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问我,说他在单位里见过不少人,表面上哥俩好,勾着肩膀喊 “兄弟”,背地里却使绊子、拆台,你踩我一脚我捅你一刀;可那些真正能把事办成、走得远的,反倒都是些光明正大的人,不搞弯弯绕,有话放台面上说。
他挠着头犯嘀咕:难道那些有真本事的高人,真就不用耍手段、玩心眼吗?这问题问得有意思,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能荡起不少值得琢磨的圈儿。
咱们总觉得 “要成事就得藏着掖着,玩点阴谋诡计”。“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这里说的 “策略”,从来不是背地里搞小动作、坑人害人的鬼把戏,而是光明正大、摆在明面上的阳谋。
啥是阳谋?阳谋就是 “明牌打牌”,像下棋似的,你的目标是啥、按啥规矩来、走哪条路,全摊在桌面上,对手就算看明白了你的心思,也没啥辙,只能眼睁睁看着你一步步往前推进。
就说当年教员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蒋某人难道不知道这招吗?他心里门儿清,可他解决不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老百姓还是愿意跟着红军走,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红军在农村扎下根,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大势已去。
阳谋的本质,是用一套靠谱的规矩和系统,代替个人的小聪明。打牌的时候,有人会藏牌、作弊,靠耍诈赢;可下棋不一样,每一步都摆在明面上,马走日、象飞田,规矩清清楚楚,赢了是真本事,输了也心服口服。
高段位的人,从不怕对手看穿自己的打算,因为他们靠的不是某一步 “神操作”,而是设计了一套能自己转起来的系统。就像商鞅让秦国变强大,靠的不是他自己拎着刀上战场,而是拿出了一纸 “军功爵” 制度,明明白白告诉全天下的秦人:只要你在战场上砍一个敌人的脑袋,回来就赏你钱、给你爵位、分你土地。
就这么一句话,无数出身贫寒的小伙子,白天黑夜地练兵法、耍刀枪;商人主动把粮草往军营送,盼着军队打胜仗,自己的生意也能跟着好;老百姓争着抢着去当兵,觉得这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 —— 整个秦国就像被绑在了一辆战车上,轰隆隆地往前冲。后来商鞅虽然没了,可这套制度还在转,转了上百年,因为靠这套制度得到好处的人太多了,他们不会让这套规矩停下来。
现在也一样。一家企业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长期当老大,靠的不是老板偶尔拍脑袋的 “好主意”,而是设计一套能让大家都有奔头的利益分配法子。比如搞股权激励,让员工不再觉得自己是 “给老板打工的”,而是 “企业的主人”,企业赚了钱,自己也能分一杯羹;再比如把供应链打开,让上游的供货商、下游的销售商,都能从里面分到好处,大家就愿意跟着你干,一起把蛋糕做大。
这套系统一旦转起来,参与的人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好处,使劲推着它往前走,不用你天天盯着、催着。你去看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事儿,比如汉武帝搞的 “推恩令”,多妙啊。那会儿诸侯王手里有兵有地,总想着跟朝廷对着干,汉武帝咋解决的?他不派兵去打,而是直接下了道圣旨:所有诸侯王的封地,不能只传给老大,得平分给每个儿子。
这政策一出来,诸侯王家里立马乱了套。嫡子不愿意啊,觉得本该全是自己的东西,凭啥分给弟弟们;庶子却乐坏了,终于有机会拿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了。兄弟之间争得头破血流,互相拆台,谁还有心思琢磨着跟中央作对?汉武帝用的就是阳谋,把规矩明明白白摆在那儿,你就算恨得牙痒痒,也没法反抗,因为矛盾已经从 “朝廷和诸侯王对着干”,变成了 “诸侯王的儿子们跟诸侯王对着干”,你自己家里都乱成一锅粥了,还咋跟别人斗?
可能有人会问:要是阳谋的道理这么简单,为啥多数人学不会、用不上呢?答案其实很实在:你认识不到那个份上,就看不懂阳谋背后的门道。就像下棋,刚学棋的人,只盯着眼前这一步,琢磨着 “我该走哪个子”;可厉害的棋手,能看到十步以后的局面,知道哪一步是铺垫,哪一步是杀招。
早些年,有个家电品牌,大张旗鼓地宣布 “所有产品终身保修”。同行们听了,都捂着嘴笑,说这家老板是不是傻了,电器这东西,用久了总会坏,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儿、往火坑里跳吗?
结果呢?消费者反倒更信这家品牌了,觉得 “敢终身保修,质量肯定差不了”,买的人越来越多,销量一下子就涨上去了。那些嘲笑人家的同行,根本没看懂人家的心思:人家心里门儿清,产品的故障率每降低 1%,售后要花的钱就会少很多,是按指数往下减的。这家企业真正厉害的地方,根本不是 “终身保修” 这个承诺,而是它背后远超行业水平的技术,能把产品做得特别耐用,故障率低得很。
“认识从实践始。” 普通人看到的,是 “终身保修” 这个承诺,觉得人家在冒险;可厉害的人看到的,是 “我有本事把产品做好,不怕保修,还能靠这个拉来客户”—— 这就是技术自信,加上对成本的把控能力。这种认知上的差距,才是阳谋能成事儿的关键。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阳谋就是那座桥,那艘船。它不玩虚的,不搞偷偷摸摸的事儿,就用最实在的逻辑、最扎实的行动,把路铺得平平整整,让对手就算看明白了,也没路可走,只能看着你稳稳当当地过了河,把事儿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