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十二月初,登莱境内的大沽河畔寒风凛冽,河岸边却挤满了穿着粗布短打的民夫——有的扛着铁锹,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抬着石块,正有条不紊地加固河堤。这是王巢下令修缮登莱水利设施后的第十天,仅大沽河一处,就聚集了近两千名民夫,其中既有民团士兵,也有自愿参与的流民,原本冷清的河岸,此刻热闹得如同集市。
王巢站在河堤高处,手里拿着一张登莱水利分布图,目光扫过眼前忙碌的人群,又看向远处结冰的河面。登莱地处渤海之滨,境内河流众多,却因年久失修,河堤多处坍塌,河渠堵塞严重——去年夏季,大沽河就因河堤溃决,淹没了沿岸数十亩农田,导致不少农户颗粒无收,只能沦为流民。如今正值冬季农闲,河水结冰,正是修缮水利的最佳时机,王巢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公子,按您的要求,咱们已经对登莱境内的主要河流、堤坝做了排查,共发现需要修缮的河堤二十处,堵塞的河渠十五条,预计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全部修缮工作。”负责水利修缮的官吏周明走上前,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排查记录,躬身汇报。
周明原是登莱府的小吏,因熟悉境内水利情况,被王巢提拔为水利修缮总负责人。他指着记录上的内容,继续说道:“目前咱们优先修缮的是大沽河、小清河等几条主要河流的河堤,这些河堤一旦溃决,影响最大。咱们还从流民中招募了五千多名民夫,加上民团士兵,总共有近八千人参与修缮,每天能加固河堤三里,疏通河渠两里。”
王巢点点头,目光落在河堤下的流民身上——一名皮肤黝黑的年轻流民正扛着一袋碎石,快步走向河堤,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在寒风中凝结成霜,却丝毫不见疲惫。王巢认出他,是上个月刚从外地逃来的流民李二柱,之前还在粮库领过救济粮。
“李二柱,累不累?要不要歇会儿?”王巢走下河堤,笑着问道。
李二柱看到王巢,连忙放下肩上的碎石,擦了擦额头的汗,憨厚地笑道:“回大人,不累!能有活干,还管饭,每天还给五文钱补贴,俺高兴还来不及呢!俺家以前就在大沽河沿岸,去年河堤塌了,房子和田地都被淹了,俺才逃到登莱。现在能跟着大人修河堤,俺心里踏实,明年就算下大雨,也不怕河堤塌了!”
王巢心中一暖,拍了拍李二柱的肩膀:“好好干!等水利修好了,明年开春,我给你们分些好地,让你们好好种地,再也不用四处逃难。”
“多谢大人!”李二柱激动地跪下身,对着王巢磕了个响头,“俺一定好好干,绝不辜负大人的期望!”
周围的流民听到两人的对话,也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道:“是啊,王大人不仅给咱们分地,还让咱们有活干,每天管三顿饭,还给钱,这样的好官,俺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俺们一定好好修河堤,让明年的庄稼有好收成!”“以后俺们就是登莱人了,一定跟着王大人好好过日子!”
王巢看着流民们真诚的眼神,心中更加坚定了修缮水利的决心。他高声对众人说:“大家放心,只要好好干活,每天的饭管够,补贴一分不少!等水利修缮完成,我还会从你们当中选拔一些勤快、能干的人,负责日后河堤的维护,每月给固定的工钱,让你们能长久地过日子!”
这话一出,流民们的干劲更足了,纷纷扛起工具,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原本就热闹的河岸,此刻更是人声鼎沸,连寒风都仿佛被这股热情驱散了几分。
周明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感慨道:“公子,您这‘每日管饭+补贴5文钱’的政策,真是太有效了!刚开始招募流民时,俺还担心没人来,没想到消息一传开,流民们都抢着报名,不到三天就招满了五千人。有的流民甚至说,就算不给钱,只要管饭,他们也愿意来修河堤,因为这是在为自己修家园啊!”
王巢微微一笑:“百姓们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真心为他们着想,他们就会真心拥护你。修缮水利,不仅是为了防患未然,也是为了让流民们有活干、有饭吃,让他们能在登莱安定下来。只有百姓安定了,登莱才能真正安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巢几乎每天都会去各个水利修缮工地查看进度,有时还会亲自上手,和民夫们一起扛石块、填河堤。他还特意从系统兑换了一些简易的水利工具,比如改良的铁锹、独轮车,大大提高了修缮效率;同时,他还让粮库每天按时送来热饭热汤,确保民夫们能吃饱、吃暖。
在王巢的统筹和民夫们的努力下,水利修缮进度远超预期——原本预计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主要水利设施修缮,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到崇祯四年正月末,登莱境内的二十处河堤全部加固完成,十五条堵塞的河渠也全部疏通,河水能够顺畅地流入农田;同时,王巢还让人在河堤旁修建了二十座水闸,以便在雨季时控制水位,在旱季时引水灌溉。
竣工当天,王巢来到大沽河畔,看着加固后的河堤——河堤比之前高了三尺,宽了五尺,表面用石块铺砌得整整齐齐,再也看不到之前坍塌、破损的痕迹;河渠里的水清澈见底,顺畅地流向远方的农田;河堤旁的水闸矗立着,如同一个个卫士,守护着沿岸的百姓和农田。
周明拿着竣工报告,激动地对王巢说:“公子,所有主要水利设施都修缮完成了!加固后的河堤能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洪水,疏通后的河渠能灌溉沿岸五十万亩农田,明年就算遇到极端天气,咱们也不用怕了!”
周围的民夫和百姓们也纷纷欢呼起来,有的放起了鞭炮,有的敲起了锣鼓,大沽河畔一片欢腾。李二柱拿着这两个月挣来的三百文钱,激动地对王巢说:“大人,俺挣够钱了,明年开春就能盖房子、娶媳妇了!俺这辈子都不会忘了大人的恩情!”
就在这时,王巢眼前的淡蓝色虚拟光屏突然展开,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检测到宿主成功修缮登莱水利设施,显着改善民生,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完成‘民生改善’关键节点,解锁‘利民官’称号,奖励系统积分20万,可用于兑换民生相关技术、工具或资源。”
王巢心中一喜——20万积分虽然不算多,但足以兑换一些先进的农业工具或种子,进一步提升登莱的农业生产水平。他看着光屏上的提示,忍不住在心里暗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明末的百姓之所以流离失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水利失修,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如今登莱的水利设施修好了,不仅能防患未然,还能保障农业生产,让百姓们能安心种地,这才是登莱长久发展的基石。”
光屏消散后,王巢的目光再次落在眼前的河堤和百姓身上——百姓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比任何积分和奖励都更让他感到满足。他知道,修缮水利只是第一步,未来他还要做更多的事,比如修建水库、改良农田,让登莱的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让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当天下午,王巢下令,从参与水利修缮的民夫中选拔出五百名勤快、能干的人,组成“河堤维护队”,负责日后河堤、河渠和水闸的日常维护和巡查,每月给二两白银的工钱;同时,他还让粮库准备了一批种子和农具,免费发放给沿岸的农户,帮助他们做好明年的春耕准备。
百姓们拿到种子和农具后,纷纷对着王巢叩拜,感谢他的体恤。王巢站在河堤上,看着眼前的百姓,心中暗暗发誓——他一定会守护好登莱,守护好这里的百姓,让登莱成为明末乱世中的一片净土,让百姓们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加固后的河堤上,泛着温暖的光泽。王巢站在河堤上,看着远方的农田和百姓,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有了完善的水利设施,有了百姓的支持,有了系统的 。 。 帮助,登莱一定能在明年的春耕中取得好收成,一定能在这乱世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未来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