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张,以前总爱劝邻居改这改那 —— 邻居家孩子想出去打工,老张说 “外面不好混,你得让他在家种地”;邻居想种反季蔬菜,老张说 “风险太大,你别瞎折腾”。可邻居没听,孩子出去打工赚了钱,蔬菜也种得顺利,老张反而落了个 “多管闲事” 的名声。
后来老周跟老张说:“你以为劝人改,就是说句‘该咋做’‘别咋做’?没那么简单。人做事说话,背后都有自己的心思,那心思又连着他的三观,三观是他几十年信以为真的东西堆起来的。你想让他改,就是想把他这些都推翻,跟把人回炉重造一样难。除非他彻底变了个人,不然你说的话,他要么不听,要么听了也记不住。”
老张这才明白,语言在这时候多没用 —— 你得说清楚,他得愿意听,听了愿意接受,接受了愿意改,改了还得立马见着好,少一步都不行。人都是这样,得跟自己 “同频” 才听得进去。可生活里能跟你同频的,往往不是亲戚朋友,反而这些身边人,总盼着你跟他们同频。
老周说:“愚者总爱凑一起,降维容易升维难。就像村里一群人都觉得‘种地最稳’,你说‘出去闯闯好’,没人听;可要是你本来想闯,被他们说‘种地稳’,倒容易被说动。所以咱能做的,就是先别想着改别人,再守住自己别被别人改,能做到这两点,就算成熟了。”
有人说 “等他吃了亏,自然会改”,可老周见过不少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他说:“这话只对那些活在现实里的人有用 —— 他们固执归固执,吃了亏认账,就会改。可更多人,又固执又不活在现实里,吃了苦也觉得‘不是自己的错’,那撞南墙也没用,纯遭罪。”
就像痛苦,只对能因痛苦改变的人有用;失败,只对能因失败反思的人有用;劝说,也只对能听劝的人有用。这是一层套一层的 —— 能听劝,就不用吃失败的苦;能从失败里学教训,就不用受痛苦的罪;能因痛苦进步,痛苦才是好老师。可要是连痛苦都打动不了他,你劝再多也没用,这种人,根本改不了。
老周说:“人活这么多年,该听的劝早有人说过,该吃的亏早吃过,该受的苦早受过。不是非得你来说、你陪着,他才会改。以前别人没教会他,日子没教会他,你也教不会,以后也没人教得会。咱们都活在以前盼着的‘未来’里,别指望未来能有啥改变,没用。”
真正能改变的人,从来不是靠别人劝。老周有个远房亲戚,早年家里穷,没读多少书,可他自己肯琢磨,跟着人学修农机,后来开了修理铺,日子越过越好。老周说:“这种人,自己就善于改变,不用别人帮。反观那些总盼着别人帮的,自己软趴趴的,你说再多硬话,他也听不进去。”
常听人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周说这 “贵” 字用得好 —— 一开始就有自知之明的人,不用你多说,他自己就懂,你跟他相处,只需要同频就行,甚至都意识不到世上还有没自知之明的人。可那些没自知之明的,自己不知道,也难发觉,跟他们打交道,你得天天提点,生怕他出岔子。
可在社会上混,没人会主动帮这种人改 ——“有那功夫,不如直接找现成的同道中人,为啥要费力气培养?图啥呢?” 老周说,成熟的人都懂这个理,直接拉个圈子,只找能同频的人一起做事,不合格的,连知会都不用,任他去。
村里总有人抱怨 “有好机会不带着我”“为啥不选我做朋友”,觉得 “不找我咋知道我不行”。老周听了就笑:“只要你还想着让别人主动,这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人家早筛选过了,没选你,就是觉得你不合适。圈子的意义就在这 —— 圈里人不用解释,天然有共识;圈外人,井水不犯河水就好。”
说到底,所有关系都是表象。父母是父母,朋友是朋友,做好关系里该做的事,不多也不少就行。本来很多关系就不是自己选的,点到为止最稳妥。可要是想改变对方,那就是越过了关系,想管人家的命,这是大忌,只会把原来的关系搞砸。
老周说:“你以为是为他好,可真要做了,就会发现,你面对的不是以前那个相处的人,是两个又弱又固执的灵魂。管别人的命之前,先想想自己的命管好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做不到自我改变,你也别强揽这活。你能做到是你的万幸,别因为自己能做到,就逼别人也做到 —— 你们本来就不是一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