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四月初,蓬莱城外的东风吹得正暖,田埂上的野草刚冒出新绿,往日里荒芜的土地却突然热闹起来——二十余名民团士兵正挥着锄头平整土地,三十多位刚分到田的流民围着田埂张望,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好奇,时不时踮脚看向站在田边的王巢与农官们。
这里是王巢特意选定的百亩试验田,一半种小麦、一半种水稻,土壤肥力中等,靠近河边便于灌溉,正好能检验改良粮种的适应能力。前一日夜里,王巢已从系统仓库取出改良粮种——高产小麦种颗粒饱满,比本地小麦种大了近三分之一;水稻种则带着淡淡的光泽,颗粒均匀,一看就比普通稻种更有活力。他将粮种分装在二十个陶罐里,贴上“高产麦种”“高产稻种”的标签,连夜送到了农官住处。
“公子,试验田的土地已经平整好了,灌溉的水渠也挖通了,就等您下令播种了。”农官之首的老周躬身汇报。老周原是青州府的老农,种了一辈子地,因得罪豪强被赶出家乡,去年投奔登州,因熟悉农事被王巢任命为农官总领,负责指导流民耕种。
王巢点点头,示意老周打开陶罐:“把改良粮种分下去,让农官们亲自示范播种,教流民们怎么控制行距、怎么掌握深度。记住,每一块田都要做标记,左边种改良粮种,右边种本地粮种,方便日后对比长势。”
“属下明白!”老周小心翼翼地打开陶罐,高产麦种的饱满颗粒瞬间吸引了周围流民的目光,人群中立刻响起窃窃私语——
“这麦子种咋这么大?比我家之前留的种籽大了一圈!”
“是啊,看着就壮实,种下去能长好吗?”
“王大人拿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一样,上次的燧发枪多厉害,这粮种说不定也有门道!”
老周听到议论,拿起一粒改良麦种与一粒本地麦种,举在手里给流民们看:“大伙儿看好了,这左边的是王大人带来的改良麦种,右边的是咱们常用的本地麦种。改良麦种颗粒大、养分足,种下去发芽率高、长势旺,等成熟了,产量说不定能翻一倍!”
流民们听得眼睛发亮,之前分到土地的喜悦又多了几分——对他们来说,土地是根,粮种就是希望,能有高产的粮种,就意味着今年能多收粮食,家人就不用再饿肚子。
王巢走到田埂边,拿起一把麦种,对围上来的流民说:“这改良粮种是我从‘南洋商队’那里换来的,经过那边农人的多年培育,耐旱、抗虫,产量比咱们本地粮种高得多。今日开辟这百亩试验田,就是要让大伙儿亲眼看看它的好处。等试验成功了,明年就把改良粮种分给登莱所有农户,让家家户户都能多收粮食!”
“谢谢王大人!”流民们齐声喊道,之前的疑虑一扫而空,纷纷主动上前,想要帮忙播种。
王巢笑着点头,让农官们分组指导:负责种小麦的农官教流民“行距一尺、深度三寸”的播种标准,用绳子拉出线,确保每一行麦种都排列整齐;负责种水稻的农官则带着流民平整水田,教他们“浅水插秧、每穴三株”的技巧,还特意强调“水稻生长期要注意换水,防止病虫害”。
流民们学得格外认真,有的蹲在田边记笔记(大多是刚在学堂识了几个字的年轻人),有的跟着农官一起下田,手把手学习播种技巧。张老栓也在其中,他分到的土地就在试验田附近,今日特意早早赶来,想要学些好方法。他跟着农官在小麦田里播种,手指捏着饱满的改良麦种,小心翼翼地按标准埋进土里,嘴里还念叨着:“一尺行距、三寸深,记住了,记住了……”
王巢在田埂上踱步,看着流民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盘算着——改良粮种的生长周期比本地粮种稍短,小麦预计三个月后成熟,水稻四个月后成熟,正好能赶在秋收前完成试验,不影响明年的全面推广。他还从系统里兑换了“基础农技手册”,里面记载着施肥、除草、防虫的简单方法,已经交给老周,让农官们在指导耕种时一并传授给流民。
“公子,您看那边。”老周指着试验田东侧,几个流民正围着一个农官提问,“是李二牛他们,非要问改良粮种能不能在薄田里种,说他们分到的地有几亩肥力差,担心长不好。”
王巢走过去,正好听到李二牛问:“农官大爷,我家那两亩薄田,土有点沙,能种这改良麦种吗?会不会长不起来啊?”
王巢蹲下身,捡起一块田里的土,揉碎了给李二牛看:“薄田也能种,只是要多施些农家肥,播种时行距可以再宽一点,让麦苗有足够的空间生长。等下我让农官们去各州县的农户家里看看,根据土地肥力给大伙儿出主意,保证改良粮种能种好。”
李二牛喜出望外:“谢谢王大人!我这就回去准备农家肥,把薄田好好翻一遍!”说完,他兴高采烈地跑回了自己的田里,其他流民也纷纷询问自家土地的耕种建议,农官们耐心解答,田埂上一派热闹景象。
播种工作一直持续到傍晚,百亩试验田终于全部种上了改良粮种与本地粮种,田埂上插着木牌,清晰标注着“小麦区-改良种”“小麦区-本地种”“水稻区-改良种”“水稻区-本地种”。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里,刚播下种的土地泛着湿润的光泽,仿佛在孕育着新的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巢几乎每隔三天就会去试验田查看一次,农官们也每天驻守在田边,记录粮种的生长情况。播种后第七天,改良麦种率先发芽,嫩绿的芽尖从土里钻出来,比本地麦种早了两天;第十天,改良稻种也长出了秧苗,叶片比本地稻种更宽、更绿。
流民们每天都会绕路经过试验田,看着改良粮种的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张老栓更是每天清晨都要去试验田的小麦区看看,对比着改良麦种与本地麦种的芽苗,嘴里不停念叨:“长得真快,长得真壮,这要是成熟了,肯定能多收不少!”
五月中旬,小麦进入分蘖期,改良小麦的优势更加明显——株高比本地小麦高了近半尺,分蘖数也多了两三根,叶片浓绿厚实,看起来充满了活力。而本地小麦则显得有些瘦弱,叶片发黄,分蘖数也少,对比之下,差距一目了然。
这天,王巢带着沈文与李虎来试验田查看,正好遇到一群流民在田边围观。看到王巢来了,流民们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王大人,您看这改良麦种长得多好!比本地麦种壮实多了!”“是啊,我家的本地小麦都没这么好的长势,这改良麦种真是神了!”
王巢走到小麦区,蹲下身子,拔出一株改良小麦与一株本地小麦,放在一起给众人看:“大伙儿看,改良小麦的根系比本地小麦更发达,能吸收更多的养分与水分,所以长势更好。再过一个月,小麦就要抽穗了,到时候你们会看到更大的差距。”
就在这时,李二牛突然指着改良小麦的根部,惊讶地说:“王大人,您看!这改良小麦的根上没有虫子!我家的本地小麦,根上都长了小虫子,叶子都被啃了不少!”
众人凑近一看,果然,改良小麦的根系干净,没有虫害;而本地小麦的根系上爬着几只小虫子,叶片上还有虫咬的孔洞。老周在一旁解释道:“这就是改良粮种的好处,抗虫能力强,不用经常打药,也能长得好。咱们之前给试验田施的农家肥里加了草木灰,也能起到防虫的作用,大伙儿回去也可以试试。”
流民们听得连连点头,纷纷表示要回家给自家的庄稼施草木灰。沈文在一旁感慨道:“公子,没想到改良粮种的优势这么明显,不仅长势好,还抗虫,这要是全面推广,登莱的粮食产量肯定能翻一番!”
王巢点点头,心中暗定——等小麦成熟后,要组织所有农户来试验田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改良粮种的好处,这样明年推广时才会更顺利。他还打算从系统里兑换一些简单的农具,比如改良的犁与锄头,配合改良粮种使用,进一步提高耕种效率。
六月初,试验田的小麦开始抽穗,改良小麦的麦穗果然如王巢预期的那样,比本地小麦的麦穗大了近一半,颗粒也更饱满,沉甸甸地垂在麦秆上,看起来就产量喜人。而本地小麦的麦穗则又小又瘦,颗粒稀疏,对比之下,差距让人惊叹。
这天清晨,张老栓特意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来试验田,指着改良小麦的麦穗,对孙子说:“娃,你看这麦子穗多大!比爷爷以前种的麦子穗大一半还多!等明年咱们家也种这改良麦种,就能收好多好多麦子,你就能天天吃白面馒头了!”
小孙子睁着大眼睛,伸手想去摸麦穗,又怕弄坏了,小心翼翼地问:“爷爷,这麦子什么时候能收啊?我好想早点吃白面馒头。”
“快了,快了,再过半个月就能收割了。”张老栓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
周围的流民也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要算一算改良麦种能多收多少粮食,有的说要提前准备粮仓,还有的说要多留些改良麦种当明年的种子。王巢看着这一幕,心中十分欣慰——改良粮种不仅能提高产量,更能给百姓带来希望,而这份希望,正是登莱稳固发展的根本。
六月中旬,试验田的小麦终于成熟了,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散发着淡淡的麦香。王巢组织农官与流民们一起收割,先收割的是本地小麦,一亩地收了约两石粮食;而改良小麦一亩地收了近四石粮食,产量整整翻了一倍!
收割现场一片欢呼,流民们捧着饱满的改良小麦,激动得手舞足蹈。张老栓捧着一把改良小麦,眼泪都流了下来:“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见过这么高产的麦子!这要是年年都能收这么多,咱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李二牛更是兴奋地说:“我家有五亩地,要是都种改良麦种,一年就能收二十石粮食,除了缴税,还能存下好多,冬天再也不用吃野菜了!”
王巢看着众人的喜悦,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他走到田边,看着剩下的水稻试验田——改良水稻的长势也很好,稻穗饱满,预计再过一个月就能收割,产量肯定也比本地水稻高很多。
“大伙儿静一静!”王巢提高声音,对众人说,“改良小麦的产量大家都看到了,比本地小麦翻了一倍!接下来,咱们要好好收割改良水稻,等水稻收割完,就把改良粮种分给登莱所有农户,明年春天,咱们在登莱全面推广改良粮种!”
“好!”流民们齐声欢呼,声音响彻田野。老周也激动地说:“公子,属下这就去统计各州县的农户数量,准备改良粮种的分发工作!明年咱们登莱的粮食产量,肯定能翻一番!”
王巢点点头,又对众人说:“除了改良粮种,府衙还会给大伙儿发放改良农具,比如更轻便的犁、更锋利的锄头,还会派农官下乡指导耕种,教大伙儿怎么施肥、怎么防虫。咱们不仅要多收粮食,还要种好粮食,让登莱的农田都焕发生机!”
接下来的一个月,王巢一边组织收割改良水稻(产量果然比本地水稻翻了一倍多),一边安排改良粮种的分发工作。农官们走遍登莱各州县,统计农户数量,登记每户需要的粮种数量,确保家家户户都能领到改良粮种。同时,王巢从系统里兑换了一批改良农具,分发给农户,还组织农官开展农事培训,教农户们科学耕种的方法。
流民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翻耕土地,准备明年春天播种改良粮种。有的农户还自发组织起来,修建灌溉水渠,改良土壤,为明年的耕种做准备。蓬莱城外的田野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
七月末,王巢再次来到试验田,看着已经收割完毕、正在翻耕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期待。老周走过来,递上一份统计报告:“公子,登莱各州县共登记农户五万余户,改良粮种已准备完毕,每户都能领到足够的麦种与稻种。改良农具也分发了一半,剩下的下个月就能分发完毕。农官培训也开展了十多场,大部分农户都学会了科学耕种的方法。”
王巢接过报告,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明年春天播种时,一定要让农官们全程指导,确保每个农户都能种好改良粮种。另外,要多开辟一些试验田,尝试种植其他的改良作物,比如棉花、甘蔗,让登莱的农业更加多样化。”
“属下明白!”老周躬身应道,眼神里充满了干劲。
王巢看着远处的田野,夕阳的余晖洒在土地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他想起穿越前在现代看到的高产农田,心中暗忖——只要持续推广改良粮种与科学耕种方法,登莱的农业一定会越来越好,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裕。而有了充足的粮食,他就能更好地发展军工、扩充军队,在这明末乱世中,为中华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夜色渐深,王巢回到府衙,打开系统面板,看着“民心好感度70(良好)”的提示,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粮种改良只是登莱新政的一部分,后续还有水利修缮、手工业发展等诸多事情要做,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真心为百姓谋福利,登莱终会成为明末乱世中的一片净土,成为他实现全球霸权的起点。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书桌上的改良粮种样本上,仿佛在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新生。王巢拿起一粒改良麦种,放在手中摩挲着,心中坚定——明年,登莱的田野上,一定会长满高产的粮种,百姓的脸上,一定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