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品定方向,父女搭好档
韩枚盯着手机里闲鱼的“猜你喜欢”页面,指尖划过一排排小商品,突然抬头跟视频那头的父亲韩栋说:“爸,上次你拍的那批厨房削皮器,闲鱼上有人问能不能便宜点,还有人要卡通款的——咱们选品得再准点,不然光上架没人买,白忙活。”
韩栋刚从义乌国际商贸城回到出租屋,手里还攥着几张商家给的报价单,闻言赶紧把单子摊开:“我今天问了三家,削皮器有普通款和带保护套的,带套的贵五毛,但看着精致。你说选哪种?还有你说的文具,我看人家卖的那种带流沙的笔记本,挺好看,就是拿货价比普通的贵一块二。”
父女俩的对话,戳中了当下最关键的问题:选品怎么选、选多少,以及两人如何配合着把“义乌货源”精准对接“贵州运营”。
一、选品:抓3类“稳赚款”,只选2-3款起步
韩枚对着电脑里的销售数据笔记,跟父亲一条条理:“爸,咱们别贪多,就盯着三类货选,每类先挑1款,总共2-3款足够了——多了我顾不过来,你也没法盯质量。”
1. 第一类:“校园刚需款”——锁定身边同学
优先选韩枚自己和同学日常会买的东西:比如带卡通图案的宿舍用晾衣夹(拿货1.2元\/个,卖2.9元\/个,包邮凑3个起拍)、ins风桌面收纳盒(拿货3.5元,卖8.9元)。
“我问了室友,大家都嫌学校超市的收纳盒又丑又贵,咱们卖的便宜还好看,肯定有人买。”韩枚补充道,“你拍图的时候,记得把收纳盒能装多少支笔、多大的书拍清楚,比光拍盒子管用。”
2. 第二类:“义乌爆款平替款”——借热度不跟风
韩栋每周去市场时,多留意摊主们“堆货多、问的人多”的商品,找性价比高的平替。比如最近市场里卖得火的“折叠硅胶洗菜篮”,大商家卖15元,找小厂拿货只要4.8元,韩枚线上卖9.9元包邮,既蹭了爆款热度,利润空间也够。
“爸,你别拿那种太复杂的,就选功能简单、不容易坏的——比如洗菜篮就选单色、折叠后能塞进口袋的,售后少。”韩枚特意叮嘱,学生买家最怕麻烦,易坏的东西容易给差评。
3. 第三类:“季节应季款”——踩准时间差
比如9月开学季,选“宿舍床头挂袋”(放手机、眼镜,拿货2元,卖5.9元);10月转凉,上“珊瑚绒暖手宝”(拿货6元,卖15.9元)。
“提前一周让你备货,比如下周降温,这周就把暖手宝的图拍好上架,等天冷了别人还没反应过来,咱们就开始卖了。”韩枚算着时间,学生需求来得快,踩准节点就能抢一波单。
二、父女分工:贵州“选款指挥”,浙江“货源落地”
“爸,以后咱们就这么配合,我在这边找销路、定款式,你在那边找货源、盯质量,咱们俩搭好档,比各自瞎忙活强。”韩枚把分工表写在备忘录里,念给父亲听:
1. 韩枚(贵州端):做“选品指挥官”
- 每天花30分钟刷闲鱼、拼多多,看同类商品的“销量top3”和“买家评论”,把热门款式、买家吐槽(比如“收纳盒太小”“削皮器太钝”)记下来,晚上发给父亲;
- 定价格:按“拿货价x2+邮费”算,比如拿货3元,邮费4元,卖10元(3x2+4=10),保证每单能赚3元以上;
- 反馈需求:比如买家问“有没有粉色的收纳盒”,立刻告诉父亲,让他下次去市场找同款。
2. 韩栋(浙江端):做“货源执行者”
- 按韩枚给的“选品清单”找货,同一款式对比2-3家商家,问清两个关键问题:“能不能一件代发?”“质量不好能不能换?”;
- 拍实拍图:不用拍得多好看,就拍商品本身(比如削皮器削苹果的过程、收纳盒装满东西的样子),避免用商家的网图,显得真实;
- 囤少量现货:对韩枚说的“大概率好卖”的款(比如收纳盒),先囤10-20个在出租屋,接到订单当天就能发,比等商家代发快1-2天,买家更愿意下单。
三、避坑提醒:选品别踩这3个雷
韩枚怕父亲在市场被商家“忽悠”,特意加了句提醒:“爸,你别听商家说‘这个卖爆了’就拿,咱们得守住规矩:”
1. 不拿“重货、易碎品”:比如陶瓷碗、大尺寸收纳箱,邮费贵还容易碎,售后麻烦,初期只选轻小件(重量不超过1公斤);
2. 不拿“价格太高的”:超过20元的商品别碰,学生买家接受度低,比如15元以上的暖手宝,不如9.9元的好卖;
3. 不拿“款式太复杂的”:比如带很多小零件的文具、功能太多的厨房工具,容易出质量问题,也不好拍图展示。
韩栋听完,把报价单上的“流沙笔记本”划掉,圈了普通款的笔记本:“行,听你的,就拿简单、便宜、同学能用的。明天我再去市场,把你说的收纳盒和削皮器定下来,下午给你拍图。”
视频那头,韩枚看着父亲认真的样子,突然觉得心里很踏实——原来赚钱不是多难的事,就是她在贵州盯着屏幕找需求,父亲在浙江踩着尘土找货源,父女俩隔着一千多公里,把一件件小商品,变成了她生活费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