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急诊科如同风暴洗礼般的轮转,陆宇带着一身疲惫与满心沉淀,重新踏进了心血管内科的病房。空气里熟悉的心衰患者特有的微弱喘息声、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以及那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消毒水与药物混合的气息,瞬间将他包裹。这里的一切,节奏似乎陡然慢了下来,带着一种内科特有的、沉静而深入的特质。
“哟!咱们帅气的陆医生回来了!”护士长眼尖,第一个看到他,笑着打趣道。几个相熟的护士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候着。
“陆医生,听说你在急诊科可威风了,抢救了好多病人!”
“是啊是啊,感觉怎么样?急诊科是不是特别刺激?”
“看着是瘦了点,也精悍了。”
陆宇笑着——回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里,曾是他医生生涯起步的地方,有看着他成长的上级,有并肩作战的同伴,有一种类似于“家”的归属感。
张医生刚好查完房从病房出来,看到陆宇,镜片后的眼睛弯了弯,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回来了就好。急诊科历练一圈,感觉不一样了吧?”
“嗯,学到了很多。”陆宇点头,语气诚恳。
“行,先把东西放下,熟悉一下现在科里的情况。你之前的床位大部分都分出去了,先从跟着我开始,熟悉一下现在的病人和新的诊疗指南。”张医生安排道,语气一如既往的温和却不容置疑。
重新穿上心内科的白大褂,别上胸卡,陆宇坐在医生办公室属于自己的那张久违的办公桌前,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急诊科的记忆还鲜活而滚烫,那种分秒必争的紧迫感仿佛还残留在神经末梢。他深吸一口气,开始翻阅张医生交给他的病人病历。
第一个病人,是一位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的老先生,病情相对稳定,正在调整药物治疗。陆宇按照心内科的习惯,准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系统查体,然后制定细致的治疗方案。
他走到床边,刚开口:“老爷子,今天感觉怎么样?胸口还闷吗?”
几乎是同时,他的目光已经迅速扫过了床头的监护仪(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评估了患者的整体精神状态、呼吸频率,并下意识地留意到患者输液通道是否通畅,脚踝有无水肿。这一系列观察在几秒钟内完成,流畅得如同本能。
老先生慢悠悠地回答着他的问题,叙述着这两天的细微感受。陆宇耐心听着,但大脑已经在根据这些信息,快速进行着鉴别诊断和风险评估,思考着是否需要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的剂量,是否要复查心电图或心肌酶谱。
这种“快”与“慢”的结合,这种在细致深入的同时保持全局观察和风险预警的思维模式,是急诊科留给他最深刻的烙印。
下午,科室收治了一位从县里下面卫生院转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虽然患者在外院已经进行了初步处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张医生还是带着陆宇一起去接诊。
查看外院传来的心电图和初步化验单时,陆宇立刻指出了几个容易被忽略但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的细节:“张老师,您看这个AVR导联的St段抬高,可能提示左主干病变,风险更高。还有这个bNp(脑钠肽)水平,虽然心梗后都会升高,但这个数值需要警惕后续心衰的可能。”
张医生仔细看了看,赞赏地点点头:“观察很细。急诊科没白待,对危险信号的嗅觉敏锐多了。”
在后续制定治疗方案时,陆宇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他会结合患者在急诊监护室里可能出现的躁动、焦虑(这会影响血压和心率),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后续用药的依从性,提出更贴合实际的治疗建议。
“这个患者家里条件一般,我们在选择p2Y12抑制剂(一种抗血小板药)时,或许可以综合考虑疗效、副作用和长期费用,而不仅仅是追求最新最贵的药。”陆宇向张医生建议道。
张医生若有所思:“嗯,考虑得更全面了。基层医疗,很多时候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平衡。”
这些细微的变化,不仅张医生看在眼里,科室里的其他同事也感受到了。大家发现,陆宇处理病人更加干脆利落,决策更加果断,对病情的整体把握和前瞻性也更强。他依然保持着心内科医生特有的耐心和细致,但身上多了一份急诊科磨砺出的“杀气”和沉稳。
晚上,陆宇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整理病历。窗外是林江县熟悉的宁静夜色,与急诊科那种永不停歇的喧嚣截然不同。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仿佛汹涌的激流终于汇入了宽阔深沉的河道。
他拿出手机,点开与林小雨的对话框。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发了一条信息过去:
“今天回心内科了。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好像走了很远,又好像只是绕了个圈回到了原点,但自己已经不一样了。”
他不知道她会不会回复,何时会回复。但他只是想告诉她,他此刻的状态。
信息发出去后,他没有干等,而是继续低头书写病程记录。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如同他此刻的心境,在经历了暴风骤雨的洗礼后,沉淀下务实与坚定。
重回心内科,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带着全新视野和技能的“新生”。他将急诊科淬炼出的锋芒,内化于心内科所需的深厚与缜密之中。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是职业还是感情,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至少在此刻,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在他选择的这条医学道路上,他正脚踏实地,一步步成为更好的医生,也更清晰地认识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