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人的朋友圈里,总晃着那么一两个身影,像田里的蛤蟆似的,一天到晚呱呱叫。从早餐盘子里的煎蛋摆成了心型,到后半夜睡不着觉的唉声叹气;从办公室里谁跟谁红了脸,到家里婆婆摔了碗 —— 十条八条的动态往上堆,像集市上小贩摆的地摊,满满当当,生怕别人看不见。
刚开始,街坊邻居还凑过去瞅两眼,点个赞,说句 “你这鸡蛋煎得真俏”。日子久了,就像见了村口天天骂街的婆子,远远地绕着走,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这种 “掏心掏肺式的社交”,就跟在酒桌上灌醉了自己,拽着人家的胳膊说半天胡话似的,以为能把心窝子贴到一块儿,结果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只剩满桌的空酒瓶和满地的尴尬,风一吹,臊得人脸皮发烫。
有人总觉得,话多、说得深,就是掏心窝子的真诚。其实那真诚,该像春三月的风,吹到脸上暖暖的,不冷不烫;是地里的黄瓜,到了该摘的时候才摘,没熟的硬揪下来,又苦又涩。是什么样的交情,就说什么样的话 —— 就像对门的二婶子,你能跟她说自家男人偷懒,却不能跟她说藏在箱底的私房钱,这就是规矩,是人心头的秤。
人们嘴里天天喊着 “共情”,可那些住高楼、开小车的,哪懂地里刨食的人弯腰插秧的苦?就像晋惠帝说 “何不食肉糜”,站着说话不腰疼。反过来,蹲墙根晒太阳的也想不通,那人钱多得能堆成山,咋还愁眉苦脸的 —— 这世上的苦乐,就像井水不犯河水,各有各的河道。
有权有势的,偶尔说句 “我也难啊”,旁人听了倒觉得这人实在,有血有肉,不像庙里的泥菩萨;可要是个卖菜的天天蹲在菜市场哭穷,说进价涨了、城管来了,旁人听多了,就觉得他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躲都来不及 —— 谁愿意天天闻这股子丧气味儿?
过度的分享,该是两个人处得像老两口,床头打架床尾和,知根知底了才有的事儿,不是一见面就扒开肚子给人看的。你以为把心窝子的秘密、箱底的家底抖搂出来,就能换人家的真心,其实在旁人眼里,你就像没长大的娃,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傻得可笑,用力过猛得让人害怕。
我认识个姑娘叫小夏,在镇上的缝纫厂里上班,嘴巴就像没关紧的水龙头,天天在车间里说她跟对象的事儿 —— 今天他送了朵塑料花,明天两人拌了嘴。三个月后,厂里聚餐,谁都没叫她。不是恨她,是怕啊,怕自己说的哪句话,转头就成了她嘴里的新段子,像被扒了衣服示众,浑身不自在。
人际关系这东西,就像家里的钱匣子。适度的分享是往里头存钱,存得越多,日子越稳;过度的分享就是往外掏钱,掏得光光的,再想借个油盐钱,谁都躲着走。你把那些原生家庭的疼、职场上受的气、被窝里的那些龌龊事儿,一股脑儿倒出来,这些本该锁在柜子里的东西,就像往人群里扔了个烟雾弹,呛得人要么撒腿就跑,要么赶紧捂上鼻子,戴上口罩,离你远远的。
美国有个叫西德尼?朱拉德的心理学家,据说专门研究这些事儿,他说人都跟受惊的兔子似的,见了那些啥都往外说的,本能地就想躲 —— 因为你一个劲儿地说自己,把人家的地儿都占了,这不合规矩,就像赶集时你占了人家的摊位,人家能不跟你急?
过度分享的人,就像在黑夜里举着个火把瞎跑,以为能照亮路,其实早就把自己亮给了狼,成了人家嘴里的肉。荣格说的那句,我琢磨着是这个理: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俩小人儿,一个想往人堆里扎,一个想躲在墙根儿晒太阳。
跟人打交道,就像村里的老厨师做菜,火候差一点都不行。我认识个跑供销的老马头,他说跟客户聊俩钟头,自己只说四十分钟,还句句都说到人家心坎里 —— 就像给庄稼浇水,全浇在根上,不浪费一滴。这种藏着掖着,不是坏心眼子,是给人家留着喘气的地儿,就像盖房子要留窗户,不然闷得慌。
有个叫约翰?鲍尔比的心理学家,说这种 “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的,多半是心里头慌,像掉水里的人,抓住根稻草就不放。他们要么是嘴闲不住,不说难受;要么是想让人多看两眼,证明自己活着;要么是心里头空,想找个人应和两声;要么就是怕,怕人家不待见自己。可好的关系,该像地里的两棵树,根在底下连着,枝在天上望着,谁也不碍着谁,风来了一块儿摇,雨来了一块儿淋。
听说有种 “三明治沟通法”,我琢磨着就是先扯些街坊邻居都知道的事儿,比如谁家的麦子熟了,再顺嘴说两句自己的事儿,最后又绕回人家身上 —— 就像打乒乓球,你一下,我一下,有来有往,才有意思。
下次张嘴前,先在心里头拉道闸,问问自个儿:这话是人家想听的,还是我自己想说的?多数人怕是没想过,说话这事儿,跟喝酒似的,也有股子爽劲儿,能解点儿闷。可那些光图自己痛快、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的话,还是少说为妙 —— 这就像给人家端茶,得看看人家渴不渴,强灌下去,呛着了,反倒招人恨。
真正的热乎劲儿,不是靠说得多,是靠说到点子上,像惊蛰的雷,不早不晚,正好叫醒地里的虫儿。就像戏台上的乐队,笛子、二胡、锣鼓,各有各的调子,合到一块儿,才是好戏。
现在放下手里的活儿,瞅瞅周围 —— 那些让你觉得舒坦的人,哪个是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没完的?好的来往,该像春种秋收,你给我一颗种子,我还你一捧粮食,不是你一股脑儿把家底都倒给人家,压得人喘不过气。
画儿要留白才好看,话要留三分才有味。沉默里头,有时候藏着比千言万语还重的情义。啥时候学会给人心留块喘气的地儿,这做人的道理,才算摸着点儿边儿。
卡耐基在书里写的那句话,我觉得在理:这世上的人,都想被人高看一眼,没人耐烦听你念叨自家的事儿。能在人前站得住脚的,从来不是你抖搂了多少隐私,是你能给人家带来啥实在的;让人心里暖和的,也不是瓢泼大雨似的唠叨,是春雨似的,慢慢儿的,润到心里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