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的节奏果然如徐医生所言,快得如同星城早晚高峰的车流。入院、检查、诊断、治疗、出院……病床仿佛一个永不停歇的传送带。陆宇和陈浩像两块被投入知识海洋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一切。
他们学会了如何快速翻阅堆积如山的病历,从冗长的病程记录和化验单中提取关键信息;学会了在徐医生的指导下,尝试着书写首次病程记录,虽然稚嫩,但力求准确;也学会了如何配合上级医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比如腹腔穿刺放腹水——看着淡黄色的液体从穿刺针里缓缓流出,陆宇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医学技术是如何直接缓解病人痛苦的。
然而,真正的考验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夜班。
那天晚上轮到徐医生值二线班,陆宇和陈浩主动申请留下来观摩学习。夜幕降临,白天的喧嚣稍稍平息,但病房的灯光依旧明亮,监护仪的滴答声在走廊里回响。晚上九点多,急诊科打来电话,要收一个“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病人被平车推上来时,脸色苍白,精神萎靡,家属在一旁焦急万分。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性,因呕血黑便半天入院,血压偏低,心率偏快。
“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徐医生快速判断,语气冷静,“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备血,准备急诊胃镜。”
病房里瞬间忙碌起来。护士们熟练地执行医嘱,陆宇和陈浩也被安排去协助沟通和记录。看着病人虚弱的样子和家属惶恐的眼神,陆宇手心有些冒汗,但他强迫自己镇定,按照徐医生的指示,帮忙安抚家属情绪,并准备胃镜前需要的知情同意书。
胃镜室亮起无影灯。徐医生亲自操作,陆宇和陈浩站在一旁,紧紧盯着显示屏。镜头进入食管,下段可见几条蓝色的、扭曲如蚯蚓般的静脉隆起——食管静脉曲张。继续推进,在胃底区域,发现一处曲张的静脉表面有新鲜的血痂,还在微微渗血。
“找到了,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徐医生沉声道,“准备组织胶注射。”
陆宇看着徐医生娴熟地将注射针通过胃镜活检孔道伸出,精准地注入黏稠的组织胶到出血点周围,封堵住了破口。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却仿佛一场无声的战斗。
处理完这个紧急情况,已是深夜。陆宇和陈浩帮着整理用物,写抢救记录。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他们亲身参与了一次成功的急救,看到了理论如何转化为挽救生命的具体行动。
“感觉怎么样?”徐医生脱下口罩,脸上带着一丝倦容,但眼神依旧清亮。
“紧张,但……很震撼。”陆宇老实回答。
“临床就是这样,”徐医生喝了口水,“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病人会是什么情况。扎实的理论基础、清晰的临床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缺一不可。今天你们表现不错,至少没添乱。”
这算是带教老师一种另类的表扬了。陆宇和陈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小小的成就感。
第二天上午,夜班的疲惫还未完全消散,检验科的一个电话又带来了新的学习点。之前一个考虑溶血性黄疸的病人,血涂片报告回来了。
徐医生把陆宇和陈浩叫到办公室电脑前,调出了血涂片的电子图像。
“你们看,这些红细胞,”徐医生指着屏幕,“形态不规则,碎片很多,我们称之为‘裂体细胞’。”
陆宇凑近屏幕,看到确实有很多红细胞不再是正常的双凹圆盘状,而是呈现三角形、头盔形等不规则碎片。
“看到那个像火腿一样的了吗?”徐医生放大了一个细胞,“这叫‘火腿’细胞。这些裂体细胞和‘火腿’细胞,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特征性表现,结合这个病人的病史和其他检查,要考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可能。”
“火腿”细胞……陆宇默默记下这个形象的名字。他再次感受到,诊断学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形态学差异之中,显微镜下的一方天地,往往就是解开疾病谜团的关键钥匙。
见习一周后,陆宇对“医生”这个角色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它不仅是光环下的诊断与治疗,更是无数个夜班的值守,是面对急症时的沉稳果断,是对每一张化验单、每一帧影像的细致推敲,是与病人和家属一次次耐心或焦急的沟通。
离开消化内科的前一天,那位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病人情况已经稳定,脸色也红润了些。查房时,他对着徐医生和跟在后面的陆宇、陈浩连连道谢。
“谢谢医生,谢谢同学们……”
那一刻,陆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所有的疲惫、紧张,在这一声朴素的感谢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他摸了摸白大褂口袋里那个小小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一周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
下一站,他和陈浩将轮转到呼吸内科。未知的挑战还在前方,但陆宇觉得,自己的脚步似乎比一周前更坚定了一些。他正慢慢褪去青涩,向着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一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