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日如期而至。
清晨,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病房区的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表叔公换上了蓝色的手术服,躺在平车上,被护士缓缓推向手术室。他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种认命般的豁达。他紧紧攥着儿子(陆宇的表叔)的手,直到手术室大门前才松开。
“爸,我们在外面等你。”表叔的声音哽咽。
表叔公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围在旁边的家人,最后在陆宇脸上停留片刻,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微微颔首。
手术室那扇厚重的自动门无声地关上,将家属隔绝在外,也将一个生命的希望与风险一同关在了里面。
等待,是手术室外最煎熬的酷刑。表叔、表婶和其他几位亲戚坐在走廊冰冷的不锈钢座椅上,眼睛死死盯着那扇门上方“手术中”的指示灯,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次有医护人员进出,都会引来他们紧张而期盼的目光。
陆宇也请了假,陪在家属身边。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买来水和简单的食物,尽管没人有胃口。他理解这种等待的焦灼,那是一种将至亲之人的性命完全交托给未知的无力感。他回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面对病人抢救无效时的挫败,而此刻,作为家属(虽然是远亲)的一方,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种悬在悬崖边的恐惧与期盼。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陆宇不时看着手表,心里根据自己有限的胸外科知识,推测着手术可能的进展:麻醉、消毒、开胸、探查、游离、切除、清扫、吻合、关胸……每一个步骤都伴随着风险。
期间,一位手术室的护士出来过一次,告知家属“手术正在进行中,情况平稳”,这简短的一句话如同甘霖,暂时缓解了家属紧绷的神经。
四个小时三十七分钟后,那盏红色的“手术中”指示灯终于熄灭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瞬间站了起来,涌向手术室门口。
主刀的周医生率先走了出来,他摘下口罩,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是平和的。
“家属?”
“在在!医生,怎么样?”表叔急切地迎上去,声音颤抖。
“手术做完了,比较顺利。”周医生的声音带着手术后的沙哑,“肿瘤按计划完整切除了,淋巴结也做了清扫。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已经送去麻醉复苏室了。等清醒后,稳定了就会送回病房。”
一瞬间,巨大的 relief(解脱感)像潮水般淹没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表婶当时就腿一软,靠在墙上低声啜泣起来。表叔则红着眼圈,紧紧握住周医生的手,语无伦次地道谢:“谢谢!谢谢医生!谢谢您!”
陆宇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他上前一步,向周医生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接下来的日子,是术后的恢复期。表叔公被送回了病房,身上插着胸腔引流管、导尿管,带着心电监护,显得虚弱而痛苦。麻醉过后,伤口的疼痛、胸腔引流管带来的异物感、以及因手术和麻醉导致的疲惫,都让他备受煎熬。
陆宇利用周末时间,又去探望了一次。他以医生的身份,仔细查看了表叔公的伤口和引流液情况,向表叔和当班护士询问了恢复进展。他看到表叔公在家人的鼓励和护士的指导下,忍着痛努力咳嗽、排痰(这是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关键),进行早期活动(床上踝泵运动),心里既心疼又欣慰。这就是求生欲,是跨越了手术这个大关卡后,向着康复迈出的坚实一步。
他也私下里与主管医生再次沟通,了解了后续的治疗计划。最终的病理报告需要几天时间,这将决定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辅助化疗。
一周后,表叔公的胸腔引流管拔除了,他已经可以在搀扶下缓慢下地行走。气色虽然依旧不好,但眼神里重新有了光彩。他知道自己闯过了一道鬼门关。
最终病理报告出来了:肺腺癌,pt2aN1m0(IIb期),淋巴结见癌转移(1\/12)。
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也意味着,术后辅助化疗是必要的,用以清除体内可能潜藏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
当主管医生将化疗的必要性、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以及大致周期告知表叔公和家属时,刚刚经历手术创伤的表叔公,眼神再次黯淡了一下。但他这次没有沉默太久,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儿孙,他沙哑地说:“听医生的。该化疗就化疗。”
他知道,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
陆宇帮助表叔一家,将表叔公转诊到了市一院的肿瘤内科,开始了后续的治疗规划。他也协助他们,了解本地的大病医保政策,并指导他们在合规的平台发起了网络筹款,虽然筹到的钱有限,但多少缓解了一些经济压力。
看着表叔公一家再次踏上化疗的征程,陆宇心中感慨万千。他从一个最初的接诊医生,变成了连接基层与上级医院的桥梁,变成了家属的心理依靠,也亲历了一个癌症患者从发现、诊断、手术到术后治疗的几乎全过程。
这个过程,让他对肿瘤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充满了具体的人间悲欢与挣扎。他看到了医学技术带来的希望之光,也看到了这光芒背后,患者和家庭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回到林江县医院,再次穿上白大褂,查房、开药、写病历……日常的工作依旧,但陆宇的心境已然不同。他更加关注那些来自农村、可能因症状不典型或经济原因被延误的病人,他会更耐心地解释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他也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和学习一些常见的肿瘤早期信号和转诊指南。
他知道,自己能做的有限。但哪怕只是多提醒一个人,多帮助一个家庭少走一点弯路,或许,就能为某个“表叔公”争取到多一点生的希望。这份在亲历苦难后生长出的责任感,沉甸甸的,推动着他在基层医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他的医术在成长,他的仁心,也在现实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宽广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