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时光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斥着未知与紧迫。陆宇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高速运转的节奏,能够更从容地协助王医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比如测量生命体征、记录简单的病历、为清创缝合传递器械。他像一块渴望吸水的海绵,拼命吸收着在课本和门诊都无法接触到的急症知识。然而,他深知,真正的考验,往往不期而至。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窗外的知了嘶鸣得格外聒噪,预示着又一场雷雨将至。急诊大厅里依旧人来人往,嘈杂声如同永不停歇的背景音。陆宇刚帮一位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做完冰敷,正准备去写记录,突然,分诊台传来护士急促而尖利的声音:“抢救室!准备!胸痛病人,意识丧失!”
“唰”的一下,仿佛有一道无形的电流击穿了急诊科的空气。王医生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从椅子上弹起,脸上的疲惫瞬间被锐利取代。他一边大步流星地冲向抢救室,一边对紧跟其后的陆宇吼道:“跟上!看仔细!”
陆宇的心脏猛地缩紧,血液似乎瞬间涌向头顶,又迅速退去,带来一阵短暂的眩晕。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快步跟了进去。
抢救室里,灯光惨白刺眼。平车上躺着一位约莫六十多岁的男性患者,面色呈骇人的青紫色,双目紧闭,牙关紧咬,胸廓没有任何起伏。家属——一位同样面色惨白、浑身颤抖的老妇人——被护士拦在外面,绝望的哭喊声隐约传来。
“什么情况?”王医生声音沉静,手下动作却快如闪电,他已经戴上手套,探向患者的颈动脉。
“路边突然倒地,路人叫的120。到场时意识丧失,无呼吸无脉搏,心电图示室颤!”随车医生语速极快地汇报。
“室颤!准备除颤!”王医生立刻下令,同时一把扯开患者的衣襟,露出胸膛。他看向陆宇,眼神锐利如刀,“陆宇,上去,胸外按压!就按你们在学校练的来!快!”
命令如山。陆宇的大脑有瞬间的空白,学校里假人模具的触感与眼前这具失去生机的、尚有余温的躯体重叠,巨大的压力让他手脚发凉。但他没有时间犹豫。他一个箭步跨到床侧,定位,双手交叉,掌根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凭借肌肉记忆,开始按压。
“01, 02, 03…” 他在心里默数。按压的深度、频率,这些在模拟考核中被反复强调的要点,此刻变得无比具体和沉重。他感觉到胸骨在手下起伏,听到肋骨可能受压发出的细微声响,这感觉如此真实,甚至带着一丝残酷。患者的身体随着按压的动作微微晃动,那张青紫的脸庞近在咫尺,生命的消逝与争夺,就在这方寸之间激烈上演。
“电极板!”王医生喊道。护士迅速递上涂满导电糊的除颤仪电极板。
“所有人离开!”王医生确认无误,高声警示。
陆宇立刻停止按压,后退一步,目光紧紧盯着监护仪上那混乱无序、代表着心脏心室肌混乱颤动的波形。
“充电200焦!”
除颤仪发出沉闷的充电声。
“放电!”
王医生果断按下按钮。患者的身体猛地向上弹跳了一下,随即落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监护仪屏幕上。波形短暂地紊乱后,依然顽固地保持着室颤的形态。
“继续按压!不要停!”王医生的声音没有丝毫波动,“肾上腺素1mg静推!准备气管插管!”
陆宇再次上前,继续那关乎生死的循环按压。汗水瞬间从他的额头、鬓角渗出,沿着脸颊滑落,滴在白色的床单上,洇开小小的深色痕迹。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次下压都用尽全力,手臂开始酸胀,呼吸也变得急促。但他知道,他手下按压的,不仅仅是一个器官,而是一个可能被挽回的生命,一个家庭的支柱。
护士熟练地建立静脉通道,推注肾上腺素。王医生则迅速进行气管插管,喉镜置入,显露声门,插入导管,固定,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与陆宇的胸外按压构成了抢救生命的核心旋律。
“按压频率保持!深度够不够?再深一点!”王医生一边操作,一边还能分神指导陆宇。他的冷静像一根定海神针,稳住了在场所有人,包括初出茅庐的陆宇。
第二轮除颤,300焦。患者的身体再次剧烈反应,监护仪上的波形终于发生了变化——室颤消失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近乎平直的线,偶有缓慢、无效的心电活动。
“无效电活动!继续按压!阿托品1mg静推!”王医生的指令依旧清晰。
时间在抢救室里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陆宇的手臂已经麻木,全靠意志力在支撑。他听着呼吸机规律工作的声音,看着护士们精准地执行医嘱,感受着王医生掌控全局的专注,一种奇异的、超越个人疲惫的集体力量在他心中升腾。这就是团队,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同盟。
第三轮除颤,360焦。放电的瞬间,陆宇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回来了!”监护护士突然喊道。
只见监护仪屏幕上,那令人绝望的直线终于被一个虽然缓慢,但节律整齐的qRS波群所取代!自主心律恢复了!
王医生立刻上前检查颈动脉,片刻后,他沉声道:“触及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循环!准备转运IcU!”
“哗——”抢救室里紧绷的气氛似乎稍微松动了一丝,但无人松懈。护士们迅速整理管路,记录用药,准备转运设备。
王医生这才有空看向几乎虚脱的陆宇,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按压得不错,小伙子,坚持住了。”
陆宇喘着粗气,汗水已经浸湿了里面的洗手衣,手臂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他看着患者虽然依旧昏迷,但面色那骇人的青紫正在缓慢褪去,恢复了一丝微弱的血色,胸腔在呼吸机的辅助下规律起伏。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极度疲惫、巨大兴奋和深沉震撼的情绪,席卷了他。
他参与了一次成功的心肺复苏!他将一个濒临熄灭的生命之火,硬生生地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这种强烈的成就感,是任何考试高分、任何理论知识都无法比拟的。
患者被迅速转运往重症监护室。抢救室暂时安静下来,只剩下仪器低沉的运行声和空气中尚未散去的紧张气息。陆宇靠着墙壁缓缓滑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回味着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八分钟。
王医生递给他一瓶矿泉水,自己也开了一瓶,仰头灌了几口,说道:“冠心病,大面积心梗,猝死风险最高。这种病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除颤,早一分钟高质量cpR,生存希望就大一分。”
陆宇点点头,声音还有些沙哑:“他……能活下来吗?”
“恢复自主循环只是第一步。”王医生抹了把嘴,神情并不轻松,“后续还有脑复苏、心肌再灌注、并发症防治很多关要过。但至少,我们给了他一个机会。在基层,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创造这个机会。”
这话语,与周医生曾经的感慨异曲同工。基层医疗,或许缺乏顶尖的设备和技术去处理所有疑难杂症,但在急危重症的初期抢救上,每一个环节的快速响应和规范操作,都至关重要。
晚上回到家,陆宇依旧心潮澎湃。他破天荒地没有立刻翻开书本,而是坐在书桌前,仔细回忆并记录下抢救的每一个细节——从最初的判断,到除颤的能量选择,到药物的使用时机,再到团队配合的关键。他甚至画下了当时监护仪上波形变化的简图。
他想起按压时手下那真实的触感,想起患者恢复自主心律瞬间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更想起王医生在巨大压力下展现出的冷静、果决和专业。这堂发生在林江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无比生动的“临床课”,让他对“医生”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堆砌,更是临危不乱的勇气、分秒必争的决断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他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陆大山。高血压正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次经历像一记警钟,在他心中敲得更响。他下定决心,等见习结束,一定要用更专业、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帮助父亲认识到规范治疗和定期复查的极端重要性。
夜深了,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冲刷着白日的闷热。陆宇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眼前仿佛还能看到抢救室里那惨白的灯光和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手臂的酸痛依然清晰,但心中却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次参与抢救的经历,将如同一枚深刻的烙印,永远刻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提醒他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激励他不断前行,去掌握更多能够守护生命的知识与技能。这条路,固然充满挑战与未知,但此刻的他,步伐将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