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九月,蓬莱港的晨雾还未散尽,码头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二十艘满载货物的商船整齐列阵,船身两侧悬挂着醒目的“登州商帮”旗帜,十二艘水师战船环绕四周,黑色的炮口对准海面,气势威严——这是登州首次赴东洋贸易的船队,由水师第五舰队统领郑海率领,将穿越黄海,前往日本长崎港。
王巢站在码头的高台上,望着整装待发的船队,身旁陪着负责此次贸易的商队总管苏明。苏明是登州本地的老牌商人,精通海外贸易,曾多次随船前往南洋,此次被王巢任命为东洋商队总管,全权负责贸易事宜。
“郑统领,苏总管,此次赴东洋,既要完成贸易,也要摸清日本的情况。”王巢的目光扫过船队,声音沉稳,“商船上携带的丝绸、瓷器是咱们登州的特产,燧发枪则是军工坊的最新产品,这些都是德川幕府可能感兴趣的货物。你们的目标,是用这些货物换取白银、硫磺与铜矿石——硫磺是制造火药的关键原料,铜矿石能用于铸造火炮,这两样对咱们登州军至关重要。”
郑海身着水师统领铠甲,腰佩弯刀,抱拳应道:“公子放心!第五舰队已做好万全准备,沿途会加强巡逻,确保商船队安全。抵达长崎后,属下会安排士兵暗中侦查日本沿海的防务,记录倭寇残余势力的动向,绝不让公子失望!”
苏明也上前一步,递上一份详细的货物清单:“公子,此次共携带上等丝绸五千匹、青花瓷三千件、燧发枪两百支,还有少量茶叶与糖。根据属下收集的情报,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只允许荷兰与中国商人在长崎港贸易,咱们的货物在当地应该能卖出好价钱。”
王巢接过清单,仔细看了一遍,又叮嘱道:“苏总管,与幕府官员谈判时,要把握好分寸——丝绸、瓷器可以适当让利,但燧发枪的售价不能太低,而且要明确告知对方,燧发枪只用于防御,不对外出售核心技术。另外,在长崎港设立临时贸易据点后,要安排会日语的商人常驻,方便后续贸易往来。”
“属下明白!”苏明点头应下,眼中满是信心,“属下已从登州的日本侨民中挑选了五名翻译,他们熟悉日语与日本习俗,能协助咱们与幕府官员沟通。”
辰时三刻,雾散日出,郑海一声令下,船队缓缓驶出蓬莱港,朝着东洋方向进发。海风扬起船帆,“登州商帮”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引来码头上百姓的阵阵欢呼——自登州水师壮大后,登州的海贸日益兴盛,百姓们早已习惯了船队远航的景象,也盼着船队能带回更多财富,让登州的日子越来越好。
船队在黄海中航行数日,沿途风平浪静。郑海每日都会登上旗舰的了望塔,用望远镜观察海面动静,同时安排战船轮流巡逻,防范海盗与倭寇。第五舰队的士兵们也不敢懈怠,每日操练火炮与火枪,确保遇到突发情况时能迅速应对。
这日午后,了望哨突然高声喊道:“统领!前方发现三艘不明船只,正向咱们驶来!”
郑海立刻拿起望远镜,只见远处海面上,三艘小船正快速靠近,船身狭小,船头插着黑色的旗帜——那是倭寇的旗帜!
“准备战斗!”郑海沉声下令,“左翼两艘战船迎上去,用火炮警告,若是对方不听劝阻,直接开火!”
左翼的两艘水师战船立刻调整航向,朝着倭寇船只驶去。待靠近到火炮射程内时,战船发出一声巨响,一枚炮弹落在倭寇船只前方的海面上,激起数丈高的水花。
倭寇船只见状,顿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犹豫片刻后,竟调转船头,朝着相反方向逃窜。郑海看着远去的倭寇船只,冷哼一声:“看来这些倭寇也知道咱们登州水师的厉害,不敢轻易来犯。不过大家仍要警惕,日本沿海还有不少倭寇残余势力,不能掉以轻心。”
又航行十余日,船队终于抵达日本长崎港。长崎港的码头热闹非凡,荷兰商船与中国商船停靠在岸边,搬运工们忙着装卸货物,日本官员则在码头入口处盘查往来人员,气氛严肃。
郑海指挥船队停靠在指定区域,然后与苏明一起,带着翻译与几名随从,前往长崎奉行所(日本幕府在长崎的行政机构)拜见长崎奉行(行政长官)松平信纲。
松平信纲是德川幕府的老臣,负责长崎的对外贸易与海防事务。当他得知登州商队前来贸易时,先是有些意外——以往来长崎贸易的中国商人多来自福建、广东,登州商人还是首次出现——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郑海与苏明。
“不知二位远道而来,所带何物?”松平信纲坐在主位上,通过翻译问道,目光中带着审视。
苏明笑着拿出货物样本,递到松平信纲面前:“大人,我们带来了登州特产的上等丝绸、青花瓷,还有最新研制的燧发枪。丝绸质地柔软,花色新颖;青花瓷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燧发枪射程远、威力大,可用于防御倭寇。”
松平信纲拿起丝绸,轻轻抚摸,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又看了看青花瓷,点头称赞;当看到燧发枪时,他的眼神顿时变得锐利起来,伸手拿起燧发枪,仔细观察着枪身与枪管。
“这燧发枪,威力如何?”松平信纲问道。
苏明立刻示意随从拿出弹药,当场演示:“大人请看,只需将弹药装入枪管,扣动扳机,便能发射。在五十步内,可击穿普通的铠甲。”
随从熟练地装填弹药,对准远处的靶子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子弹精准地命中靶心,穿透了靶子。松平信纲见状,眼中露出惊讶之色,随即说道:“这燧发枪确实不错,不知贵方打算如何交易?”
苏明早有准备,从容回答:“丝绸每匹售价白银五两,青花瓷每件售价白银十两,燧发枪每支售价白银五十两。我们希望换取白银、硫磺与铜矿石——硫磺每吨换丝绸二十匹,铜矿石每吨换青花瓷五件,白银则按市场价结算。”
松平信纲沉思片刻,与身边的官员低声交谈几句后,说道:“丝绸与青花瓷的价格可以接受,但燧发枪的价格太高,能否降低一些?另外,我们需要大量的燧发枪,不知贵方能否多提供一些?”
苏明摇头道:“大人,燧发枪的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五十两白银已是合理价格,无法再降。而且我们此次只带来两百支燧发枪,若是大人需要更多,可待我们返回登州后,再组织货源,下次贸易时带来。”
松平信纲有些失望,但也知道燧发枪的珍贵,便不再纠结价格,点头说道:“好,就按你说的价格交易。我们可以提供白银五十万两、硫磺两千吨、铜矿石一千吨,不知贵方的货物是否足够?”
苏明心中一喜,连忙说道:“足够!我们带来的丝绸、青花瓷与燧发枪,价值远超这些物资。大人放心,我们会尽快安排卸货与装货,不耽误时间。”
双方很快签订了贸易协议,松平信纲让人安排人员前往码头,协助登州商队装卸货物。郑海则趁着这个机会,安排水师士兵暗中侦查长崎港的防务——士兵们伪装成搬运工,在码头与港口周边走动,记录日本守军的数量、火炮的位置与港口的防御工事,同时留意倭寇残余势力的动向。
几日后,货物装卸完毕。商船上装满了白银、硫磺与铜矿石,苏明看着满满的货物,脸上满是笑容:“郑统领,此次贸易非常顺利,扣除成本,咱们至少能获利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而且硫磺与铜矿石的数量远超预期,足够军工坊使用半年了。”
郑海也十分高兴,说道:“不仅如此,咱们的士兵还摸清了长崎港的防务情况——日本守军约有一千人,配备火炮二十门,防御工事还算坚固。另外,我们还发现,长崎附近的海域仍有倭寇活动,不过数量不多,不成气候。”
就在船队准备返航时,松平信纲突然派人来邀请郑海与苏明前往奉行所,说是有要事相商。郑海与苏明对视一眼,心中有些疑惑,但还是按时前往。
来到奉行所,松平信纲直接说道:“二位,最近日本沿海倭寇活动频繁,不仅骚扰咱们日本的船只,也影响了对外贸易。我听说登州水师战力强悍,多次击败倭寇,不知咱们能否达成协议,共同清剿倭寇?”
郑海与苏明心中一动——共同清剿倭寇,既能减少倭寇对登州海贸的威胁,也能加强与德川幕府的联系,为后续贸易打下基础。
郑海立刻说道:“大人,共同清剿倭寇是好事,我们可以答应。不过,我们希望幕府能提供倭寇的动向情报,若是登州水师在日本沿海清剿倭寇,也希望幕府能提供必要的补给。”
松平信纲点头道:“没问题!我们会定期向登州提供倭寇情报,登州水师在日本沿海清剿时,可在长崎港补充淡水与粮食。”
双方当即达成“共同清剿倭寇”的口头协议,约定日后互通情报,协同作战。
离开奉行所后,苏明兴奋地说道:“郑统领,这可是意外之喜!有了幕府的支持,咱们清剿倭寇就更有把握了,以后登州到东洋的航线也会更加安全。”
郑海点头道:“没错!而且这也能让幕府看到咱们的实力,为后续的贸易往来铺路。咱们尽快返航,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公子。”
十月初,登州赴东洋贸易的船队顺利返回蓬莱港。当船队停靠在码头时,王巢早已带着官员与百姓在码头等候,看到商船上装满的白银、硫磺与铜矿石,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
苏明快步走到王巢面前,激动地汇报:“公子,此次东洋贸易大获成功!共获利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带回硫磺两千吨、铜矿石一千吨,还与德川幕府达成了‘共同清剿倭寇’的口头协议!”
王巢闻言,脸上露出笑容:“做得好!苏总管,郑统领,你们辛苦了。这次贸易不仅为登州带来了财富与物资,还开拓了东洋新航线,意义重大。”
他又看向郑海,问道:“日本沿海的情况如何?倭寇残余势力还有多少?”
郑海回答:“公子,长崎港的日本守军战力一般,不过防御工事还算坚固。日本沿海仍有倭寇活动,但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长崎附近海域。有了幕府的情报支持,咱们要清剿这些倭寇,难度不大。”
王巢点头道:“好!下一步,让水师加强对东洋航线的巡逻,同时根据郑统领带回的情报,制定清剿倭寇的计划。另外,苏总管,你要尽快组织第二批东洋商队,携带更多的丝绸、瓷器与燧发枪,前往长崎贸易,巩固咱们与幕府的关系,争取换取更多的硫磺与铜矿石。”
“属下遵命!”苏明与郑海同时抱拳应道。
随后,王巢让人将带回的硫磺与铜矿石运往军工坊。军工坊的工匠们看到这些原料,个个兴奋不已——有了充足的硫磺与铜矿石,他们就能制造更多的火药与火炮,为登州军提供更强的装备支持。
军工坊总管张铁匠来到王巢面前,激动地说道:“公子,有了这些硫磺与铜矿石,咱们每月能多制造五千斤火药、十门火炮!用不了多久,登州军的火炮数量就能翻倍!”
王巢笑着点头:“张总管,辛苦你们了。一定要保证火药与火炮的质量,每一件武器都要经过严格检验,不能出任何差错。”
“公子放心!属下一定严格把关,绝不让劣质武器流入军中!”张铁匠保证道。
与此同时,登州开拓东洋新航线、获利一百五十万两的消息,也很快传遍了登州与青州两地。商户们纷纷找上门来,希望能加入登州商帮,参与东洋贸易;百姓们则对王巢更加拥戴,认为他带领登州走向了繁荣富强。
几日后,王巢在府邸召开会议,召集沈文、萧影、郑海、苏明等人,商议后续的海贸计划。
“东洋航线已经打通,接下来,咱们要进一步扩大海贸规模。”王巢坐在主位上,看着众人说道,“苏总管,第二批东洋商队要尽快出发,同时要与幕府协商,在长崎港设立永久贸易据点,方便长期贸易。另外,要派人了解日本其他地区的需求,除了丝绸、瓷器与燧发枪,还可以携带其他货物,增加贸易种类。”
苏明点头道:“公子,属下已经在准备第二批商队的货物,计划携带丝绸八千匹、青花瓷五千件、燧发枪三百支,还有一些茶叶、糖与铁器。关于设立永久贸易据点,属下会在下次贸易时与松平信纲协商,争取达成协议。”
王巢又看向萧影:“萧统领,情报局要加强对日本的情报收集,了解德川幕府的内部情况、各地的势力分布与海防部署。另外,要密切关注倭寇残余势力的动向,及时将情报传递给水师,协助水师清剿倭寇。”
萧影应道:“属下明白!情报局已经安排了两名侦查员,伪装成商人,随第二批商队前往长崎,负责收集日本的情报。同时,咱们在朝鲜的情报站也会密切关注日本沿海的倭寇动向,确保情报及时准确。”
“郑统领,水师要做好准备,一方面加强东洋航线的巡逻,保护商队安全;另一方面,根据情报局的情报,制定清剿倭寇的计划,尽快清除日本沿海的倭寇残余势力,为海贸航线扫清障碍。”王巢看向郑海,继续说道。
郑海抱拳应道:“公子放心!水师已经组建了专门的巡逻船队,负责东洋航线的安全。清剿倭寇的计划也在制定中,只要情报到位,咱们有信心在三个月内清除日本沿海的倭寇。”
沈文也补充道:“公子,随着海贸的扩大,登州的财政收入会大幅增加。咱们可以用这些收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修建更多的道路与码头,方便货物运输;同时,也可以扩大王家学堂与讲武堂的规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登州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王巢点头道:“沈大人说得对!海贸带来的财富,要用到登州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让登州不仅富裕,还要强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乱世中立足,保护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司其职,开始忙碌起来。苏明加快了第二批东洋商队的准备工作;郑海组织水师士兵进行训练,制定清剿倭寇的计划;萧影安排侦查员随商队前往日本;沈文则着手规划道路与码头的修建。
十月中旬,第二批登州东洋商队从蓬莱港出发,朝着长崎港驶去。与第一批商队相比,第二批商队的规模更大,货物更多,还携带了两名情报局的侦查员。百姓们聚集在码头,为商队送行,期待着商队能再次带来好消息。
王巢站在码头上,望着远去的船队,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开拓东洋航线只是登州海贸的第一步,未来,他还要带领登州商队驶向更远的地方,将登州的影响力扩展到全球,让登州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成为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家园。
而此时的长崎港,松平信纲已经收到了登州第二批商队即将到来的消息。他站在码头的了望塔上,望着远方的海面,心中暗自思索:登州的实力远超他的预期,无论是水师战力,还是贸易货物,都非常出色。与登州加强合作,不仅能获得珍贵的燧发枪与丰富的物资,还能借助登州水师清剿倭寇,对幕府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他转身对身边的随从说道:“通知下去,登州商队抵达后,要以最高规格接待。另外,准备好更多的白银、硫磺与铜矿石,这次一定要与登州达成长期贸易协议,还要尽快落实共同清剿倭寇的计划。”
随从躬身应道:“是,大人!”
海风吹拂着海面,也吹拂着登州与日本之间的贸易纽带。随着第二批商队的出发,登州与德川幕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东洋航线也逐渐成为登州海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王巢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登州的海贸版图还会不断扩大,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