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结束后,童欣回到自己位于城市东隅的公寓。窗外夜色迷离,霓虹闪烁,她却毫无睡意。周一军和莉莉描述的“钻石自由计划”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一圈圈混杂着兴奋与疑虑的涟漪。她褪去略显拘束的衣物,换上舒适的居家服,身体陷进柔软的沙发里,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手机屏幕。
莉莉的谨慎与熊哥的野心,周深的技术分析与自己关于品牌调性的担忧,这些声音在她脑海里交织、碰撞。这个计划听起来很美,像一首为底层青年谱写的励志诗,但现实的旋律往往充满杂音。她需要一个跳出这个圈子的、有同样敏锐洞察力的人来探讨。于是,她想到了守白——她高中时代的好友,如今是一位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作家,更重要的是,她也是培育钻石的早期接纳者。
“守白,睡了吗?有个事儿想跟你聊聊,关于钻石的。” 童欣在微信上敲下这行字,附加了一个俏皮的“闪光”表情。
守白的回复很快,带着作家特有的敏锐和调侃:“钻石?童大小姐,你这是要订婚了,还是改行当珠宝掮客了?我的稿费可买不起大克拉。”
童欣发去一段语音,将今晚听到的“培育钻石体验官计划”和“碎片化集钻”的模式,尽可能详细地复述给守白。她特别强调了莉莉的底线——合法合规,绝不触碰传销红线,以及熊哥那带着草莽气息的“万人合伙人”梦想。“你觉得,这事儿靠谱吗?听起来像是给阿龙、小芬他们这样的人,画了一张很大很圆的饼。”
守白没有立刻回复。对话框上方反复显示着“对方正在输入…”,似乎在斟酌语句。几分钟后,一大段文字跳了出来。
“欣欣,你这个话题,可算撞到我枪口上了。” 守白的文字带着她小说里常见的冷静分析感,“我最近一篇都市小说的女主角,就是个在珠宝店打工,自己悄悄攒培育钻石的女孩。为了写这个角色,我查了不少资料,也自己买过几颗小分数的收藏。首先,我得说,这个‘积攒’的概念,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当下一种普遍情绪。”
“你看我写网文,读者追更、打赏、集月票,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积攒’和参与感。如果把这种模式平移到实物上,尤其是钻石这种自带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的东西,潜力是巨大的。它不再是冰冷的购买,而是一种‘养成’,看着属于自己的那颗小石头一点点‘长大’(或者说,攒够克拉数),这个过程本身就有治愈和激励的效果。”
“但是!” 守白话锋一转,“难点也多得像星河里的沙子。第一,信任。培育钻石市场本身还在教育阶段,鱼龙混杂。据一些行业报告显示,市面上相同参数的产品价格差距能高达3倍以上。让一个月收入可能只有四五千块的外卖员或美容院小妹,相信你、并且愿意把他们省吃俭用的钱投入进来,需要极强的信任背书。莉莉公司的品牌是一个,但更关键的,是那些‘体验官’本身的信誉。他们必须是活生生的、值得信赖的人,而不是冰冷的销售机器。”
“第二,内容。一万个人发一模一样的朋友圈,那是信息轰炸,是骚扰。必须鼓励差异化、真实的内容。比如阿龙,他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内容——病房里的钻石,象征的是绝境中的希望。比如小芬,她的动力是为爱情攒一枚共同的戒指。这些真实的情感故事,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有力量。粉丝经济的核心是情感认同,是‘护短’,哪怕产品有瑕疵,因为认同你这个人,他们也愿意支持。这一点,和网络文学里的‘铁粉’‘盟主’现象非常像。”
“第三,地推。你提到要‘缓慢一点地推’,我觉得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守白继续分析,“熊哥想的那种疾风暴雨式的万人扩张,很容易失控。真正有效的地推,不是去发传单,而是去‘播种’。选择一个像大学城或某个大型社区这样的点,扎下去,找到那么一两个像阿龙这样有故事性、有感染力的‘种子体验官’,精心培育他们,帮助他们成功。让周围的人亲眼看到,这个模式真的能带来改变,哪怕是微小的。这种示范效应,比一千句口号都管用。就像我写书,也是从一个小的读者群慢慢积累起来的。”
童欣看着守白的分析,频频点头。这些观点与周深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守白从创作者和亲历者角度出发,说得更为透彻。她追问:“那从你个人的体验看,培育钻石本身,能支撑起这种‘情感价值’吗?会不会让人觉得廉价?”
“这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廉价’。” 守白回答,“如果‘廉价’指的是价格,那么培育钻石确实让拥有钻石的门槛变低了。但如果‘廉价’指的是价值和意义,那完全取决于赋予它意义的人。我买的那颗30分培育钻石,对我来说,意义是奖励自己完成了第一本长篇合约。它见证了我的熬夜和灵感枯竭,它的价值对我来说,比橱窗里一颗陌生的天然钻石大得多。”
“而且,” 她补充道,“现在的培育钻石品牌,比如纪派,已经在玩‘情感定制’了,可以把有纪念意义的元素作为碳源融入钻石培育。这就在科技感之上,又叠加了独一无二的情感烙印。关键就在于,你们的‘体验官’和平台,如何去引导和讲述这些故事,如何把‘钻石自由’定义为一种更聪明、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新消费观念,而不是‘买不起天然钻石的退而求其次’。”
“所以,你觉得如果采取一种缓慢的、深耕社群的地推模式,先建立几个成功的样板,再逐步扩散,是可行的?” 童欣总结性地问道。
“可行性很大,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细化的运营。” 守白肯定地说,“这不像卖快消品,这是在做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你们可能需要开发一个小程序,可视化每个人的‘攒钻进度’,设置积分和社区互动,增加黏性。可以定期举办线下的‘钻石沙龙’,不硬性推销,就分享美学、设计,甚至邀请像阿龙、小芬这样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梦想,打造有温度的社群文化。”
“另外,” 守白最后提醒道,“一定要警惕那种为了冲销量而出现的虚假宣传或风格跑偏。品牌的调性把控权必须牢牢抓在莉莉他们手里。每一个体验官,都应该是品牌精神的传递者。初期宁愿筛选十个真正认同理念、有内容创作能力的‘种子’,也不要一千个只会刷屏的推销员。”
和守白的深入交流,让童欣心中的迷雾散去了不少。那个庞大的、略显空洞的“万人计划”,开始在她脑海中沉淀为一个更为具体、也更接地气的蓝图——以大学城和个别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为试点,招募少量像阿龙、小芬这样有真实故事、有感染力的“种子体验官”;依托“一力轻选”的平台,开发简易的攒钻系统和内容分享平台;通过精细化的内容运营和线下社群活动,逐步渗透,像培育一颗钻石一样,耐心地培育这个市场,让“攒钻”成为一种带有情感寄托的消费习惯,而不仅仅是赚钱的手段。
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依旧川流不息的车灯,像一条流动的星河。每一盏灯背后,可能都有一个为生活奔波的身影,或许就像阿龙,或许就像小芬。熊哥那个“让钻石不再是富人专利”的梦想,固然美妙得有些天真,但如果能以一种更稳健、更温暖的方式去实现,哪怕只是照亮一小部分人前行的路,也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这条路,注定是缓慢的,需要像地推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但或许,正是这种“缓慢”,才能让理想,更扎实地照进现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