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忙碌与沉淀中悄然流逝。陆宇逐渐融入了林江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节奏,成为了科室里一个踏实肯干、值得信赖的新生力量。他依然没有独立处方权,但张医生和科室里的其他上级医师越来越放心地将一些基础工作交给他,也会在关键决策时听取他的分析和建议。
这天上午,门诊来了一位老病号,是科室里大家都熟悉的陈奶奶。陈奶奶患有稳定性心绞痛和高血压多年,一直是张医生的老病人。这次来,是因为常吃的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快吃完了,需要开药。
不巧的是,张医生正在病房里处理一个危重病人,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门诊护士看到等在诊室外的陈奶奶有些焦急,便探头进办公室对正在整理病历的陆宇说:“陆医生,陈奶奶就是来开点常用药,情况很稳定,张医生那边一时忙不完,你看……”
陆宇心里一动。他知道陈奶奶的情况,病历记录完整,近期复查的各项指标也都平稳。这属于非常简单的慢性病续方情况。他犹豫了一下,想到医务科和科室关于他们这些无证医师的规定——可以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但最终签名必须由上级医师完成。
“陈奶奶,您稍等,我去请张医生过来签个字。”陆宇还是决定严格按照流程来。
他小跑着来到病房,找到正在查房的张医生,简单说明了情况。张医生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印章,递给陆宇,语速很快地说:“小陆,陈奶奶的情况你清楚,药方就按原来的开,你开好,把我的章盖上,先让奶奶拿药,别让她等着。我这边查完房就去补签名。”
这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授权。陆宇接过那枚还带着体温的印章,感觉手心有些发烫。这枚小小的印章,代表的正是他尚未获得的那份权力和责任。
“好,张老师,我马上去办。”陆宇郑重地点点头。
回到门诊办公室,他坐在电脑前,调出陈奶奶的电子病历,仔细核对了之前的处方,确认无误后,熟练地在系统里开具了“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 14片”的医嘱。然后,他拿起张医生的印章,在打印出的处方笺上级医师审核签名处,端端正正地盖上了红色的印迹。
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却让陆宇的心情有些异样。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一次诊疗闭环——接诊、判断、开具处方(尽管用的是上级医师的权限)。虽然印章不是他的,但整个处理过程由他独立完成,并且得到了上级医师的即时背书。
他将处方交给护士,护士拿去药房划价。陈奶奶拿着缴费单,笑眯眯地对陆宇说:“谢谢啊,陆医生,现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
“奶奶您慢走,按时吃药,定期来复查。”陆宇将陈奶奶送出诊室,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却是他职业生涯中一个悄然发生的转变。他开始从纯粹的“学习者”和“助手”,向能够承担部分初级医疗任务的“准独立医师”过渡。同事们,包括护士们,也通过这些日常细节,逐渐认可了他的能力。
下班后,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拿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复习资料,在值班室里看了起来。白天“借用”张医生印章开处方的那一幕,反复在他脑海中回放。他渴望的,是名正言顺地在处方笺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是能够独立地为像陈奶奶这样的病人提供持续的、负责任的医疗服务。这种渴望,化为了备考路上更加强劲的动力。
他翻到药理学部分,重点复习心血管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前看书,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现在再看,脑海里浮现的是科里一个个具体病人的面孔,是王大爷用后的血压变化,是李阿姨服用后出现的水肿副作用……理论与实践,在日复一日的临床工作中,深刻地交织在一起。
“小陆,还没走?”吴总医师查完房回来,看到值班室亮着灯,探头进来。
“吴总,我看会儿书,马上就走。”陆宇抬起头。
“嗯,抓紧考下来是正事。”吴总点点头,“不过也别太拼,注意身体。临床经验也很重要,像今天处理陈奶奶这种情况,就是一种锻炼。”
回家的路上,晚风拂面。陆宇想着吴总的话,心中了然。执业证书是门槛,是资格,但真正的成长,却是在每一天与病人、与疾病、与同事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正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走着。
他不再为暂时的低薪和“无名分”而过分焦虑。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拥有的,是持续增长的专业能力,是同事和病人逐渐积累的信任,是脚下这片能够让他踏实成长的土地。这张尚未取得的、属于自己的处方权,就像悬在前方的果实,他正通过不懈的努力,稳健地向它靠近。终有一天,他会亲手签下那个代表责任与担当的名字——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