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十月初五,大同东北方向百里外的后金主营内,寒风卷着黄沙,掠过中军大帐的兽皮帘,将帐内烛火吹得剧烈摇曳。皇太极身着玄色镶金龙纹铠甲,端坐在虎皮椅上,脸色阴沉得如同帐外的天空——桌案上,三份从前方传回的急报,如同三块巨石,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阳和卫粮草五万石,尽焚于火;博洛贝勒战死,镶蓝旗精锐七千余人覆没;黑风口援军一万二千人,或死或俘,仅三百余残兵逃回……”皇太极的亲信将领阿济格垂着头,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逐字念出急报上的内容。每念一句,帐内的气氛便凝重一分,将领们纷纷垂首,无人敢直视皇太极的眼睛。
皇太极缓缓抬手,制止了阿济格的汇报。他伸出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目光扫过帐内众人,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压抑的怒火:“王巢……登莱军……”这两个名字,在此前从未被后金高层放在眼里——登莱军素来以海防为主,战力远不及九边重镇的边军,可如今,正是这支“不起眼”的军队,毁了他围攻大同的全盘计划。
自九月下旬率军围困大同以来,皇太极本以为胜券在握。大同城虽坚固,却已被围月余,粮草渐尽;而后金大军粮草充足,援军源源不断,只需再坚持十日,大同必破。可他万万没想到,王巢竟会率军突袭阳和卫——那是后金囤积粮草的核心据点,也是此次围攻大同的后勤命脉。粮草一失,军中人心惶惶,不少士兵已开始私下议论撤军。
更让他心痛的是博洛的战死。博洛不仅是他的堂弟,更是镶蓝旗的灵魂人物。镶蓝旗作为八旗之一,战力强悍,此次随博洛出征的七千精锐,是镶蓝旗的核心力量。如今精锐尽失,博洛战死,镶蓝旗几乎名存实亡,这对八旗的整体战力,无疑是沉重打击。
“大汗,明军援军已与大同守军汇合,兵力已达五万余人。据逃回的残兵说,王巢麾下不仅有精锐骑兵,还有数千火枪兵,战力极强……”另一名将领小心翼翼地开口,补充着情报,“若再不退军,恐遭明军内外夹击,我军恐有覆没之险。”
皇太极沉默良久,手指在桌案上的大同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在了“黑风口”的位置。那里曾是后金援军的必经之路,如今却成了明军的屠宰场。他清楚,此时的后金大军,已无再战之力——粮草断绝,援军溃败,士兵士气低落,若继续围困大同,只会给王巢可乘之机。
“传令下去,全军拔营,即刻撤军!”皇太极猛地站起身,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阿济格,你率左翼军为先锋,清理撤军路线,防止明军追击;多尔衮,你率右翼军断后,掩护主力撤退;其余各部,整理物资,有序撤离,不得慌乱!”
“遵大汗令!”将领们齐声领命,纷纷转身离去,帐内的压抑气氛终于稍有缓解。皇太极看着将领们的背影,心中却满是不甘——此次南征,他本想一举攻破大同,打通入关通道,却没想到最终竟落得如此下场。他走到帐门口,望着远方大同城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王巢,登莱军……今日之败,我皇太极记下了!他日,我必率军南下,一雪前耻!”
寒风卷起他的披风,在帐前猎猎作响。片刻后,后金主营内响起了撤军的号角声,连绵数里的军营开始忙碌起来。士兵们匆匆收拾行囊,拆除帐篷,战马的嘶鸣声、兵器的碰撞声与将领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却不见往日的整齐有序,反而透着几分慌乱——阳和卫惨败的消息早已传遍军营,士兵们只想尽快逃离这个让他们恐惧的地方。
与此同时,大同城内,王巢正站在南门城墙上,望着远处后金军营的方向。斥候刚刚传回消息,后金军营内动静异常,似在准备撤军。王巢抬手取出望远镜,镜头中,后金士兵正慌乱地拆除帐篷,装载物资,不少士兵甚至丢弃了笨重的铠甲,只为能跑得更快。
“大人,鞑子真的要撤军了!”身旁的李定国兴奋地说道,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我们要不要率军追击?趁他们慌乱,定能再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王巢放下望远镜,摇了摇头,语气沉稳:“不可。后金虽败,却仍有三万余兵力,且多为骑兵,若我们贸然追击,恐遭其埋伏。况且,我军经连场激战,将士们早已疲惫,需休整补充;大同城刚解围困,城内百姓也需安抚,城防更是亟待修复。此时追击,弊大于利。”
李定国闻言,虽有些不甘,却也明白王巢的考量。他低头说道:“末将明白了,是末将考虑不周。”
王巢拍了拍李定国的肩膀,笑着说道:“你的勇气可嘉,但用兵之道,需审时度势,不可仅凭一时之勇。此次鞑子撤军,虽未将其全歼,却也重创了他们的战力,焚毁了他们的粮草,解除了大同之围,已是大胜。我们只需守住大同,安抚好百姓,修复好城防,等待朝廷的下一步指令即可。”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曹文诏,继续说道:“曹总兵,接下来,我们需分工合作。你负责安抚城内百姓,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我则率军驻守大同城外,防止鞑子撤军途中突袭,同时修复城防,整顿军备。”
曹文诏点头应允:“王将军所言极是。大同城内粮草虽不充裕,但我已让人清点府库,可先拿出部分粮食救济百姓,待朝廷援军到来,再做补充。城防修复之事,也可动员百姓参与,既能加快进度,也能让百姓感受到安全感。”
两人商议完毕,立刻开始行动。大同城内,曹文诏下令打开府库,分发粮食。百姓们得知消息后,纷纷涌上街头,排队领取粮食。看着手中的粮食,不少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连日来的围困,让他们饱受饥饿之苦,如今终于能吃上一顿饱饭,心中对明军的感激之情愈发深厚。
大同城外,王巢则率领士兵们开始修复城防。城墙上的缺口被逐一填补,破损的垛口被重新加固,城外的护城河也被清理疏通。士兵们虽疲惫,却依旧干劲十足——他们知道,只有加固好城防,才能抵御鞑子日后的反扑,守护好大同城,守护好城内的百姓。
期间,也有后金散兵试图突袭大同城外的粮车,却都被王巢事先布置的哨兵发现。李虎率领骑兵出击,将这些散兵一一剿灭,缴获了少量兵器与马匹。这也印证了王巢的判断——后金虽已撤军,却仍有少量散兵游勇在周边游荡,若不加以防备,恐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十月初七,后金大军已全部撤离大同境内,退回辽东。王巢站在城墙上,望着后金撤军的方向,心中清楚,这场历时近十日的战役,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转头对身旁的亲兵说道:“传令下去,派斥候密切监视后金动向,一旦有异常,立刻回报。同时,将鞑子撤军的消息上报朝廷,等待朝廷指令。”
亲兵躬身领命而去。王巢看着大同城内恢复生机的景象——百姓们忙着修缮房屋,商贩们重新开张,孩子们在街头嬉戏打闹,心中满是感慨。这场胜利,不仅解除了大同之围,更守护了城内百姓的安宁。他知道,这只是他守护大明江山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
几日后,朝廷的圣旨传到大同。圣旨中,对王巢与曹文诏大加赞赏,称赞他们“奋勇杀敌,解除大同之围,为大明北疆立下赫赫战功”。同时,朝廷下令,王巢率领的登莱军驻守大同,与曹文诏的大同守军共同防备后金;朝廷将尽快调派粮草与援军,支援大同。
王巢接到圣旨后,立刻召集周锐、李虎、李定国等人,传达朝廷指令。他看着眼前的将领们,声音带着几分严肃:“朝廷让我们驻守大同,防备鞑子,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考验。接下来,我们要加紧训练军队,熟悉大同周边地形,与曹总兵的守军密切配合,做好万全准备。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定能守住大同,守住大明的北疆!”
“请大人放心!我等定不负朝廷所托,不负大人所望!”将领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彻云霄。他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中充满了斗志——阳和大捷的胜利,让他们看到了击败后金的希望,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守护家国的信念。
夕阳西下,大同城内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这座刚刚恢复生机的城池。王巢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星空,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后金虽已撤军,但绝不会善罢甘休,未来的战斗,定会更加激烈。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身边,有并肩作战的将领,有奋勇杀敌的士兵,有支持他们的百姓。只要军民同心,众志成城,定能抵御外敌,守护好大明的江山,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