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四月初,蓬莱府衙的议事厅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面,映出斑驳的光影。二十余张梨花木桌椅整齐排列,登莱各部门的主事——粮库的陈默、军工坊的陈铁、水利的周明、民团的李虎等人悉数到场,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本厚厚的账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庄重又带着期待的氛围。这是王巢自推行新政以来,首次召开全面的新政总结会,旨在梳理过往成效,规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王巢身着青色常服,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有力:“自去年九月推行减赋、分地、修缮水利,到今年三月军工坊扩产、军队装备升级,新政已推行近七个月。今日召大家来,一是总结过往的成效,看看咱们的努力换来了什么;二是明确下一步的方向,让登莱的发展能更稳、更快。先从流民安置和粮食生产说起,陈默,你先汇报。”
陈默闻言,立刻起身,双手捧着粮库的账簿,走到厅中。他翻开账簿,清了清嗓子,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振奋:“回公子,截至今年三月底,登莱境内的流民数量已从去年九月的三万两千人,减少至六千四百人,减少幅度达80%!其中两万一千人通过‘分地令’获得了耕地,平均每户分到十亩地,目前已全部完成春耕播种;另有四千六百人参与了水利修缮、军工坊生产或民团训练,实现了稳定就业,再也不用四处乞讨。”
他顿了顿,翻到粮食产量的记录页,继续说道:“减赋政策和水利修缮的成效也已初步显现。去年登莱的粮食总产量为十七万石,而今年春耕时,因河渠疏通、水闸启用,可灌溉农田从去年的三十万亩增加到五十万亩,再加上改良麦种的推广,预计今年夏季的粮食产量能达到三十四万石,较去年同期翻倍!目前粮库的储粮已达六十万五千石,足够支撑军队半年、百姓三个月的消耗,彻底摆脱了去年粮荒的困境。”
“好!”王巢忍不住点头称赞,“流民减少、粮食增产,这是登莱稳定的根基。百姓有地种、有饭吃,才会安心留在登莱,咱们的新政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接下来轮到陈铁汇报军工坊的情况。他站起身,将军工坊的生产报表递到王巢面前,语气中满是自豪:“公子,军工坊目前已形成稳定的产能——燧发枪月产量五百支,本月底将提升至六百支;火炮月产量五门,下月可增至六门;弹药车间每日产黑火药一千斤、铅弹一万枚,完全能满足军队训练和作战需求。截至目前,陆军五个步兵营已全部完成装备升级,每个营配备二十支燧发枪、两门火炮,火枪队和炮兵队的训练也已达标,战斗力较去年提升了至少三倍。”
他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军工坊的工匠队伍已从最初的八十人扩充到三百二十人,其中六十人是从流民中选拔培养的,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燧发枪组装或弹药生产。咱们还摸索出了一套‘师徒制’的培养模式,预计年底前工匠数量能再增加两百人,为后续的产能提升打下基础。”
周明随后汇报了水利设施的维护情况,李虎则介绍了民团扩编后的训练成果——民团人数从去年的一千人增加到三千人,其中一千人已改编为正规陆军,装备了燧发枪和火炮,具备了独立抵御小规模袭扰的能力。每个人的汇报都数据详实,成效显着,议事厅内的气氛也愈发热烈,原本略带紧张的空气,渐渐被振奋和信心取代。
王巢认真听着每一个人的汇报,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待所有人汇报完毕,他站起身,走到厅中,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七个月前,登莱还是一片破败景象——流民遍地、粮库空虚、武器落后,连一场大雨都能冲垮河堤。而现在,流民有了归宿、粮食有了保障、军队有了利器,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登莱百姓信任咱们的证明。”
他话锋一转,神情变得更加坚定:“但这还不够。目前咱们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军工,民生产业链还不完善——百姓穿衣要靠从外地购买布匹,出海捕鱼的渔船大多破旧不堪,这些都制约着登莱的长远发展。所以,下一步的重点,是发展纺织业和造船业,完善民生产业链。”
此言一出,厅内众人顿时眼前一亮,纷纷露出好奇的神色。王巢继续解释道:“纺织业方面,咱们要在蓬莱城外新建一座纺织作坊,从江南引进纺纱机和织布机,招募流民中的妇女学习纺织技术,既能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又能让妇女也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造船业方面,要在登州港附近设立造船厂,修复旧船、建造新船,一方面满足沿海百姓的捕鱼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海防建设做准备——登莱靠海,有一支强大的船队,才能更好地守护咱们的海域。”
陈默立刻问道:“公子,发展纺织和造船需要不少资金和工匠,咱们目前的储备是否足够?”
王巢笑着点头:“资金方面,粮库有盈余,军工坊的武器也可少量出售给周边州府,补充资金;工匠方面,可从流民中选拔心灵手巧者,再从江南聘请熟练工匠来传授技术,只要咱们肯用心,这些都不是问题。周明,你负责纺织作坊的选址和建设;李虎,你协调民团,帮忙清理造船厂的场地;陈铁,军工坊可抽调部分工匠,协助制造纺织机和造船所需的铁器,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确保这两项产业能尽快落地。”
“属下遵命!”众人齐声应道,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干劲——新政的成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而新的规划则让他们对登莱的未来更加期待。
就在这时,王巢眼前的淡蓝色虚拟光屏突然无声展开,一行行金色的文字缓缓浮现,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清晰响起:“检测到宿主在登莱推行的减赋、分地、水利修缮、军工扩产等新政已阶段性完成,流民安置率达80%,粮食产能翻倍,军事力量显着提升,登莱整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完成‘登莱新政’阶段性任务,解锁‘治世能臣’称号,奖励系统积分50万,可用于兑换民生产业技术、先进设备或人才培养方案。”
王巢心中一喜——50万积分是目前为止系统给出的最高奖励,足够兑换纺织业和造船业所需的先进技术图纸,甚至还能兑换一些改良的农具,进一步提升农业产量。他不动声色地关闭光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看来咱们的努力,不仅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也让咱们的‘底气’更足了。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大家的齐心协力,登莱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陈铁激动地站起身:“公子,有了明确的方向,咱们军工坊一定全力配合!纺织机和造船用的铁器,保证按时交付,绝不耽误进度!”
李虎也跟着说道:“公子放心,造船厂的场地清理,三天内就能完成!民团的士兵们早就盼着能为登莱做更多事,现在有了新任务,大家肯定干劲十足!”
议事厅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每个人都在讨论着未来的规划——周明在琢磨纺织作坊的水源供应,陈默在计算纺织业能带动多少流民就业,李虎则在思考如何利用新造的船只加强海防。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的全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散会后,众人纷纷离开议事厅,各自忙着筹备新的任务。王巢独自留在厅中,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生机勃勃的景象——府衙外的街道上,百姓们穿着干净的衣裳,提着装满蔬菜的篮子往来穿梭;远处的农田里,农夫们正在田间劳作,吆喝声隐约传来;登州港的方向,几艘渔船正扬帆出海,在蔚蓝的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白色的航迹。
他打开系统面板,看着那50万积分,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兑换计划——首先兑换“改良纺纱机图纸”和“小型渔船建造图纸”,确保纺织和造船业能顺利启动;再兑换一批“高产棉花种子”,为纺织业提供原料;剩下的积分则留存起来,以备后续的人才培养或技术升级。
“登莱的新政只是阶段性完成,未来的路还很长。”王巢轻声自语,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但只要咱们一步一个脚印,把民生产业做扎实,把军事力量练强大,就能让登莱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力量。”
四月的风从窗外吹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海水的咸湿,拂过王巢的脸颊。议事厅内,阳光依旧温暖,桌上的账簿静静摆放,仿佛在无声地记录着登莱从破败到兴盛的蜕变。而在府衙之外,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崛起,百姓们的笑声、工匠们的敲打声、士兵们的训练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登莱百废初兴的乐章。所有人都相信,在王巢的带领下,登莱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