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十月十五,大同城外的校场上,寒风卷着枯草碎屑,在黄土地上打着旋。两千余名后金战俘被绳索串联着,蹲在冰冷的地面上,破旧的盔甲上还沾着未清理的血污与泥土,脸上满是疲惫与惶恐。校场四周,登莱军士兵手持长枪,神情肃穆地站成一圈,形成一道严密的防线,防止战俘逃脱或生事。
王巢身着铠甲,站在校场高台之上,目光如炬地扫过下方的战俘群。他身旁站着周锐、李虎与负责军纪的参将赵武,三人皆是神色严肃——阳和大捷后,登莱军共俘获后金士兵两千三百余人,如何处置这些战俘,不仅关乎大同城防的恢复,更影响着后续对后金的战略部署,容不得半分马虎。
“赵参将,战俘的初步清点与看管情况如何?”王巢的声音透过寒风,清晰地传到赵武耳中。赵武躬身回道:“回将军,所有战俘已按俘获时间分批次登记在册,共计两千三百四十二人。目前由第三营负责看管,每日发放两顿稀粥,暂无逃亡或反抗迹象,但有部分战俘因伤势过重,需医疗小队介入诊治。”
王巢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身前的栏杆:“战俘之中,必有精通技艺之人,也有普通的牧民士兵。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逐一甄别,分类处置——既要让他们为大同的恢复出力,也要防止留下隐患。”
他转头看向周锐,语气坚定地说道:“周锐,你率两百名士兵,负责战俘的初步甄别。先将所有战俘按‘有无技艺’‘是否自愿归降’两类划分,有技艺者单独关押,普通士兵暂时集中看管。过程中务必严守军纪,不得虐待战俘,但也不能放松警惕,若有反抗者,按军法处置。”
“属下遵命!”周锐拱手领命,转身快步走下高台,很快便带着两百名士兵来到战俘群前。随着周锐一声令下,士兵们分成十组,每组负责两百余名战俘,开始逐一询问甄别。
“会打铁的出列!”一名登莱军士兵手持名册,高声喊道。战俘群中一阵骚动,几名身材粗壮、手上布满老茧的汉子犹豫着抬起头,却又在同伴的眼神示意下,悄悄低下了头——后金军中,工匠多为被掳掠的汉人或归附的蒙古匠人,虽有技艺,却因畏惧后金的残酷刑罚,不敢轻易暴露身份。
周锐见状,走到一名看似领头的后金百户面前,拔出腰间佩刀,将刀鞘扔在地上,刀刃贴着对方的脖颈,语气冰冷地说道:“本将知道,你们之中有不少会打铁、做木匠的匠人。现在主动出列,可免死;若等我们查出来,或被同伴揭发,当即斩首示众!”
那后金百户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却仍咬牙不肯开口。周锐眼中寒光一闪,手腕微微用力,刀刃瞬间划破对方的皮肤,一丝鲜血顺着脖颈流下。“最后问一次,说不说?”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破旧布衣、双手粗糙的中年汉子突然从战俘群中站起,颤声说道:“大人,我会打铁!我以前是山西晋城的铁匠,去年被鞑子掳走,被迫为他们打造兵器……”
有了第一个人带头,很快又有十几名汉子陆续站起,有的说会木匠活,有的说懂皮革鞣制,还有的会简单的器械修理。周锐让人将这些人单独带到一旁,登记姓名与技艺,同时继续对剩余战俘施压。
高台之上,王巢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对身旁的李虎说道:“后金之所以能屡次南下劫掠,除了骑兵强悍,其后方的工匠营也功不可没。这些匠人若能为我们所用,不仅能补充军工坊的技术力量,还能削弱后金的装备制造能力,一举两得。”
李虎点头认同:“将军所言极是。只是这些匠人长期受后金控制,恐怕心存顾虑,未必肯真心归顺。我们需用些手段,让他们放下戒心。”
“放心,我已有安排。”王巢嘴角微扬,“对于真心归降的匠人,我们不仅要免他们死罪,还要发放工钱,让他们的家人能过上安稳日子。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待他们以诚,他们自然会为我们效力。”
临近午时,初步甄别工作终于完成。周锐快步回到高台上,向王巢汇报:“将军,经初步甄别,共发现有技艺的战俘五百一十三人,其中铁匠一百八十七人,木匠一百五十六人,皮革匠九十一人,其余为会修补盔甲、制造箭矢的工匠;剩余一千八百二十九人皆为普通士兵,多为后金八旗中的披甲兵与无甲牧民。”
王巢接过周锐递来的名册,快速翻阅一遍,目光停在“铁匠”一栏上,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一百八十七名铁匠,足够支撑军工坊扩大火炮与火枪的生产了。这样,你立刻安排人手,将这五百一十三名匠人单独关押在城西的废弃粮仓,派专人看管,每日提供三餐饱饭,明日我亲自去见他们。”
“至于那一千八百余名普通士兵,”王巢顿了顿,继续说道,“从中挑选三百名身强力壮、无明显反抗意愿者,补充到劳工营中;剩余一千五百余人,全部编入‘城防劳工队’,由赵参将负责管理,安排他们修建大同的城防工事——加固城墙、挖掘护城河、修建箭楼,每日管饭,但必须限制自由,若有偷懒或反抗者,按规定惩处。”
赵武连忙躬身领命:“属下明白!定不会让这些战俘偷懒耍滑,确保城防工事按时完工。”
王巢又叮嘱道:“另外,让医疗小队去战俘营中,为受伤的战俘诊治。若是普通士兵,简单处理伤口即可;若是匠人,务必用心医治,不能让他们因伤势影响后续做工。”
“遵命!”众人齐声领命,各自忙碌起来。
十月十六清晨,城西的废弃粮仓已被打扫干净,五百余名匠人被集中在粮仓的空地上,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和一个白面馒头。当王巢带着亲兵走进粮仓时,匠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目光复杂地看向他——有畏惧,有好奇,还有几分隐藏的期待。
王巢走到匠人们面前,目光扫过众人,语气诚恳地说道:“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不少人是被后金掳掠而来,被迫为他们打造兵器。如今你们被俘,本可按军法处置,但我不想杀你们。”
匠人们闻言,纷纷抬起头,眼中露出惊讶的神色。王巢继续说道:“我登莱军向来优待归降之人。只要你们真心归降,我可以免你们死罪,还会将你们编入登莱军工坊,每月发放二两银子的工钱,让你们的家人能过上安稳日子。若是你们的家人仍在后金境内,只要你们好好做工,日后我还会想办法将他们接来大同,与你们团聚。”
话音刚落,一名年长的铁匠突然跪倒在地,对着王巢连连磕头:“大人!小人愿意归降!小人老家在山东兖州,三年前被鞑子掳走,家中还有老母亲和妻儿,若是能让小人与家人团聚,小人愿为大人效犬马之劳!”
有了这名老铁匠带头,其他匠人也纷纷跪倒在地,高声说道:“小人愿意归降!请大人收留!”
王巢连忙上前,扶起那名老铁匠,温声说道:“诸位不必多礼。只要你们真心为登莱军效力,我定不会亏待你们。现在,我任命你为‘匠头’,负责管理这些铁匠,明日便带着他们前往登莱军工坊,与那里的工匠汇合,共同打造火炮与火枪。”
老铁匠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躬身说道:“多谢大人信任!小人定不辱使命!”
王巢又任命了两名经验丰富的木匠与皮革匠为副匠头,负责管理各自领域的匠人,随后便让亲兵带着匠人们去领取新的衣物与工具,准备明日启程前往登莱军工坊。
离开城西粮仓后,王巢又来到大同城墙的修缮现场。一千五百余名战俘正在士兵的看管下,奋力地搬运着砖石与泥土。有的战俘手持铁锹,在城墙上铲土加固;有的则肩扛石块,一步步走上陡峭的云梯;还有的在城墙下挖掘护城河,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滴落在黄土地上。
赵武正站在城墙下,监督着战俘们做工。看到王巢走来,他连忙迎上前:“将军,这些战俘虽然心中有抵触,但在三餐饱饭的诱惑下,做工还算卖力。目前已加固城墙东段三百余米,挖掘护城河五十余丈,预计一个月内可完成大同城墙的初步修缮。”
王巢点了点头,走到一名正在搬运石块的战俘面前。那名战俘身材高大,脸上带着一道长长的刀疤,看到王巢,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却仍不得不继续搬运石块。
王巢问道:“你是后金哪一旗的士兵?家中可有亲人?”
那名战俘犹豫了片刻,低声回道:“小人是镶蓝旗的,家中有老父和妻子,还有一个年幼的儿子。”
“若是你能好好做工,日后表现良好,”王巢语气平淡地说道,“我可以允许你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由登莱军负责送达。若是你能立下功劳,甚至可以被释放,与家人团聚。”
战俘闻言,眼中瞬间爆发出强烈的光芒,他猛地跪倒在地,对着王巢磕头说道:“大人所言当真?若是大人能让小人与家人联系,小人定当拼命做工,绝无二心!”
王巢扶起他,说道:“我向来言出必行。只要你好好表现,这一切都有可能。”
周围的战俘听到两人的对话,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眼中露出期待的神色。王巢趁机对众人说道:“你们之中,若是有愿意真心归顺、为大同的恢复出力者,只要表现良好,都有机会与家人团聚,甚至获得自由。但若是有人敢偷懒耍滑、暗中反抗,休怪我军法无情!”
战俘们纷纷高声应和:“小人愿意好好做工!请大人放心!”
王巢满意地点了点头,对赵武说道:“你将我的话传达给所有战俘,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真心悔改,为我们效力,就有机会获得新生。同时,也要加强看管,不能让他们有机可乘。”
“属下明白!”赵武躬身领命。
接下来的几日,大同城防工事的修建进度明显加快。战俘们不再像最初那样消极怠工,而是主动卖力地干活,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好好做工,才有机会与家人团聚。而被挑选出来的三百名身强力壮的战俘,也在劳工营中表现良好,负责搬运粮草、修缮房屋,为大同的恢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十月二十,第一批五百一十三名匠人在亲兵的护送下,踏上了前往登莱军工坊的路途。临行前,老铁匠代表所有匠人,向王巢献上了一把亲手打造的精铁腰刀:“大人,这是小人连夜打造的腰刀,锋利无比,愿大人能拿着它,斩杀更多的鞑子,收复失地!”
王巢接过腰刀,拔出刀鞘,一道寒光瞬间闪过。他满意地说道:“好刀!我相信,有你们在,登莱军工坊一定能造出更多、更精良的武器,助我们早日击败后金,还大明北疆一个太平!”
匠人们纷纷躬身行礼,眼中满是坚定的神色。随着亲兵一声令下,队伍缓缓出发,朝着登莱的方向前进。
同日,王巢正在总兵府处理军务,脑海中突然响起系统的提示声:“叮!检测到宿主成功处置两千三百余名后金战俘,完成‘甄别匠人五百一十三人’‘组建城防劳工队一千五百余人’‘补充劳工营三百人’三项关键任务,有效提升大同城防修建效率与登莱军工坊技术力量,判定为‘战略资源整合’级成果。”
“叮!奖励如下:1. 系统积分500万到账;2. 解锁‘战俘管理手册’,可优化战俘管理流程,提升劳工效率15%;3. 获得‘匠人信任’效果——登莱军工坊匠人工作积极性提升20%,武器生产周期缩短10%。奖励已存放至系统空间,可随时提取。”
系统提示声消散,王巢心中一阵欣喜。他打开系统界面,查看“战俘管理手册”的内容——手册中详细记录了如何合理安排战俘的工作与休息时间、如何通过奖惩制度激励战俘、如何防止战俘反抗等内容,实用性极强。
“有了这本手册,日后管理战俘就更得心应手了。”王巢关闭系统界面,嘴角露出笑容。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正在修建的城墙,心中清楚,处理好这些战俘,不仅为大同的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还为登莱军工坊补充了技术力量,可谓一举多得。
傍晚时分,赵武来到总兵府,向王巢汇报城防工事的修建进度:“将军,今日战俘们的工作效率比昨日又提升了不少,城墙东段已加固五百余米,护城河挖掘进度也已完成三分之一。另外,有不少战俘主动申请加入劳工营,希望能有机会获得自由。”
王巢点了点头,说道:“很好。对于表现良好的战俘,可以适当放宽限制,比如允许他们在指定区域活动,或是每月增加一次与家人通信的机会。但切记,不能放松警惕,必须确保他们不会对大同的安全造成威胁。”
“属下明白!”赵武躬身领命。
王巢又说道:“另外,你安排人手,将系统奖励的‘战俘管理手册’抄写多份,分发到负责管理战俘的将领手中,让他们按照手册中的方法管理战俘,提升工作效率。”
“遵命!”
夜色渐浓,大同城内的灯火次第亮起。王巢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加班加点修建城墙的战俘与士兵,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击败后金、收复失地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一个决策都考虑周全,就一定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而处理这些战俘,只是他战略部署中的一小步。接下来,他还要利用系统奖励的积分,兑换更多的武器与物资,扩大登莱军的规模,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还要推进“大同繁荣计划”,让大同尽快恢复往日的繁荣,为日后北上辽东打下坚实的基础。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王巢的身上,映照出他坚定的身影。他相信,只要军民同心,上下协力,用不了多久,大明的旗帜就会重新飘扬在辽东的土地上,后金的铁蹄将再也无法踏入大明的疆域半步。
深夜,王巢躺在床上,脑海中仍在思考着后续的计划。他知道,明日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巡查城防工事、与周正商议大同的恢复计划、安排匠人前往登莱军工坊的后续事宜……但他并不感到疲惫,因为他心中有信念,眼中有希望,脚下有通往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