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怕这怕那,是因为兜里没钱、在人前抬不起头、手里没拿得出手的本事。可我琢磨着,怕与不怕,从来不是外人说了算,根儿还在自己心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好多人活得缩手缩脚,像被霜打了的庄稼,本质上是把日子过成了一场 “考试”—— 老板是监考的,同事是跟你抢名次的,连朋友都成了评你对错的裁判。
在这种心思下,你干的每一件事,都在盼着别人给你打分:方案写得合不合老板心意?跟人说话有没有说错?同事们喜不喜欢跟你打交道?可教员早讲过,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得在实打实的日子里找,不是在别人的眼光里寻。
你怕跟人打交道,说到底是把 “社交” 当成了要背标准答案的试卷,总想着 “说这句话别人会不会高兴”“这么做合不合规矩”,可现实哪是考场?它是实打实的战场,没有啥绝对的对与错,要么你把问题解决了,要么问题把你困住了,就这么简单。
咱举个最实在的例子。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谁没摔过?摔个十回八回,才能稳住车把、踩顺脚蹬子。那会儿要是有人笑你 “连个车都骑不好”,你会就此放弃吗?多半不会。因为你心里清楚,摔跟头是学会骑车的必经之路,不摔几跤,永远学不会。可长大了,咱反而矫情了:做个项目,盼着第一次就做到完美;刚进公司,就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把真刀真枪的实践当成了不能出错的考试,才会怕摔跟头;要是把实践当成战场,眼里只盯着 “咋解决问题”,自然就敢往前冲了。
以前听人说过一个实验,挺有意思:把一群人关在黑屋子里,突然开一盏特别亮的灯,墙上立马映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影子,有的像张牙舞爪的怪物,有的像伸着爪子的野兽。有人吓得尖叫,有人蹲在地上不敢抬头,可等眼睛适应了光线再看,那些吓人的 “怪物”,不过是桌子腿、扫把杆投下的影子。
人心里的恐惧,就跟这些影子一样,看着吓人,其实都是自己吓自己。你怕领导批评你?说到底是接受不了 “自己也会犯错” 的事实,总觉得 “犯错了就证明自己没本事”;你怕同事背后议论你?根儿上是没法面对 “自己还不够优秀” 的真相,总想着 “别人议论就是看不起我”。“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这话的意思是,你把让你怕的东西想得越厉害、越具体,它就越像虚张声势的纸老虎,一戳就破。
有读者问我:“我看了好多讲心理的书,为啥还是没法让自己心里强大起来?” 这事儿简单得很。你在书店里翻一本《咋战胜恐惧》,合上书时热血沸腾,觉得自己啥都不怕了,可一走出书店,冷风一吹,立马又缩回到原来的壳里,不敢往前迈一步。这哪儿是学习?这叫 “逛知识集市”,看个热闹罢了,啥真东西也没学到。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有本事的人,从来都是 “先干了再说”,不是 “先想明白了再干”。想不怕跟领导打交道?那就主动找领导汇报十次工作,哪怕前九次都被骂得狗血淋头,第十次也能摸准领导的脾气,知道该咋说、咋做;想不在乎别人的眼光?那就每天穿一件自己觉得舒服、但别人可能觉得 “奇怪” 的衣服,穿个十天半个月你就会发现,压根没人在意你穿啥,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想不怕在人前说话?那就报名参加社区的辩论赛,哪怕上台时腿软得要扶桌子,说上两句也就顺过来了。
上个月有个读者跟我报喜,说他终于改掉了 “总想着讨好同事” 的毛病。他的法子特别实在:连续一个月,每天对同事说一次 “不”。第一次拒绝帮同事加班时,他手心全是汗,生怕同事翻脸,以后不跟他来往;可到了第十次,同事反而拍着他的肩膀说:“早就该这样了!以前总麻烦你,我都不好意思开口了。” 你看,人总把 “做自己” 的代价想太大,觉得 “拒绝别人就会得罪人”,却忘了 “天天讨好别人” 有多累 —— 你得顺着别人的心思来,委屈自己的想法,最后还落不下好。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 解决让你怕的事,关键不是 “想通了为啥怕”,而是 “实打实去做,把怕的事做透了”。
最后跟大伙儿分享个场景:你去游乐园坐过山车,第一次坐时,吓得眼睛都不敢睁,双手死死抓住扶手,心都快跳出来了;可等你坐第十次时,说不定会笑着张开双臂,甚至有空看旁边乘客吓得尖叫的模样。过山车还是那辆过山车,没咋变,变的是你自己的心态 —— 坐得多了,知道啥时候会俯冲、啥时候会翻转,也知道安全带够结实、轨道够安全,自然就不怕了。
有本事的人,从不是 “没有恐惧”,而是把恐惧当成了过山车的一部分,知道它会来,也知道该咋应对。当你摸透了让你怕的事的规律,知道 “就算犯错也能改”“就算被批评也能学经验”,那种 “不怕” 的底气,自然会从心里长出来。
就像教员说的那句朴实又有劲儿的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真正的强大,从不是啥都不怕,而是明知道会遇到难事儿、会受委屈,还愿意咬着牙往前冲,把怕的事一件一件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