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正月下旬,山东都指挥使府的议事厅内,烛火彻夜未熄。王巢身着常服,手指轻叩案几上的军饷账簿,眉头紧锁——账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卫所的军饷发放明细,青州卫、济南卫等已整顿卫所的军饷发放记录清晰规整,而德州卫、兖州卫等尚未深入清查的卫所,仍能看出“账上足额、实际克扣”的痕迹。
“将军,这是各卫所上月的军饷反馈。”顾炎武推门而入,将一份文书递上,“德州卫有士兵匿名上报,称上月军饷仅领到三成,其余七成被千户以上将领以‘训练损耗’‘装备修补’为由截留;兖州卫更甚,士兵已连续三个月只领到杂粮,白银分文未得。”
王巢接过文书,快速浏览后,重重将其拍在案上:“贪腐之风屡禁不止,根源就在于军饷经过的手太多!卫所将领从都指挥使府领走军饷后,层层盘剥,到士兵手中时已所剩无几。若不彻底切断这条贪腐链,即便杀了赵德昌,也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赵德昌冒出来!”
周锐站在一旁,沉吟道:“将军所言极是。可军饷历来由卫所将领统一领取发放,若突然改变流程,恐怕会引发旧将不满,甚至以‘扰乱军心’为由抵制。”
“不满也要推!”王巢眼神坚定,“本将已有方案——推行‘军饷直达’制度,让军饷从登莱粮道直接到士兵手中,中间不经过任何卫所将领之手。再设立‘军饷监督队’,专门核查发放情况,鼓励士兵举报,谁再敢克扣,便让他步赵德昌的后尘!”
次日清晨,王巢召集山东各卫所指挥使与登莱粮道官员,在都指挥使府召开军饷改革会议。议事厅内,德州卫指挥使刘能、兖州卫指挥使孙泰等旧将神色紧张,不时交头接耳——他们深知,军饷是卫所将领最主要的敛财途径,若“军饷直达”推行,便断了他们的财路。
“诸位,今日召集大家,是为推行‘军饷直达’制度。”王巢开门见山,将一份早已拟定好的制度条文分发下去,“自二月起,山东各卫所军饷由登莱粮道统一筹措、押运,每月初五直接到各卫所校场发放,士兵凭军籍牌实名领取,卫所将领仅负责组织列队,不得经手银两;若有将领以任何理由截留、克扣,一律以‘贪腐’论处,抄家斩首!”
话音刚落,兖州卫指挥使孙泰便起身反对:“王大人,此举不妥!卫所士兵多为本地人,军籍牌常有遗失、损毁,若仅凭军籍牌发放,恐有冒领之嫌。再者,登莱粮道人员不熟悉各卫所情况,发放时难免混乱,不如仍由卫所将领统一领取后,再逐一核对发放,更为稳妥。”
孙泰话音刚落,刘能立刻附和:“孙指挥使所言极是。登莱粮道远在登莱,每月押运军饷到各卫所,耗时耗力,若遇劫匪或恶劣天气,军饷恐有遗失风险。不如沿用旧制,由将领负责,既能保证效率,也能避免意外。”
王巢早已料到他们会以“效率”“风险”为由反对,冷笑一声:“冒领风险?本将已让登莱粮道为各卫所士兵重新登记军籍,录入容貌特征与指纹,军籍牌改为铜制,刻有专属编号,一人一牌,绝无冒领可能;至于押运风险,本将已下令,每支押运队伍配备两百名登莱军精锐,携带燧发枪与火炮,沿途卫所需派兵接应,若还能出意外,便是押运官与卫所将领通敌,一并论处!”
他目光扫过孙泰与刘能,语气加重:“至于‘效率’,赵德昌在济南卫时,军饷从都指挥使府到士兵手中,需经过指挥使、千户、百户三层克扣,士兵半年领不到足额军饷,这便是你们口中的‘效率’?”
孙泰与刘能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悻悻坐下。顾炎武适时补充:“为确保‘军饷直达’落实,都指挥使府将设立‘军饷监督队’,由清查小队与登莱军士兵组成,共两百人,分赴各卫所监督发放。士兵若发现克扣或冒领,可随时向监督队举报,举报属实者,奖励白银十两;若监督队包庇,一同治罪。”
众将领闻言,无不心惊——王巢不仅断了他们的财路,还派专人监督,甚至鼓励士兵举报,这相当于在他们身边安了无数双眼睛,再想贪腐,难如登天。
会议结束后,登莱粮道立刻行动起来,组织人员奔赴各卫所,为士兵重新登记军籍、制作铜制军籍牌。监督队也分成十支小队,提前前往德州卫、兖州卫等重点卫所,熟悉情况,排查可能阻碍发放的隐患。
二月初五,是“军饷直达”制度推行的首日。德州卫校场上,两千余名士兵整齐列队,每个人手中都握着崭新的铜制军籍牌,牌面上刻着姓名、年龄、所属千户所与专属编号。登莱粮道的押运队伍早已抵达,十辆马车停在校场边缘,车厢上贴着封条,里面装满了沉甸甸的白银。
“都指挥使府军饷监督队奉命监督发放,凡有克扣、冒领者,可即刻举报!”监督队队长李忠手持铜锣,在校场上高声喊话,声音传遍每个角落。
发放开始后,士兵们按千户所分批上前,将军籍牌交给粮道官员。官员核对军籍册上的容貌特征与指纹后,从木箱中取出相应的白银,当面清点:“步兵张三,月饷二两,足额发放,签字确认!”
张三接过白银,指尖传来的冰凉触感让他眼眶泛红——此前他每月只能领到五钱银子,其余都被将领以各种理由克扣,如今竟能领到足额军饷,甚至比账面上的还多了五钱“补贴”(王巢特意从追缴的赃款中拿出部分,为士兵增加的福利)。他颤抖着在登记簿上按了手印,哽咽道:“多谢王大人!多谢朝廷!”
校场上,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不少老兵领到白银后,当场将银子包裹好,说要寄回家给妻儿买粮食;年轻士兵则兴奋地互相展示手中的银子,议论着“以后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跟着王大人好好打仗,定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德州卫指挥使刘能站在一旁,看着士兵们兴奋的模样,脸色铁青——他原本还想联合千户们,以“登记有误”为由拖延发放,再从中克扣部分,却没想到监督队早已摸清各千户所的士兵人数与军饷标准,全程紧盯,连他靠近发放点都被李忠拦下:“刘指挥使,按制度,您只需维持秩序,不得靠近发放台。”
刘能只能悻悻退开,心中却暗自盘算:“此次发放严密,无法下手,下次定要找机会让粮道出纰漏,让王巢知道这‘军饷直达’行不通!”
然而,刘能的盘算很快便落空了。二月初十,兖州卫推行“军饷直达”时,千户王坤试图联合粮道押运官,将士兵的月饷从二两降至一两五钱,私吞差额。没想到,士兵李二柱发现后,立刻向监督队举报。监督队当场查实,将王坤与押运官拿下,押往登莱审讯。
王巢得知此事后,当即下令:“将王坤抄家,追缴赃款;押运官通同作弊,斩立决!将此事通报山东各卫所,让所有人都知道,克扣军饷的下场!”
消息传开后,山东各卫所将领无不震动。刘能、孙泰等人原本还心存侥幸,想找机会钻制度漏洞,见王坤不仅被抄家,还连累了押运官,顿时打消了念头——他们深知,王巢说到做到,若再敢触碰“军饷直达”的红线,赵德昌、王坤的下场便是他们的归宿。
此后,“军饷直达”制度在山东各卫所顺利推行。每月初五,登莱粮道的押运队伍准时抵达各卫所,监督队全程监督,士兵凭军籍牌足额领取军饷,再无克扣情况。王巢还特意下令,每季度从追缴的赃款中拿出部分,为表现优异的士兵发放“奖励银”,为家庭困难的士兵发放“救济银”,进一步稳定军心。
三月初,王巢派顾炎武前往各卫所调研“军饷直达”的落实情况。顾炎武回来后,向王巢禀报:“将军,如今各卫所士兵士气高涨,不少此前因军饷拖欠而逃亡的士兵,听闻制度改革后,纷纷返回卫所;德州卫、兖州卫的士兵甚至主动请求增加训练强度,说要‘练好本领,跟着王大人北上抗金,保卫家园’。”
王巢闻言,欣慰地笑了:“士兵是军队的根基,只有让他们吃饱穿暖,拿到足额军饷,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大明打仗。如今军心稳定,再加上武器装备的更新与训练的加强,山东的军队,很快便能成为对抗后金的精锐之师!”
当日傍晚,王巢来到登莱卫的校场。夕阳下,士兵们正在进行实战演练,燧发枪的枪声此起彼伏,火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队列中,士兵们步伐整齐,眼神坚定,脸上再也没有了此前的疲惫与麻木,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胜利的渴望。
“将军,您看,这便是‘军饷直达’的成效!”周锐走上前来,指着校场上训练的士兵,兴奋地说,“现在各卫所的训练热情都很高,不少将领还主动向登莱军请教战术,想要提升部队战力。”
王巢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大海:“军心稳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军工坊的生产,为各卫所配备更多的燧发枪与火炮;同时,加强与山东各府的合作,确保军粮供应。待时机成熟,便北上抗金,收复失地,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山东百姓的期望!”
夕阳的余晖洒在王巢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校场上,士兵们的训练口号声与武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强军报国的壮歌——在“军饷直达”制度的保障下,山东的军事力量正在飞速崛起,为即将到来的抗金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月初,崇祯皇帝得知山东推行“军饷直达”制度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王巢:“王巢整顿山东军务,革除积弊,稳定军心,忠勇可嘉!特赐蟒袍一件,白银千两,准许山东都指挥使府自行调配军资,无需经户部审批!”
圣旨传到登莱时,王巢正与顾炎武、周锐商议训练计划。他接过圣旨,对众将笑道:“陛下的嘉奖,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期望。大家需再接再厉,早日将山东军队打造成一支战无不胜的精锐,为大明守住北疆!”
众将领齐声应道:“末将遵命!”
此时的山东,各卫所军饷足额发放,士兵训练热情高涨,武器装备不断更新,百姓们也因军队纪律严明、不再扰民而对王巢赞不绝口。一幅“军民同心、强军抗金”的画卷,正在王巢的带领下,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