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上海,阳光透过窗户,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位于浦东的这套三居室里,弥漫着一股消毒水和大扫除特有的忙碌气息。桂姨,这位在奶奶家做了多年的保姆,正踩着人字梯,奋力地擦拭着客厅那扇巨大的落地窗。
“桂姐啊,你当心点,那梯子我看着都不稳当。”奶奶坐在一旁的沙发上,手里虽然拿着报纸,眼神却一直没离开过桂姨,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担忧,“玻璃脏点就脏点,不碍事的,你快下来歇歇。”
“没事的,老太太,马上就擦好了。你看这太阳多好,擦干净了,屋里亮堂,您看着也舒心。”桂姨回过头,宽慰地笑了笑,手上的动作却没停。她是个勤快人,眼里容不得活儿,尤其想在春节前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
奶奶张了张嘴,还想再叮嘱几句,话还没出口,只听——
“砰!”的一声闷响!
紧接着是金属梯子刮擦地面的刺耳声音,和桂姨短促的一声痛呼。
“桂姐!”奶奶心头一紧,手里的报纸掉在了地上。她慌忙站起身,只见桂姨已经从梯子上摔了下来,侧身倒在地上,那人字梯歪在一边。
“哎呦……哎呦……”桂姨蜷缩着身体,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沁出细密的冷汗。她一只手死死地按在自己的右侧腹股沟区,另一只手撑着地面,试图爬起来,却只是徒劳地动了动,一股钻心的疼痛让她重新瘫软下去。
“别动!千万别动!”奶奶经历过风浪,知道这种时候最忌讳随意移动伤者。她快步上前,没有贸然去扶,而是先蹲下身,紧张地询问:“摔到哪里了?是腿?还是腰?”
“不……不是腿……”桂姨疼得话都说不连贯,手指用力地按着腹股沟,“是这里……抽着筋地疼……好像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了……”
奶奶顺着她手指的位置看去,心里“咯噔”一下。她虽然不是医生,但活了大半辈子,也见过些病症。她轻轻掀开桂姨那处的衣物,赫然发现,在桂姨右侧腹股沟区,竟然鼓起了一个约摸鸡蛋大小的包块!那包块看起来胀鼓鼓的,在周围皮肤的映衬下,显得有些突兀。
(医疗知识点1:创伤性腹股沟疝)
· 机制: 桂姨的情况,在医学上高度怀疑为“创伤性腹股沟疝”。她本身可能就存在腹股沟区的先天性薄弱点(腹壁薄弱),但平时没有症状(即“隐匿疝”)。这次从高处摔下,身体突然遭受剧烈的冲击,腹腔内压力在瞬间急剧升高(类似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时腹压增高,但此次更为猛烈)。这股巨大的压力像一只无形的手,强行将部分腹腔内脏器(最常见的是小肠肠管)通过那个薄弱的腹壁缺口“推”了出去,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包块,也就是“疝”。摔倒时肌肉的猛烈收缩和牵拉,也可能直接损伤了腹壁结构,促成疝的形成。
“坏了,这怕是‘疝气’掉下来了!”奶奶当机立断,没有再犹豫,立刻拿起桌上的手机,拨通了120。她清晰地向接线员说明了地址、情况(高处坠落、腹股沟区出现包块、剧痛、无法行动),并强调了患者的年龄和疼痛的严重程度。
等待救护车的时间里,奶奶没有闲着。她取来一个柔软的靠枕,小心地垫在桂姨的膝下,让她保持双腿微屈的姿势,这能稍微缓解腹部肌肉的张力,减轻一点痛苦。她又拿来一条薄毯盖在桂姨身上,防止她因疼痛和惊吓而失温。
(医疗知识点2:现场急救原则)
· 体位: 让患者平卧,双膝微屈,膝下垫高。此姿势可使腹部肌肉放松,减轻疝环(腹壁缺口)对嵌顿肠管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缓解疼痛,并防止疝内容物进一步脱出或加重嵌顿。
· 禁忌: 严禁试图用手法强行将鼓出来的包块(疝内容物)推回去!在无法判断是否发生“嵌顿”或“绞窄”的情况下,粗暴还纳可能导致已受损的肠管破裂,或将已坏死的肠管推回腹腔,引发致命的弥漫性腹膜炎。
很快,窗外传来了急促的警笛声。训练有素的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做了初步检查和生命体征监测后,用担架将桂姨小心翼翼地抬上了救护车。奶奶也拿上医保卡、钱包等必需品,一同前往医院。
医院急诊科
急诊室里灯火通明,人声嘈杂,却自有一种严肃的秩序。接诊的是一位中年男医生,表情冷静而专注。
“医生,她从梯子上摔下来,这里就鼓起个包,疼得厉害。”奶奶急切地指着桂姨的腹股沟区。
医生点了点头,一边询问桂姨受伤的详细经过,一边开始进行检查。
(医疗知识点3:急诊诊断流程)
1. 视诊与触诊: 医生仔细观察了包块的位置、大小、形状。触诊时,发现包块质地偏硬,触痛明显,而且——最关键的是——无法用手推回腹腔。
2. 听诊: 医生将听诊器放在包块上,仔细聆听。他眉头微蹙,因为肠鸣音似乎减弱了。
3. 初步诊断: “很可能是‘右侧腹股沟嵌顿性疝’。”医生对奶奶说,“‘嵌顿’的意思,就是掉出来的肠管卡在那个缺口里,回不去了。这很危险,时间长了,卡住的肠子会因为缺血而坏死,那就要出大问题了。”
紧接着,医生开具了紧急检查单:
·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 这是诊断腹股沟疝和判断是否嵌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疝囊、疝内容物(是肠管还是大网膜),以及最关键的一点——疝内容物的血流信号。如果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提示肠管缺血,即发生了“绞窄”,这是需要紧急手术的信号。
· 血常规和急诊生化: 检查白细胞是否升高(提示感染\/坏死),电解质是否紊乱。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超声报告显示:右侧腹股沟区可见疝囊,内容物为肠管,肠管壁轻度水肿,血流信号较对侧明显减弱。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
(医疗知识点4:手术指征)
医生拿着报告,表情严肃地找到了奶奶和桂姨:“检查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嵌顿性疝’,并且已经有了缺血倾向(血流减弱),必须立刻手术。否则,一旦发展为‘绞窄性疝’,肠管坏死,就需要切除大段肠管,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是现在唯一且必要的治疗手段。”
术前谈话与准备
医生迅速安排了术前谈话,详细解释了手术方案:
· 手术方式: 急诊行“右侧腹股沟嵌顿疝探查术 + 无张力疝修补术(tApp或tEp术式)”。
· 手术目的: 第一,切开疝环,解除对肠管的嵌顿,检查肠管活力。如果肠管颜色恢复,蠕动良好,则将其还纳回腹腔;如果肠管已发黑坏死,则需行“肠切除吻合术”。第二,利用生物补片修补腹壁的缺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复发。
· 麻醉方式: 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可能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奶奶作为家属(虽无血缘,但情同亲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护士们则迅速为桂姨进行了术前准备:建立静脉通路、补液、备皮、导尿、注射术前抗生素……
桂姨被推进手术室前,紧紧抓着奶奶的手,眼里满是恐惧和依赖。奶奶俯下身,轻声却坚定地说:“桂姐,别怕,医生技术都好得很。咱们治好了就没事了,家里还等着你呢。”
手术室的自动门缓缓关上,顶部的“手术中”红灯亮起,在寂静的走廊里,投下令人心焦的光芒。奶奶独自坐在门外的长椅上,双手交握,默默祈祷。这个冬日的下午,一场因大扫除引发的意外,将这间上海三居室里的两位老人,命运般地联系得更紧了。而所有的担忧与期盼,此刻都凝聚在了这扇紧闭的手术室大门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