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面来自孙大爷的锦旗带来的暖意尚未完全散去,一纸来自医院医务科的通知,便悄然而至,将陆宇从心血管内科相对熟悉的节奏中抽离出来。
通知很简短,大意是:为促进年轻医师全面发展,积累多学科临床经验,经研究决定,安排陆宇医师进行为期半年的院内轮转。首站,急诊科。一周后报到。
消息在科室里传开,同事们反应各异。
张医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过来人的了然:“急诊科好啊,最能锻炼人。就是辛苦,压力大,做好准备。”
吴总医师则嘿嘿一笑:“去吧,‘鬼门关’前走一遭,回来就啥都不怕了。记得多带几件换洗衣服,汗出得多。”
刘波则在微信上幸灾乐祸:“宇哥,恭喜‘升职’加‘薪’(指加班费和压力)!急诊科的泡面口味比我们心内科的丰富!”
连还在星城读研的陈浩都发来消息:“轮转是好事,拓宽视野。急诊科是临床前沿,能见到最原始、最复杂的病例。”
陆宇自己,心情则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深知轮转对年轻医生成长的必要性。一直待在心内科,视野难免局限,而一个优秀的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需要具备处理各种常见急症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急诊科……那是医院里节奏最快、压力最大、情况最复杂多变的地方,堪称“战场中的战场”。他回想起大四见习时在星医大附属医院急诊科的短暂经历,那种分秒必争的紧张感和面对未知病种的挑战性,至今记忆犹新。
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他要离开已经熟悉和适应的心血管内科,离开亦师亦友的张医生、吴总,离开那些信任他、熟悉他的老病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适应新的工作模式、新的同事关系、新的疾病谱。
一丝不舍和隐隐的焦虑,在他心底蔓延。
“怎么?怕了?”王主任似乎看出了他的情绪,在一次查房后淡淡地问道。
“没有,主任。只是有点……突然。”陆宇如实回答。
“年轻人,不能总待在一个舒服的窝里。”王主任语气平静,“急诊科是块试金石,能把你这两年学到的东西,真正淬炼出来。也能让你看到,医院真正的样子,医学的边界在哪里。去吧,把心内科的严谨带上,把‘快、准、稳’三个字在急诊科练出来。”
主任的话,像一剂强心针,驱散了陆宇心中那点畏难情绪。他意识到,这不仅是医院的安排,更是他职业道路上必须主动迎接的一次锤炼。
他开始有意识地为轮转做准备。下班后,他不再仅仅翻阅心内科的文献,而是重新找出《急诊医学》、《症状鉴别诊断学》啃读起来。他重点复习了常见急症如急性胸痛、脑卒中、创伤、中毒、各种休克的快速评估与初始处理流程。他知道,在急诊科,没有太多时间让你慢慢思考,第一时间的判断和处置至关重要。
他也向之前轮转过急诊的同事请教经验,了解县医院急诊科的特点、常见病种、需要注意的环节以及……几位主要上级医师的风格。
离开心内科的前一天,他仔细交接了自己分管的病人,将每个人的情况、注意事项、后续治疗计划都详细地交代给接手的同事。孙大爷听说他要轮转,还特意来门诊看他,叮嘱道:“陆医生,去了急诊也别太累着,注意身体!”
“放心吧,孙大爷,您按时吃药,定期复查。”陆宇笑着回应。
最后一天下班,他脱下心内科的白大褂,仔细抚平上面的褶皱,挂进了更衣室属于自己的那个柜子里。这个柜子,他将有半年不会常开了。他看着胸卡上“心血管内科”的字样,心中涌起一股告别一个阶段的怅然。
第二天清晨,陆宇提前十五分钟,来到了位于医院一楼,拥有独立出入口和醒目标识的急诊科。
与门诊大厅的熙攘不同,急诊科的内部自有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磁场。空气中弥漫着更浓的消毒水味、隐约的血腥味以及忙碌带来的焦灼感。穿着绿色或蓝色洗手衣的医护人员步履匆匆,平车滑轮与地面摩擦的声音、监护仪的警报声、病人的呻吟声、家属焦急的询问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永不停歇的生命交响。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急诊科护士站,向护士长表明了来意。
“是陆宇医生吧?医务科通知过了。你的带教老师是魏医生,他在抢救室那边,我带你过去。”护士长是个干练的中年女性,语速很快,一边说一边已经迈开了步子。
陆宇跟在她身后,穿过嘈杂的留观区,走向那扇标志着“抢救室”的厚重大门。门开合的瞬间,他能看到里面更加密集的仪器和更加忙碌的身影。
他知道,一段充满未知、挑战与高强度压力的新旅程,已经正式开始。这里没有锦旗的温情,更多的是与时间赛跑的冷酷,与死神博弈的惊心。他需要尽快忘记心内科的相对“从容”,将自己调整到“急诊模式”。
他握了握拳,指尖因为紧张和期待而微微发凉,但眼神,却已然坚定。他推开了抢救室的门,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