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真是......\"安迪一时语塞,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
一小时后,两人在岱山县城的马路上兜了三圈。
王宣把车往路边一停,没好气地说:\"姐,就你这认路的本事,谁敢让你单独出门?算了算了,我自己去问路吧,幸好这是个小地方。
\"
安迪涨红了脸。
其实半小时前他们就到岱山了,都怪她把地图看错了,才绕来绕去找不着北。
王宣看见路边有位大妈,连忙上前:\"阿姨,跟您打听个地儿。
\"
\"小伙子要去哪儿?\"
\"您知道岱山敬老院怎么走吗?\"
\"从这个路口左转,第二个巷子往里走,到底就是啦。
\"
\"谢谢您嘞!\"王宣道完谢回到车上,一踩油门就出发。
\"问明白啦?\"
王宣点点头。
\"要从这儿进去?\"安迪盯着狭窄的胡同口直皱眉。
\"可不是嘛,咱刚才都路过好几回了。
对了,待会儿见到人你可别乱说话,全听我的。
\"王宣特意嘱咐道。
这次来得突然,谁知道安迪会不会控制不住情绪。
\"为啥呀?\"安迪满脸困惑。
\"我的亲姐!你就不想想,你现在多大岁数,你弟弟多大岁数?这么多年不闻不问,突然跑来认亲,人家会怎么想?就算不怀疑你别有用心,能给你好脸色看吗?\"王宣耐心解释。
他太清楚杨秀媛护着小明的劲儿了。
\"最关键的是姐姐,人家小明早就适应现在的生活了,精神状况也不稳定。
你突然冒出来说是他亲姐姐,这不把人吓坏吗?\"王宣觉得原剧里那些人做事太莽撞,一上来就亮明身份,不仅敬老院工作人员没给好脸色,小明虽然精神有问题但也有小孩的智商,突然多个姐姐让人家怎么接受?
安迪想想也是,反正弟弟已经找到了,王宣说的确实在理。
停好车,王宣递了瓶水给安迪:\"喝口水缓缓,别太紧张露馅了。
记住我们说好的,咱们是来找当年收留你的孤儿院想捐款的,后来打听到孤儿院关了,部分孩子转到这儿来了。
\"
\"知道啦,就你鬼主意多。
\"安迪原本绷紧的神经被王宣这么一搅和,反而放松不少。
俩人走到门卫室敲窗,四十来岁的门卫大叔疑惑地问:\"找哪位家属?\"
\"叔叔好,我们不是探亲的,是来捐款的。
\"王宣晃了晃手里的公文包。
\"捐款?您二位稍等!\"门卫立刻笑脸相迎,忙不迭请他们进屋坐着,转身就去喊院长。
\"你早就计划好了?\"安迪盯着王宣的包。
\"没办法,谁让我摊上你这么个迷糊朋友呢?\"王宣耸耸肩,\"安迪姐,这地段其实不错,要是开发成住宅区应该挺赚。
\"
\"位置还行,不过商业价值不高。
你该不会打这儿的主意吧?\"安迪疑惑道。
\"这么个小县城能赚几个钱?加上周边地块顶天几千万利润,拆迁还麻烦得很。
\"王宣撇撇嘴。
安迪才不信他随口一提:\"少来,你肯定有打算,说说看?\"
\"这事儿待会儿再聊,不急。
\"王宣轻轻摆了摆手。
他刚才就留意到,这块地方虽说位置还行,但真要拿来办养老院显得太小了点,房子也有些年头了。
最关键是周边都是居民区,他来之前就考察过——岱山这地方虽说发展得还行,可顶多比普通县城强些,房价估摸着都超不过四千。
其实附近多的是更适合建养老院的地段,压根没必要非选这儿不可。
正说着话,先前那个中年男人领着个约莫六十来岁、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走了过来。
\"院长,就是这两位说要捐款的。
\"
\"你们好,我是这家养老院的院长张青。
\"老太太说话时双手不自觉地搓着,\"听说二位要献爱心,我代表院里老人们先谢谢你们了。
\"
王宣微微挑眉,总觉得老院长这话里透着生怕到手的鸭子飞走的劲儿。
不过横竖自己另有所图,也就没往深处想。
\"张院长,我和我姐这趟来确实是要捐款的。
\"王宣直接截住对方继续奉承的话头,\"不过在捐之前,有些事得先问清楚。
\"
张院长原以为会是那位安迪女士主事,见状连忙笑着引路:\"有什么问题咱们去办公室坐着说,喝口茶慢慢聊。
\"
去办公室的路上,王宣看见不少老人三三两两晒太阳。
果然和他猜的**不离十——这养老院条件很普通,倒不能说差,可比起大城市那些隔三差五就有人捐款的福利机构,到底是差了一大截。
\"二位将就着喝口茶水。
\"张院长递过两个印着广告logo的纸杯,目光在两人考究的穿着上打了个转,\"我们这儿条件简陋,千万别见怪。
\"
这养老院虽然是公办的,可政府拨款有限,平日里收到的捐款更是寥寥无几。
虽说院里收留的不全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可维持起来依然捉襟见肘。
\"张院长,我们专程从沪上过来,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
\"您说您说。
\"老太太立刻往前倾了倾身子。
\"事情是这样的,我身旁这位女士小时候在岱山孤儿院待过,后来被国外家庭收养。
这次回国工作,她惦记着当年受过的恩情,专程回来道谢。
可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的孤儿院早就关门了。
\"
\"听说大部分孤儿和工作人员都转到这儿来了,不知真假?\"
张院长诧异地打量着安迪:\"这些年确实有从孤儿院出去的孩子回来探望,但不多,这位女士是第三个。
\"
\"多数孤儿不是被领养就是去外地谋生了。
看这位女士的年纪,事情过去挺久了。
现在院里只剩两位当年的工作人员,不知道有没有她要找的人。
\"
王宣笑着说:\"麻烦张院长请她们过来一趟。
我姐姐被领养时年纪太小,得仔细辨认才行。
\"
\"稍等,我这就去叫人。
\"
不一会儿,张院长领着两位上了年纪的女士进来。
年轻些的那位五十出头,正是照顾小明的杨秀媛,王宣一眼就认出来了。
\"介绍一下,这位是李静,这位杨秀媛,都是原先孤儿院的职工。
这二位是来捐款的好心人,这位就是我刚才说的从孤儿院出去的。
\"张院长简单做了介绍。
王宣开口道:\"两位阿姨,我姐姐小时候就被领养了。
这些年来她总隐约记得有个弟弟,所以这次回来,一是想捐些钱表达心意,二是想弄清楚到底是记错了,还是真有这么个弟弟。
\"
听到这儿,两人都认真端详起安迪。
杨秀媛迫不及待地问:\"请问这位小姐中文名字是?\"
\"何丽春。
\"
\"你姓何?\"杨秀媛突然激动起来。
\"杨阿姨认识我姐姐?\"王宣故作惊讶。
\"小杨,别太激动。
\"张院长连忙提醒。
\"实在不好意思两位,我刚才情绪有点失控。
\"杨秀媛平复了下心情,\"何小姐这个名字我确实有印象,不过我们没见过面。
我应该是在你被领养之后才来孤儿院工作的。
但我照看的一个孩子,院里老人都说原本是姐弟俩,都姓何,姐姐先被领养走了。
\"
她犹豫地补充道:\"所以你的记忆可能没错,你确实有个弟弟。
\"说完又担心地看了眼安迪,毕竟突然冒出个亲人任谁都难以接受,更何况这个弟弟还患有精神疾病...
\"真的吗?\"安迪声音发颤。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真相近在眼前时还是难以平静。
\"何小姐先别激动。
\"杨秀媛观察着安迪的反应,暗自松了口气。
但她必须问清楚,毕竟小明之前就因精神问题被退养过。
\"你还记得小时候特别难忘的事吗?\"
\"安迪姐先坐下慢慢想。
\"王宣轻抚她的后背。
\"不用想,\"安迪借着王宣的搀扶调整呼吸,\"最深刻的就是每天背圆周率的事。
以前总以为是幻觉,现在才知道是真的。
\"她不着痕迹地瞥了眼王宣,把戏演得滴水不漏。
\"这就对了!\"杨秀媛眼睛一亮,\"小明也特别喜欢背圆周率,从我来时就见他整天念叨。
\"
\"那杨阿姨,小明现在在哪儿?\"安迪急切追问。
\"唉,这话说来就长了...\"杨秀媛这才想起关键问题,面露难色。
\"您慢慢说,\"王宣笑着递上茶水,\"我们专程来就是为了这事,有的是时间。
\"
杨秀媛点点头,开始讲述她所知的一切。
故事和原剧情相差无几:她来孤儿院不久小明就被领养,但一年后那对夫妻意外得子,便把养子弃若敝屣...
后来由于某些变故,小明的精神出现了异常,被收养家庭抛弃。
警方找到他后,将他送回了孤儿院。
尽管工作人员多次与那户人家沟通,但他们坚决不肯收养一个有精神问题的孩子。
经历几次被弃养后,最终由杨秀媛接手照料。
后来孤儿院关闭,健康的孩子都被领养或转去其他机构,只有小明被留在养老院。
安迪听着杨秀媛的叙述,得知弟弟这些年的遭遇竟如此坎坷,内心愈发沉重。
她无意识地攥紧王宣的手臂,指甲深深掐进他的皮肉。
王宣默默忍着疼痛,心想这点皮肉伤能换来她的信任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