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的第一次小测成绩,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陆宇的血管里。92分,全班第五。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排名,更是一种确凿的证明——证明他那套“笨办法”行之有效,证明他从306分的泥沼里爬出来,真正有能力在这所精英云集的医科大学里站稳脚跟。
宿舍夜谈时,刘波的惊呼、赵俊收敛起的漫不经心、乃至陈浩那难得一见的认可,都曾让陆宇的心湖泛起短暂的涟漪。但涟漪很快平息,更深层的现实压力,像水底的暗礁,清晰地浮现出来。
学费是父母几乎掏空了积蓄,又向亲戚借了一部分才凑齐的。每个月的生活费,母亲李娟总会准时打到他的卡上,每次500块,不多不少。陆宇查过食堂的价钱,一顿像样的午饭至少要8-10块,一天下来,光是吃饭,20块钱是最低消费。一个月就是600块。这还不包括购买文具、复印资料、偶尔的日用品开销。
他每次收到钱,心里都像压着一块石头。电话里,母亲总是那句:“小宇,别省着,多吃点好的,学习累,需要营养。家里有钱,你爸最近接了个零活…”
他知道“家里有钱”是母亲善意的谎言。父亲陆大山的降压药不能断,母亲自己也常常头疼脑热舍不得去医院。那500块钱,不知道是父母怎样从牙缝里省下来的。
“必须做点什么。”这个念头在陆宇心里愈发强烈。他不能再心安理得地接过那沉甸甸的500块。
接下来的几天,利用课余时间,陆宇开始默默考察校园里可能兼职的机会。
学校图书馆的勤工俭学岗位早已被高年级学生占满,且要求每周固定时间段,可能会与晚课冲突。学校周边的餐馆、奶茶店也招兼职,但时间同样不灵活,大多要求工作到晚上十点甚至更晚,时薪却不高,12-15块一小时。
他需要一份时间相对自由,能由自己掌控,且不至于占用太多整块学习时间的工作。毕竟,医学学习的压力远超他的想象,除了解剖学,医用化学、生物学的公式和概念也如潮水般涌来,他必须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
一天中午,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他注意到几个穿着不同颜色马甲、步履匆匆的学生,手里提着好几个装着餐盒的塑料袋,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快速核对着手机,然后又一阵风似的跑出去。
“同学,他们是干嘛的?”陆宇好奇地问前面排队的同学。
“哦,送外卖的呗。‘饿了吗’和‘美了团’在校园里的兼职骑手。主要是送校内食堂和外面对学校周边小店的外卖到宿舍楼或者教学楼。”那个同学解释道,“这活儿挺辛苦的,跑断腿,赚的也是辛苦钱,不过时间好像自己可以接单控制。”
陆宇心中一动。
饭后,他特意找到一个刚送完单、正在角落喘气的“蓝马甲”骑手,打听了起来。
“哥们儿,干这个怎么样?”
那男生擦擦汗,打量了一下陆宇:“咋?想干?累是真累,尤其中午和晚上饭点,单子多到爆,楼上楼下跑得腿软。碰上刮风下雨更遭罪。不过时间自由,没课就能上线接单,一单大概赚三到五块钱,看距离和重量。多劳多得吧。怎么,缺钱?”
陆宇点点头:“想赚点生活费。”
“理解。喏,你扫我马甲上这个码,就能申请成为校园骑手,简单培训一下就能上岗。自己准备辆电动车,这可是必备的生产工具,靠两条腿得累死。”
电动车?陆宇心里咯噔一下。这需要一笔初始投资,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
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电动车像一道坎,拦在了他的兼职路上。他不想再向家里开口要钱。
第二天,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学校内部的二手交易论坛和新生群里发了条信息:“求购一辆二手电动车,价格实惠,能骑就行,主要用于校内代步和兼职送餐。”
消息发出去没多久,手机就响了。是一个本地号码。
“是陆宇同学吗?你要买二手电动车?”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耳熟。
“是的,您是?”
“我是赵俊。”
陆宇愣住了。半小时后,他在宿舍楼下见到了赵俊和他的“坐骑”——一辆九成新的某品牌智能电动车,流畅的车型,酷炫的LEd灯,一看就价值不菲。
“俊哥,你这车…太贵了,我买不起。”陆宇苦笑着实话实说。
赵俊摆摆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谁说要卖给你了?借你骑。这车我买来新鲜了两天,发现上课从宿舍到教学楼还没我走路快,人多堵车。闲置着也是吃灰,你拿去用好了。就当…就当支持你创业了!”他半开玩笑地说。
陆宇连忙拒绝:“这怎么行,太贵重了,万一磕了碰了…”
“磕了碰了再说呗。坏了算我的。”赵俊把钥匙抛给他,“别磨叽了,都是室友。你要实在过意不去,以后中午顺便帮我带个饭,省得我下楼了。怎么样,这交易划算吧?”他挤挤眼。
陆宇握着那串还带着体温的钥匙,看着赵俊满不在乎却充满善意的脸,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最散漫、最不在乎的室友,会第一个向他伸出援手。
“俊哥,谢谢…真的太谢谢了。饭我一定帮你带!”陆宇郑重地说。
“行了,小事儿。赶紧去申请吧,争取明天就上岗!”赵俊拍拍他的肩膀,晃着回宿舍了。
有了车,最大的障碍解决了。陆宇立刻扫码申请,线上看了培训视频,学习了接单流程、送达规范和安全须知。第二天中午,他的骑手账号就审核通过了。
第一次上线接单,陆宇的心情紧张又期待。他穿上向平台申请来的蓝色马甲,戴上头盔,骑着赵俊那辆过于拉风的电动车,停在食堂附近的集中等单点。
手机App“叮”的一声脆响,跳出第一个订单信息:“【三食堂】酸菜鱼米饭一份,送至基础医学院西侧形态学楼3楼解剖实验室门口。要求:尽快送达,谢谢!”
陆宇精神一振,立刻点击“确认接单”。他飞快地冲进三食堂对应的档口,报上取餐码,接过那份沉甸甸、冒着热气的酸菜鱼米饭,小心地放进电动车后备箱的保温袋里。
然后,拧动电门,向着基础医学院驶去。秋日的风吹在脸上,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火热。这是他靠自己的劳动赚取的第一单!
形态学楼他再熟悉不过,几乎天天泡在那里看标本。他轻车熟路地停好车,拎着餐盒一口气跑上三楼。长长的走廊尽头,就是解剖实验室。福尔马林的气味隐隐飘来。
实验室门口,一个穿着白大褂、身材高挑的女生正焦急地踱步,不时看着手表。
“同学你好,饿了吗配送,您的酸菜鱼米饭。”陆宇微微喘着气,递上餐盒。
那女生抬起头,看到陆宇,明显愣了一下:“陆宇?”
陆宇也愣住了,这才认出眼前这个戴着口罩、但眉眼依稀熟悉的女生,竟然是他们临医专业另一个班的学霸,好像叫苏晚晴,第一次年级大会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过言,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居然也在解剖实验室忙到现在?
“呃…是你啊。不好意思,实验刚收尾,耽误你吃饭了。”苏晚晴有些不好意思地接过餐盒,快速扫码付款。
“没事,应该的。”陆宇有些窘迫,第一次送单就遇到同学,还是这么优秀的同学,让他脸上有点发烫。他注意到苏晚晴的白大褂袖口上,还沾着一点点不易察觉的试剂颜色。
“谢谢。”苏晚晴点点头,拎着饭匆匆进了旁边的休息室。
陆宇转身下楼,心里有点异样。原来优秀的人,也同样在争分夺秒地奋斗着。
第一单赚了3.5元。数字很小,却意义非凡。
接下来的日子,陆宇的生活节奏变成了高速旋转的陀螺。
他 meticulously 规划着自己的时间表:
早上6点起床,朗读英语,预习上午的课程。
7点吃早饭,然后去教室占座。
8点到12点,上午课程。
中午12点下课铃一响,他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到停车点,穿上蓝马甲,上线接单。午餐高峰时段,单子最多,他往往一口气连送七八单,穿梭在各个食堂、宿舍楼和教学楼之间。常常送到最后一份时,自己的午饭已经成了冷饭。他要么在等单的间隙快速扒几口,要么就直接拖到下午两点送餐高峰过后,才能吃上一口安稳饭。
下午2点到5点半,是下午课程或自习时间。
晚上6点到8点,他再次上线,接送晚餐的外卖。
晚上8点以后,才是他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整理笔记,复习预习,绘制解剖图,常常熬到深夜。
送外卖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要熟记校园里每一栋楼的位置、每一个宿舍区的门禁情况、每一条小路的捷径。要学会和不同的顾客沟通,要应对餐洒了或送晚了时的抱怨,要顶着烈日或是突如其来的大雨飞驰。
有一次,他同时接了四单,三个不同食堂的,要送往相隔最远的宿舍区。时间紧迫,他车速不免快了些,在拐弯处为了避让一个突然冲出来的滑板少年,猛地刹车,车后箱里的一碗汤面不幸倾洒了出来,汤汁浸透了包装袋。
他硬着头皮将餐送到那位同学手上,果然遭到了不满和投诉。那一单,他不仅没赚到钱,还倒扣了罚金,并且自己掏钱赔了那份面钱。那天晚上,他看着被扣掉的金额,心里难受了很久。几块钱,是他父母要省吃俭用才能攒下的。
还有一次,傍晚突然下起暴雨。他车上有两单没送。雨水模糊了头盔面罩,雨衣根本挡不住斜泼的雨水,很快浑身湿透。但他还是坚持着,准确地将餐品送达。其中一个收货的是个女孩子,看到像个落汤鸡一样的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不忍,递给他一包纸巾:“同学,谢谢你,下雨天慢点骑,注意安全。”那句简单的关心,让冷得发抖的陆宇心里暖和了许久。
身体的疲惫是显而易见的。晚上回到宿舍,常常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刘波看着他深陷的眼窝和明显又瘦削了一些的脸颊,忍不住劝道:“宇哥,要不歇两天?你这太拼了,别把身体搞垮了。”
连陈浩也难得地开口:“长期睡眠不足和过度疲劳会影响认知功能和记忆力,得不偿失。你需要优化你的时间管理,或者减少接单量。”
赵俊则直接甩给他一盒蛋白粉:“补充点营养,别真累趴下了。我这投资还没见回报呢。”话虽如此,眼神里却有关切。
陆宇知道他们是好意,他只是笑笑:“没事,我扛得住。习惯了就好。”他计算着这个月的收入,平台上已经积累了近八百块钱。这意味着,下个月,他或许就可以告诉母亲,不用再给他打生活费了。这个念头支撑着他,抵消了所有的疲惫。
送餐的经历,也让他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大学百态。有因为游戏而废寝忘食、顿顿靠外卖的“宅神”;有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只能抽空匆匆吃口饭的学霸师姐师兄;有情意绵绵、互相点爱心餐的小情侣;也有像他一样,为了生活奔波的同学…
更重要的是,他对星城医大的校园布局熟悉得像是自己掌心的纹路。这种熟悉感,甚至反哺了他的学习。比如,《局部解剖学》讲到某个部位,他脑海里不仅能浮现出图谱和标本,甚至能清晰地映射出通往相应研究实验室或教学楼的最短路径。
一天下午,他没课,正在图书馆啃着那块难啃的有机化学“硬骨头”,手机突然又“叮”了一声。他本能地以为是外卖订单,顺手点开,却发现是陈浩发来的微信消息,只有简短的三个字:
“在哪儿?”
陆宇回复:“图书馆三楼西区。”
“帮我送个东西到基础医学院药理实验室三楼307,给张教授。急用。跑腿费照付。”
陆宇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陈浩知道他这个时间肯定在图书馆学习,离基础医学院很近,而且有车方便。这与其说是请求,不如说是陈浩式的、带着一点命令口吻的“照顾生意”。
“马上到。”陆宇回复,立刻收拾书包下楼。
他骑车赶到图书馆门口,陈浩已经等在那里,递给他一个密封好的文件袋。
“尽快。”陈浩说完,转身就走了。
陆宇一路疾驰,将文件袋准时送到307实验室。那位张教授拿到后,对陆宇说了声谢谢。回程的路上,陈浩的微信转账已经过来了:20元。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跑腿费。
陆宇看着屏幕,没有立即接收。他知道,这是陈浩独特的、不伤及他自尊心的帮助方式。
晚上,他点了接收,然后给陈浩发了条消息:“谢谢浩哥。以后有这种急事,随时叫我。”
陈浩只回了一个字:“嗯。”
月末那天,陆宇看着平台钱包里累计的821.5元余额,郑重地提现到了银行卡。然后,他给母亲李娟打了个电话。
“妈,以后每个月不用给我打生活费了。”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自然。
电话那头沉默了好几秒,接着传来母亲急切的声音:“怎么了小宇?是不是钱不够花?还是出什么事了?你别省着,身体要紧…”
“妈,没事,我好着呢。”陆宇打断她,声音里带着一丝自豪,“我找了个兼职,给学校送外卖,时间自由,不耽误学习。这个月我赚了八百多块,够我吃饭了。以后我自己能养活自己。你和爸的钱,留着你们自己用,爸的药不能断。”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陆宇能听到母亲极力压抑的、细微的抽泣声。
过了好一会儿,母亲带着浓重的鼻音说:“我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可是…太辛苦了…”
“不辛苦,妈,骑车送送饭,就当锻炼身体了。同学都很好,室友还借我电动车呢。”陆宇安慰道,“你和爸放心,我学习没落下,上次解剖小测我还考了92分呢。”
他又和母亲聊了几句家常,反复保证会照顾好自己,才在母亲一遍遍的叮嘱中挂了电话。
放下手机,陆宇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感觉肩上的担子仿佛轻了一些。他走到阳台,望着远处星城市的灯火。
宿舍里,刘波在鬼哭狼嚎地背着中医口诀,赵俊在游戏里激战正酣,陈浩在台灯下看着一本厚厚的英文文献。
蓝色的骑手马甲挂在床头,像一面小小的旗帜。
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每一单的几块钱,汇聚成了他自立的第一步。这条路很累,但脚步却越来越踏实。他知道,未来的医途漫长而艰辛,但既然选择了,他就会这样,一边风驰电掣地对抗着生活的重力,一边坚定不移地走向那座神圣的医学殿堂。
他的大学故事,不仅有厚重的课本和肃穆的实验室,还有后视镜里飞速掠过的校园风景,和电动车电瓶充满电后,那格象征着希望与动力的绿色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