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的冬天,寒意渐深,校园里的香樟树却依旧撑着墨绿的冠盖,只是叶色较春夏沉郁了许多。对于陆宇而言,时间的流逝仿佛进入了另一种维度。在严格执行新学习计划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充实得如同饱满的谷粒,沉甸甸的;然而当月末回首,又惊觉光阴如白驹过隙,大一上学期的尾声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逼近。
他的生活节奏稳定得像精密的钟摆。清晨的跑步驱散了残存的睡意,也激活了一天的精气神;课堂上,他不再是那个只顾埋头狂记笔记的新生,而是学会了抬头与老师进行眼神交流,捕捉那些超越课本的关键点拨;图书馆成了他第二个家,那张靠窗的位置,灯光见证了他将复杂的生化通路一点点刻进脑海,将抽象的生理机制反复揣摩直至透彻。
他的成绩,在期中考试的高起点上,保持着稳步上升的态势。随堂小测、章节测验,他始终稳定在班级前列,解剖学甚至又拿了一次单科第一。那种对知识逐渐掌控的感觉,带来的内心安定远胜于短暂的分数喜悦。
然而,陆宇的头脑却异常清醒。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临医一班,乃至整个星城医科大学,藏龙卧虎。他的进步,是纵向对比自身的飞跃,但若横向放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尤其与那些拥有深厚医学背景的同学相比,差距依然清晰可见。
陈浩自不必说,他仿佛天生就为医学而生,任何复杂机制都能迅速理解其核心,操作课上那种举重若轻的沉稳,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底蕴,绝非短期努力可以轻易企及。班上还有几位同学,父母是知名医生或教授,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名词、疾病概念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讨论问题时视角往往更加开阔,甚至能分享一些前沿的、课本外的知识。苏晚晴学姐也曾无意中提起,她大一时有位同学,高中就参加过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大奖,起点之高让人望尘莫及。
这种认知并没有让陆宇感到气馁或自卑,反而让他更加客观地定位自己。他就像一名没有装备优势的登山者,凭借的唯有顽强的毅力和正确的路线选择。他不再盲目地与别人比较进度,而是专注于夯实自己的每一步脚印,确保知识网络没有漏洞。他向陈浩请教思路,与学习小组同学碰撞观点,也从那些背景深厚的同学偶尔的分享中汲取养分。他明白,医学的殿堂需要无数基石,他或许不是最快到达的那一个,但一定要做最坚实的那一块。
就在这种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十二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陆宇刚结束一节令人头昏脑涨的生理课,正准备去图书馆啃几页组织学,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学校学生工作处的官方短信通知:
“陆宇同学,恭喜你经评审获得本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及‘星城医科大学优秀新生奖学金’初评资格。最终名单将于明日正式公示,请关注官网通知。助学金相关事宜另行通知。”
短信内容简洁公事公办,但落在陆宇眼里,却仿佛带着千钧重量。他站在原地,反复将那条短短的信息读了三遍,确认无误后,一股巨大的、混杂着激动、欣慰和难以言喻的酸楚的热流,猛地冲上了眼眶。
成功了!他真的申请到了!而且是两项!
“国家励志奖学金”,那是专门奖励给家庭经济困难却品学兼优的学生的,金额不菲,足以覆盖他下一学年大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优秀新生奖学金”,则是对他期中考试优异表现的直接肯定。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父母不必再为下学期的学费四处筹措,意味着母亲不用再精打细算那每月五百块的生活费,意味着父亲可以更安心地吃药治疗而不用心疼药钱,也意味着,他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他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宿舍,幸运的是,此刻只有刘波在。
“波哥!”陆宇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把手机递到刘波面前,“奖学金…批下来了!”
刘波正戴着耳机看游戏视频,闻言摘下一只耳机,凑过来看了一眼,眼睛瞬间瞪得溜圆:“我靠!国家励志!优秀新生!双料啊宇哥!牛逼大发了!”他猛地跳起来,比陆宇还要激动,用力拍着他的后背,“请客!这次必须狠狠宰你一顿!”
陆宇笑着,眼眶却红了:“请!一定请!”
这时,陈浩和赵俊也先后回来了。得知消息后,赵俊吹了声口哨:“可以啊陆宇,这下经济独立了!恭喜!”陈浩则露出一个浅淡却真诚的微笑,点了点头:“很好的消息。这笔钱能让你更专注于学业。”
当晚,陆宇再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这一次,他的声音比报告期中成绩时更加沉稳,却蕴含着更深的情感。
“爸,妈,奖学金的结果出来了。我申请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的优秀新生奖。”他尽量平静地陈述。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熟悉的沉默,但这次,母亲没有立刻惊呼,而是传来了一声长长的、仿佛卸下千斤重担的叹息,接着才是带着哭腔的笑声:“好…好…我儿子…我儿子真的出息了…”
父亲接过电话,声音沙哑却透着无比的踏实:“小宇,好样的。这钱…是国家、学校对你的肯定。你要…要更努力,对得起这份心意。”
“爸,我知道。你们放心。”陆宇郑重承诺,“下学期开始,你们真的不用再给我打钱了。家里的债,等我以后工作了,我来还。”
挂了电话,陆宇站在阳台,望着远处星城市的万家灯火,冬夜的寒风刮在脸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冷意。胸口被一种温暖而坚实的东西填得满满的。这份奖学金,于他而言,远不止是金钱。它是一份认可,认可了他的努力和潜力;它是一份支持,支持着他继续在这条艰难的医路上走下去;它更是一份责任,提醒他永葆初心,不负期望。
第二天,奖学金名单在官网正式公示。陆宇的名字赫然在列。消息很快在班级里传开,祝贺之声纷至沓来。大多数同学是真诚的,尤其是那些了解陆宇平日为人的同学。孙鹏等人这次没再说什么怪话,只是眼神更加复杂,或许,在实实在在的成绩和荣誉面前,任何非议都显得苍白无力。
苏晚晴学姐也发来了祝贺信息,并提醒他留意后续的奖金发放流程和可能举行的颁奖典礼。
奖学金的获得,像给陆宇的求学之路加上了一个稳定的助推器。经济压力的缓解,让他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期末考试的备战中。他将更多原本用于兼职的时间,分配给了更深入的复习和知识整合。
然而,他也并未因此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或者产生任何懈怠。他深知,这份荣誉是过去的总结,更是未来的起点。他将奖学金证书的照片存在手机里,却从未向人主动展示,只是在自己偶尔感到疲惫时,看一眼,便能重新汲取到力量。
图书馆里,他依旧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批人之一;解剖实验室里,他操作更加细致,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学习小组的讨论中,他依然是那个善于梳理和总结的核心成员。
只是,他的眼神比以往更加坚定,步伐更加沉稳。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与顶尖同学之间的差距,但那不再是令人焦虑的鸿沟,而是变成了指引他前行的坐标。他知道,自己也许永远无法拥有陈浩那样的家学渊源,也无法拥有某些同学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但他拥有的是从底层向上攀爬的韧性,是珍惜每一分学习机会的虔诚,是用汗水浇灌梦想的执着。
奖学金的重量,不仅在于它解决了现实的经济困境,更在于它赋予了陆宇一种内在的底气和平和的自信。他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拼命证明自己的“逆袭者”,而是正在逐步成长为一名有资格、有力量去践行医学梦想的准医生。
期末的寒风凛冽,但陆宇的心中却燃着一团不会熄灭的火。这团火,由父母的期盼、师友的帮助、自身的奋斗,以及刚刚获得的这份沉甸甸的认可共同点燃。它照亮着前路,也温暖着他,让他在浩瀚的医海里,如同一艘加满了燃料、校准了航向的船,无畏风雨,坚定地驶向远方。而更大的风浪与更美的风景,都还在未来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