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里老人们常说,有的人身上带着股 “穷气”,不是说他兜里没钱、穿得寒酸,是那股子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消沉劲儿,是总把自己当受害者的拧巴心思 —— 这东西比真金白银的穷更吓人,能悄无声息把身边人的精气神都给拽下来,像晒谷场上的霉斑,不及时清理,能把好好的谷子都捂坏了。
这 “穷气” 最显眼的俩标志,像是贴在人身上的标签,一瞅就能见。头一个,就是对任何新想法、新机会,打骨子里就透着抗拒,仿佛人家说的不是 “机会”,是 “坑”。你跟他们唠 “我最近琢磨着,想试试新路子”,话还没说完,他们张嘴就来:“这能成?别瞎折腾了,净浪费功夫。” 在他们眼里,日子就该是老样子,像被框在磨盘里的豆子,转来转去都是被碾压的命,但凡有人想跳出去看看,想换个活法,在他们那儿都是 “不切实际的瞎想”,是 “没吃过亏不知道疼”。
就说村里的小柱吧,前两年见镇上有人开直播卖土特产,赚了不少钱,他也动心了,想把自家种的猕猴桃挂到网上卖。跟邻居老周一提这想法,老周头摇得像拨浪鼓:“你可别傻了!现在大环境不好,网上骗子多,谁会买你那没牌子的猕猴桃?” 又说:“再说了,镇上卖水果的多了去了,你连个智能手机玩不溜,还想搞直播?小心本都赔进去,连裤衩都不剩!” 小柱被这么一劝,心里也犯了嘀咕,觉得老周说得 “在理”,这事就搁下了。结果没过半年,邻村的小芳就靠着直播卖自家的橘子,不仅把家里的存货卖光了,还帮着村里其他人家销了不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小柱看着眼热,只能叹气:“当初咋就听了老周的话,把机会错过了呢?”
你别以为这些人是故意跟你作对、见不得你好,其实他们大多是自己早被日子磨没了心气,认了 “这辈子就这样了” 的命,也觉得别人没法改。就像井底的青蛙,天天看着头顶那片天,以为世界就这么大,等别人说 “外面有大海”,它反倒觉得人家在骗它 —— 不是不信,是不敢信,也没法信,因为它的世界早就被那口井给框死了。
第二种更让人头疼,比头一种还磨人。这类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头一个念头永远是 “都怪别人”,从来不会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在他们的嘴里,自己永远是那个被欺负、被耽误、被命运捉弄的 “可怜人”,全世界都欠他的。
工作没做好,领导批评了几句,他不寻思自己是不是没上心、是不是方法不对,反倒跟人抱怨:“领导没眼光,看不出我的本事,就知道偏向那些会拍马屁的人”“还不是同事太阴险,故意在背后给我使绊子,不然我能出错?”;日子过得紧巴,想买件新衣服都得琢磨半天,他不想着咋多赚点钱、咋省着点花,倒抱怨 “家里没本事帮衬我,不像人家爹妈能给买房买车”“这社会不公平,好机会都给那些有关系的人了”“我就是运气差,干啥都不顺,喝口凉水都塞牙”。
村里的小李就是这样。前两年跟人合伙开了家小卖部,本来生意还行,可没过多久就赔了钱,最后只能把店盘出去。按理说,俩人该坐下来好好聊聊,看看问题出在哪儿,可小李倒好,天天跟人说 “都怪合伙人贪小便宜,进的货都是次品,顾客买了一次就不来了”“要不是他天天偷懒,不看店,店里的东西能被人偷那么多?” 可村里谁不知道,小李自己也没少偷懒 —— 早上总爱睡懒觉,开店晚;下午又总爱跟人凑在一起打牌,把店扔给合伙人一个人看;进货的时候,他也没把好关,见着便宜的就想进,根本不管质量。可他从来没觉得自己有问题,把所有的错都推到别人身上,最后跟合伙人闹得反目成仇,连朋友都没得做。
你跟他们说 “要不你琢磨琢磨,这事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他们准会瞪着眼跟你急,语气还特别委屈:“我有啥错?我天天累死累活的,还不是为了把事做好?都是别人不配合、不理解,才弄成这样的!” 想让他们担点责任,那更是门都没有 —— 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永远是 “受害者”,责任永远是别人的。
为啥说要离带 “穷气” 的人远点?不是嫌他们穷、嫌他们没本事,是这 “穷气” 的危害,不像刀子那样一下子扎疼你,它像田里的杂草,慢慢长、悄悄缠,等你发现的时候,早把你那点想干事的劲头给缠死了,把你心里的那点火苗给浇灭了。
跟他们相处,你得提着十二分的劲,像扛着一袋沉甸甸的粮食,走一步都费劲。他们否定你想做的事,你得耐着性子跟他们解释 “我觉得这事能试试,我都打听清楚了”;他们抱怨自己有多倒霉、有多委屈,你得陪着笑脸安慰 “别往心里去,会好起来的”;甚至你说 “我想学点新本事,比如修修家电,以后能多赚点钱”,他们都得泼你冷水:“你那脑子,学啥都白搭,别浪费那功夫了”,你还得为自己辩解几句 “我觉得我能学会,慢慢来呗”。
他们就像个 “情绪黑洞”,不管你有多热情、多乐观,跟他们待一会儿,那股子消沉的劲儿就能把你的精气神一点点吸走。你本来晚上想学着编筐,跟他们聊完天,就觉得 “算了,编了也没人买,学这干啥”;你本来想跟人合伙做点小买卖,听他们说 “肯定赔,别干了”,就没了勇气,觉得 “万一真赔了,可咋整”;你本来想早起去镇上进点货,听他们说 “起那么早干啥,多睡会儿多好,生意也不差这一天”,就又躺回了床上。
几次下来,你会觉得心里发空、浑身没劲,不是身体累 —— 不是扛了东西、干了重活的累,是心里累,像被人掏空了似的,连想笑都提不起劲。原本你想干点正事、学点新东西的那股子冲劲,就在这种无谓的拉扯、消极的影响中,慢慢被消磨殆尽了,最后变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见啥都摇头,遇啥都抱怨,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老辈人说 “啥人玩啥鸟,啥圈子养啥人”,圈子就像田里的土,土要是贫瘠、板结,庄稼咋长都不旺;土要是肥沃、松软,庄稼才能长得又高又壮。你要是总跟带 “穷气” 的人待在一起,就很难碰到那些眼界宽、肯干事、能跟你互相鼓劲的人 —— 人家见你身边都是这样的人,也不愿意跟你走近,觉得 “跟他待在一起,只会被拉低”。
时间长了,你看事情的眼光,也会被他们的 “老想法” 框住,觉得 “这事确实不行”“我肯定干不好”“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就像你本来能跳一米高,可身边的人总说 “你跳不高,别试了,会摔着的”,听多了,你自己也觉得 “我确实跳不高”,连试都不敢试了,最后真的就跳不高了。
你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不?孟母为啥一次次搬家?不是嫌房子不好、嫌地方小,是嫌周围的环境不行 —— 第一次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子总学着大人哭丧,孟母觉得不好,就搬了;第二次住的地方靠近集市,孟子总学着商人吆喝卖东西,孟母觉得也不好,又搬了;第三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跟着学生们读书、学礼仪,孟母才满意。孟母迁的不是砖瓦,是环境,是环绕在孟子周围的 “气”,是那个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能量场。
咱过日子也一样,离带 “穷气” 的人远点,不是嫌弃他们、看不起他们,是不想让他们那固化的、耗人的想法,把自己的劲头给磨没了,把自己心里的火苗给浇灭了。这不是 “势利”,是自己选的 “好土壤”,是对自己的日子负责任,是想让自己能多有点奔头,多有点希望。
人这一辈子就这么长,几十年的光景,转眼就过去了,精力就这么多,要是都花在听人抱怨、跟人拉扯上,哪还有功夫干事、哪还有功夫让自己过得好点?咱没法选自己生在啥样的家,没法选自己小时候遇到啥样的人,可长大了,成年了,总能选跟啥样的人打交道、听啥样的话吧?
你把时间花在想干事上,还是花在听人抱怨上?你愿意听人跟你说 “试试吧,说不定能成,我支持你”,还是听人说 “别干了,肯定不行,你会后悔的”?你愿意跟人一起琢磨 “咋把事做好,咋能多赚点钱”,还是跟人一起吐槽 “都怪别人,都怪命不好,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这些选择,看着都是小事,可慢慢积累下来,最后就决定了你日子能过多好、能走多远、心里能多亮堂。你跟积极的人待在一起,日子也会过得有劲头;你跟消沉的人待在一起,日子只会越过越没劲。
所以啊,护好自己的精气神,像守着灶膛里的火一样,别让冷风把它吹灭了;多跟那些能给你鼓劲、能跟你一起干事的人待在一起,像种庄稼似的,把自己的 “小日子” 打理好 —— 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该除杂草除杂草。
这世上,想把日子过好,想摆脱那股 “穷气”,最好的法子,从来不是等别人帮忙、等运气降临,而是选对身边的人,守住自己想干事的劲头,把自己的 “能量场” 护好,让自己心里的那团火,一直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