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七月末,登莱总学堂的庭院里,第一批学会三百个常用字的孩童们正排着队,给周远等教员鞠躬致谢。他们手里捧着用简化字写成的《常用字课本》,脸上满是自豪——这些曾经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孩子,如今不仅能读写简单的句子,还能计算家里的收成和账目。王巢站在台阶上,看着这一幕,心中愈发坚定了“普及教育”的想法:“总学堂的效果已经显现,是时候把学堂开到各州县去,让更多登莱的孩子能读书识字了。”
次日清晨,王巢召集沈文、周远以及登莱各州县的县令,在府衙召开“州县设分学堂”的会议。桌上摊着登莱的地图,每个州县的位置都用红笔做了标记。王巢指着地图,语气坚定地说道:“从今天起,咱们要在登莱所有州县设立学堂分点,每县至少一所,人口多的大县设两所。分学堂的规模不用像总学堂这么大,但必须保证有教室、教员宿舍和操场,能容纳至少两百名孩童入学。”
沈文立刻提出疑问:“大人,设立分学堂需要不少钱——盖教室、买教材、给教员发饷,这些都要花钱。现在登莱的财政虽然比以前好,但一下子在十几个州县同时设学堂,怕是资金周转不开。”
“资金的问题我已经想好了。”王巢拿出一份财政预算,“一方面,从府库划拨五万两白银作为启动资金,优先用于盖教室和采购教材;另一方面,鼓励各州县的乡绅捐款,凡是捐款超过一百两的,咱们给他们立碑表彰,让他们名留青史。另外,分学堂的教员可以从总学堂毕业的优秀学员中选拔,他们的俸禄比普通士兵高一些,但比正式官员低,这样能节省一部分开支。”
周远也补充道:“总学堂第一批毕业的学员中,有五十多个孩子不仅自己学得好,还能教其他同学识字算数,他们可以先去分学堂当助教,等熟悉教学后再当正式教员。我还可以编写一套更简单的《分学堂课本》,用简化字和图画结合的方式,方便州县的孩子学习。”
各州县的县令们听后,也纷纷表态支持。莱阳县令说道:“大人推行普及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莱阳县有不少闲置的旧寺庙,咱们可以把寺庙修缮一下,改成学堂,不用再重新盖教室,能节省不少钱。”
海阳县令也说道:“海阳县靠海,渔民的孩子大多没机会读书,咱们设分学堂后,一定好好宣传,让更多渔民送孩子去读书。”
会议结束后,各州县立刻行动起来。莱阳县把城南的一座旧寺庙改成了分学堂,工匠们用半个月的时间修缮了屋顶、粉刷了墙壁,还把寺庙的大殿改成了教室,偏殿改成了教员宿舍,院子则改成了操场;海阳县在海边的渔村里选了一块空地,盖了三间宽敞的瓦房作为教室,还在教室周围种了几棵梧桐树,供孩子们课间休息;平度州则把原来的州学旧址重新整理了一下,增添了新的桌椅和教材,成为了当地规模最大的分学堂。
与此同时,王巢还推出了一项重磅政策——“入学孩童免缴半亩地赋税”。凡是登莱户籍的家庭,只要有六至十二岁的孩子入学,家里就可以免缴半亩地的赋税,多一个孩子入学,就多免缴半亩地的赋税,最多可以免缴两亩地的赋税。政策一公布,整个登莱都沸腾了。
张老汉在莱阳县听到消息后,立刻拉着邻居去分学堂报名:“咱们家有两亩地,要是送两个孙子去读书,就能免缴一亩地的赋税,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再说,孩子学会了识字算数,将来就能当账房先生,不用再像咱们一样种地了!”
海阳县的渔民李大柱,之前一直犹豫要不要送儿子去读书,担心没人帮自己打渔。听到政策后,他立刻改变了主意:“免缴半亩地的赋税,一年能省不少粮食!儿子去读书,白天我自己打渔,晚上他还能教我识字,说不定将来还能帮我算清卖鱼的账目,不被鱼贩坑!”
为了让更多百姓知道这项政策,沈文还带着吏员和民团士兵,在各州县的集市、村庄宣传。他们拿着铜锣走街串巷,大声吆喝:“州县分学堂开学啦!六到十二岁的娃都能来读,免费教识字算数,中午还管饭!家里有娃入学的,还能免缴半亩地的赋税!想报名的赶紧去分学堂登记咯!”
百姓们的热情比总学堂开学时还要高涨。莱阳县分学堂报名的第一天,就有三百多名孩子报名;海阳县分学堂报名的人数也超过了两百;平度州分学堂更是热闹,不仅有本地的孩子报名,还有附近州县的孩子慕名而来,报名人数突破了四百。
八月中旬,各州县的分学堂陆续开学。莱阳县分学堂开学那天,张老汉带着两个孙子来上学,看到教室里崭新的桌椅、墙上挂着的简化字挂图,还有教员手里的《分学堂课本》,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咱们庄稼人的孩子,终于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读书了!谢谢王大人,谢谢朝廷!”
分学堂的教学内容比总学堂更简单,主要以识字和算数为主。教员们用周远编写的《分学堂课本》,教孩子们学“人、口、手、田、水、火”等常用字,还教他们算“一加一等于二”“一亩地能收多少粮食”等实用的算术题。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教员们还模仿总学堂的“看图识字”方法,在课本上画了很多简单的图画——画一个农民种地配“农”字,画一条鱼配“鱼”字,画一艘船配“船”字。
莱阳县分学堂的教员叫王小丫,是总学堂第一批毕业的学员,今年才十三岁。她虽然年纪小,但教学很认真。有一次,一个叫狗蛋的孩子总是记不住“田”字,王小丫就带着他去学堂后面的田地里,指着庄稼说:“你看,这就是‘田’,农夫伯伯在‘田’里种庄稼,咱们学了‘田’字,就能记下家里有几亩‘田’,收了多少粮食。”狗蛋看着地里的庄稼,一下子就记住了“田”字,还在地上用树枝写了好几遍。
海阳县分学堂的教员叫陈明,是个渔民的儿子,之前在总学堂学习时成绩优异。他知道渔民的孩子大多对大海感兴趣,就结合大海来教孩子们学习。教“鱼”字时,他就给孩子们讲各种鱼的名字和习性;教算数时,他就教孩子们算“一网能打多少条鱼”“卖鱼能赚多少钱”。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堂,盼着陈明给他们讲课。
平度州分学堂的规模最大,有四名教员和四百多名学员。教员们把孩子们分成八个班,每个班五十多人,采用“大带小”的方式教学——年纪大的孩子教年纪小的孩子识字,会算数的孩子教不会算数的孩子,不仅减轻了教员的负担,还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王巢也经常去各州县的分学堂视察。九月初,他来到莱阳县分学堂,看到孩子们正在教室里大声朗读简化字,有的孩子还在练习写自己的名字,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课间休息时,他走到一个叫妞妞的小女孩身边,问道:“妞妞,你喜欢上学吗?学会了什么?”
妞妞手里拿着课本,大声说道:“我喜欢上学!我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还学会了算家里有几亩地,收了多少麦子!将来我还要教我娘识字,让她也能看懂告示!”
王巢笑着摸了摸妞妞的头:“好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
随后,王巢又来到海阳县分学堂,看到陈明正在教孩子们算“一网鱼能卖多少钱”,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有的还举手提问:“陈教员,要是鱼的价格涨了,咱们该怎么算?”陈明耐心地回答道:“要是鱼的价格涨了,咱们就用鱼的数量乘以新的价格,比如一网打了一百条鱼,原来一斤鱼卖两文钱,现在涨到三文钱,就能卖三百文钱了。”
王巢听后,对陈明说道:“你结合渔民的生活来教算数,这个方法很好!州县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农村或海边,教学时要多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陈明躬身说道:“谢谢大人指点!属下以后会更加注意,多结合本地的生活实际来教学。”
到了十月中旬,也就是分学堂设立三个月后,沈文向王巢汇报了统计结果:登莱共设立了十八所分学堂,入学的孩童人数突破了五千人,其中农村的孩子占了六成,渔民的孩子占了三成,流民的孩子占了一成。这个数字不仅远超王巢的预期,也让整个登莱的教育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王巢看着统计报表,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普及教育不仅能让更多孩子学会识字算数,还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有机会成为账房先生、教员、甚至官员,不再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一辈子只能种地或打渔。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成为登莱的建设者和守护者,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登莱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富强。
这天傍晚,王巢来到登莱总学堂,看到周远正在给分学堂的教员们培训。教员们围坐在周远身边,认真地听他讲解如何编写教案、如何管理课堂、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王巢没有打扰他们,只是站在窗外,静静地看着。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教员们身上,给他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王巢知道,这些教员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承担起了普及教育的重任。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撒在登莱的各个州县,将来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登莱的教育事业撑起一片天空。
夜色渐浓,各州县的分学堂渐渐安静下来,但学堂里的灯光却依然亮着——教员们还在批改孩子们的作业,准备第二天的教案。灯光透过窗户,照亮了学堂周围的村庄和田野,也照亮了登莱百姓对未来的希望。
王巢站在总学堂的台阶上,望着远处各州县的方向,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把普及教育坚持下去,让登莱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读书识字,让登莱成为整个大明教育最普及、百姓最幸福的地方!”
夜风拂过,总学堂庭院里的梧桐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伴奏。王巢知道,普及教育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成果。而那些正在分学堂里努力学习的孩子们,就是登莱未来的希望,是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