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五月初,登州城内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街道上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两旁商铺的幌子——绸缎庄的“云锦”旗、瓷器铺的“青瓷”牌、粮店的“五谷丰登”匾,随风轻轻晃动;市集里,摊贩们高声叫卖着新鲜的蔬菜、鱼虾与手工制品,百姓们提着竹篮穿梭其间,脸上带着久违的笑意。这繁荣的景象,正是王巢推行新政数月后,登州百业渐兴的缩影。
“军备是守护登州的根基,但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登州长久发展的根本。”王巢站在登州知府衙门的二楼,看着楼下熙攘的人群,对身旁的沈文说道,“此前整顿军备、加固城防,已让百姓有了安全感;如今要做的,便是让他们有饭吃、有活干、有学上,让登州真正兴旺起来。”
沈文手中捧着新政推行的清单,逐一汇报:“公子放心,学堂扩建、手工业扶持、道路码头修建三项新政,均已按计划推进。只是王家学堂此前仅招收男童,不少百姓提议让女童也能读书,此事还需公子定夺。”
“女童为何不能读书?”王巢眉头一挑,语气坚定,“男女平等,皆可为登州出力。即刻扩大王家学堂规模,从原本的两百人增至五百人,专门增设‘女学班’,招收五岁至十二岁的女童,学费、书本费全免,还提供午餐补贴,让百姓无后顾之忧。”
新政下令后,王家学堂的扩建工程迅速展开。工匠们在学堂西侧加盖了五间校舍,购置了新的桌椅与书本;负责教学的先生们则专门编写了适合女童学习的教材,除了《三字经》《千字文》等基础课程,还加入了纺织、算术等实用内容。消息传出,登州城内及周边村落的百姓纷纷带着女童前来报名,不到半个月,“女学班”便招满了一百五十名学生。
六岁的林丫丫此前一直跟着母亲纺线,如今背着崭新的布书包,走进学堂的大门,眼中满是好奇。她坐在课桌前,看着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人之初,性本善”,跟着轻声朗读,声音虽小,却格外认真。林丫丫的母亲站在学堂外,看着女儿认真学习的模样,抹着眼泪说道:“以前总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如今多亏了王大人,丫丫也能像男娃一样识字了,将来定能有出息!”
在推行教育新政的同时,王巢也着力扶持手工业发展。他深知登州靠海,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若能通过海贸销往海外,不仅能增加百姓收入,还能为卫所带来更多税收。为此,他张贴告示,鼓励百姓开设作坊——凡新开设的丝绸坊、瓷器坊、木器坊,均可获得三个月的免税优惠;若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产品,还能优先供应登州卫的海贸船队,由官府统一收购、外销。
登州城西的李掌柜,此前因倭寇侵扰,关闭了自家的丝绸坊,如今看到新政利好,立刻重新开张,并招募了二十余名织工,扩大生产规模。李掌柜的丝绸坊采用新的织机,生产的丝绸花色鲜艳、质地柔软,很快便得到了海贸船队的青睐。第一批五十匹丝绸销往朝鲜后,获利颇丰,李掌柜拿着银子,给织工们涨了工钱,笑着说道:“这都是托王大人的福,咱们好好干,将来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像李掌柜这样的作坊主还有很多——城南的张铁匠开起了铁器坊,专门生产农具与铁锅,产品不仅供应本地百姓,还销往周边府县;城北的王窑主重开瓷器窑,烧制的青瓷碗、白瓷瓶,因造型精美,被海贸船队运往日本,深受当地商人喜爱。随着手工业的兴盛,登州城内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许多此前因战乱失去生计的百姓,如今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也比以往翻了一倍。
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登州发展的难题。为此,王巢下令修建道路与码头——从登州城到各营寨,修建宽三丈的石板路,方便物资运输与军队调动;在蓬莱港西侧扩建新的码头,增加五个泊位,可同时停靠十艘大型海船,并修建了仓库与货场,便于货物储存与装卸。
修路工程启动后,登州境内的百姓纷纷主动参与。青壮年男子搬运石板、铺设路面,妇女们则烧水送饭,老人指导工匠平整路基。不到两个月,登州城至黄县营寨的石板路便修建完成,马车在上面行驶,平稳且速度快了许多。负责运输丝绸的马夫刘大叔,此前从登州城到黄县营寨,需要两天时间,如今一天便能往返,他笑着说道:“这新修的路就是好,不仅省了时间,还减少了货物损耗,咱们赚钱也更轻松了!”
蓬莱港新码头的建设也进展顺利。新码头采用坚固的青石铺设,岸边安装了木质的装卸栈道,还配备了吊车,可快速装卸货物。码头建成后,前来登州贸易的商船明显增多——从江南来的商船运来茶叶、丝绸,从辽东来的商船运来皮毛、药材,从海外来的商船则运来香料、珠宝,再将登州的瓷器、铁器销往各地。码头上,搬运工们忙碌地装卸货物,商人们讨价还价,一派繁荣景象。
随着新政的推行,登州的变化日新月异:学堂里传来朗朗书声,作坊里响起机器轰鸣,码头上商船往来如梭,市集里百姓欢声笑语。沈文在一次民生调查中发现,登州百姓的人均收入较去年增长了三成,贫困家庭数量减少了一半,百姓对王巢的拥戴之情也愈发浓厚——不少百姓自发地在门口挂上“王大人万岁”的灯笼,遇到卫所士兵巡逻,还会主动送上茶水与点心。
四月初的一天,王巢微服私访,来到登州城内的市集。他走到一个卖水果的摊位前,拿起一串葡萄,问道:“老人家,这葡萄多少钱一斤?今年收成怎么样?”
摊主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张老汉,他笑着回答:“这位客官,这葡萄两文钱一斤。今年收成好,而且路修好了,水果能更快地运到城里,卖的价钱也高了,俺这半年赚的钱,比去年一年还多呢!这都是托王大人的福啊!”
王巢听着张老汉的话,心中满是欣慰。他继续往前走,看到一家绸缎庄前,不少百姓正在挑选丝绸;一家瓷器铺里,商人正在与老板洽谈生意;学堂外,孩子们放学回家,蹦蹦跳跳地说着学堂里的趣事。这一幕幕繁荣、祥和的景象,正是他推行新政的初衷——让登州的百姓不仅能安居乐业,还能过上富足、有尊严的生活。
夕阳西下,王巢站在登州城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的渤海湾与近处的繁华街市,心中无比坚定。他知道,登州的新政才刚刚开始,未来还需不断完善——要进一步扩大海贸规模,让更多的登州产品走向海外;要继续提升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要加强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只要坚持下去,登州定能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最繁荣、最稳定的地区之一,让百姓们永远远离战乱与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夜风渐起,登州城内的灯火逐渐亮起,照亮了街道与市集,也照亮了百姓们幸福的脸庞。王巢相信,有了稳固的军备、繁荣的经济、安定的民生,登州的未来定会更加光明,渤海之滨的这片土地,也将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