线路上跑一趟,看看实际情况怎么样。”
“好!我跟你们一起去!”王巢走到火车旁,伸手拍了拍车头的钢板,手感冰凉坚硬,“这火车要是能成,以后运粮草、运弹药就快多了,德州到登莱五百里,马车要走十天,火车一天就能到,防御的时候也能更快调兵!”
说话间,士兵们已经开始往火车的车厢里装货物了——五吨重的粮食,装在二十个麻袋里,堆在车厢里,把车厢压得微微下沉。周磊爬上车头,对王巢说:“将军,您要是想体验一下,就跟我一起坐车头,不过里面有点吵,还有蒸汽,您可得多穿件衣服。”
“没事,我还怕这个?”王巢笑着爬上车头,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头里确实有点挤,两台蒸汽发动机占了大半空间,声音嗡嗡的,还时不时有白汽从缝隙里冒出来,不过王巢一点都不在意,反而觉得新鲜。
“开车!”周磊朝着下面的工匠喊了一声。老张立刻拉动了车头外面的拉杆,蒸汽发动机的转速慢慢加快,烟囱里冒出的黑烟越来越浓,铁轮开始缓缓转动,火车一点点向前移动。
“动了!动了!”周围的百姓们欢呼起来,跟着火车往前走。一开始火车走得很慢,跟人走路差不多,可过了一会儿,发动机的转速越来越快,火车的速度也渐渐提了起来,风从车窗吹进来,带着煤烟的味道,却让王巢觉得格外清爽。
“现在时速多少?”王巢朝着周磊喊,声音被发动机的噪音盖得有点小。
周磊看了一眼车头里的时速表,大声回答:“将军,现在是每小时十八里,快到设计时速了!前面就是转弯处,咱们得慢一点!”
火车经过转弯处时,速度果然慢了下来,铁轮在铁轨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不过车身很稳,没有晃动。王巢往窗外看,路边的树木和百姓飞快地往后退,以前坐马车走这段路,要一个时辰,现在才走了一刻钟,就已经走了四里地。
“这速度,真是太快了!”王巢忍不住感叹。他想起之前防御测试时,民团用马车运弹药,十里路走了三个时辰,要是用火车,半个时辰就能到,以后再遇到后金来袭,弹药和粮草肯定能及时运到前线。
火车继续往前跑,很快就到了蓬莱港附近的车站。周磊拉动拉杆,火车慢慢停下,烟囱里的黑烟渐渐散去,蒸汽也慢慢减少。王巢从车头里跳下来,感觉腿有点麻,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周磊,看看用了多长时间?”
周磊掏出怀表看了一眼,笑着说:“将军,全程十里,用了整整半个时辰,时速刚好二十里,比马车快三倍!而且五吨粮食也拉得稳稳的,没出任何问题!”
“好!太好了!”王巢拍了下手,周围的工匠和士兵们都欢呼起来。老张跑过来,激动地说:“将军,咱们这火车真成了!以后再也不用靠马车拉货了,这东西比十匹马拉的车还快!”
这时,一个看热闹的老秀才走了过来,捋着胡子说:“老夫读了一辈子书,从没见过这么快的东西,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神行太保’啊!一天能跑四百里,比千里马还厉害!”
“说得好!”王巢笑着说,“这火车就是咱们大明的‘神行太保’!以后咱们还要造更多的火车,铺更多的铁轨,从登莱铺到平度,再从平度铺到德州,让整个山东都通上火车,到时候运粮、运兵、运货物,都又快又方便!”
百姓们听了,都欢呼起来。有个做粮食生意的商人挤过来说:“将军,要是火车通了,我从蓬莱运粮食到登莱,以前要一天,现在半个时辰就到,还能多运几趟,以后肯定能赚更多钱!”
“不仅是赚钱,”王巢说,“以后咱们山东的棉花、布匹,用火车运到京城,比以前快十倍,价格也能便宜些,让更多人能穿得起好衣服。而且要是遇到灾年,从丰收的地方运粮食到受灾的地方,也能更快,救更多人的命。”
当天下午,王巢就在登莱府衙召开了会议,让周磊负责制定火车量产和铁路铺设的计划。“首先,再造五台蒸汽火车,一台用来运粮食,一台用来运弹药,三台用来拉乘客;其次,加快登莱到平度的铁路铺设,争取半年内完工,然后再铺平度到德州的铁路,两年内让整个山东的主要城市都通上火车。”王巢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从登莱到德州,贯穿整个山东,“这条铁路就是咱们山东的‘生命线’,不管是防御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它!”
周磊点头:“将军放心,我已经让军工坊准备材料了,钢材和煤炭都够,就是需要更多的工匠,我打算从附近的铁匠铺里招些手艺好的,再培训几个月,就能上岗了。”
“好,需要多少人,多少银子,都跟我说,我来协调。”王巢说,“另外,给朝廷写一封奏疏,把蒸汽火车试验成功的消息报上去,再送一台模型到京城,让陛下和大臣们也看看咱们山东的成果。”
几天后,蒸汽火车的模型送到了京城。崇祯看着这个能自己动的“小铁车”,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周延儒在一旁说:“陛下,王将军说这火车能载重五吨,每小时跑二十里,比马车快三倍,要是在全国铺铁轨,以后运粮、运兵就方便多了。”
崇祯摸着模型的铁轮,感叹道:“没想到王巢在山东不仅能搞防御,还能造出这么好的东西!朕要下旨嘉奖他,还要让其他省份也学学山东,造火车,铺铁轨!”
消息传回山东时,王巢正在登莱到蓬莱的试验线路上,看着第二台蒸汽火车试运行。火车的烟囱里冒着白汽,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铁轨延伸向远方,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连接着山东的现在和未来。
“将军,朝廷下旨嘉奖您了,还让其他省份向咱们学习造火车呢!”沈文拿着圣旨跑过来,笑着说。
王巢接过圣旨,看了一眼,递给周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工匠、士兵和百姓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要造更好的火车,铺更长的铁路,让山东越来越强,让大明越来越强!”
远处的蓬莱港里,水师的蒸汽战船正在卸货;军工坊里,工匠们正在赶造新的蒸汽发动机;田野里,农民们正在播种棉花,脸上满是期待。王巢知道,这蒸汽火车不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山东崛起的希望——有了它,山东的防御会更坚固,经济会更繁荣,大明的复兴也会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