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只见李泰先走了几步,后又摇摇头,这才开始念起了他早就打磨好的诗。
他对这首诗很是满意,认为这是自己迄今为止创作的最为出色的作品了。
当他念完最后一句时,他便缓缓闭上双眼,仿佛完全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诗意氛围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接下来,嗯?属于他的喝彩声哪去了?
一定是他的诗写得太好了,以至于众人都被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一定是这样的!
由于他闭着眼没看到的是,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并未落在他身上,而是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李世民身上。
原因无他,只因此刻的皇帝表现得实在太过奇怪。
通常情况下,每当李泰念诗时,李世民都会率先叫好,甚至会在魏王朗诵的过程中,还会将头高高仰起,流露出一副与有荣焉的神情。
然而,此时此刻,陛下却一直低着头,不停地翻阅着手中的东西,脸色还有些微微涨红,另一只空闲的手更是紧紧握住酒杯,似乎在努力克制着什么。
这陛下都没有开口称赞,那其他人自然不会出言。
即便是那些看好李泰的人,也都选择了沉默,他们虽然对李泰抱有一定的期望,但也只是看好而已,并不是选定了他。
他们只能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什么那是不可能,他们还没那么傻。
所以一时间场面就有些蚌住了。
此时的李恪很想要笑,虽然不知道他父皇在搞什么,但看着李泰这时候的样子,简直太让人发笑了。
但下一刻蚌住的人就是他了。
“好!真是好诗呀!”
就在此时,李世民突然大喊出声。
原本有些不安的李泰,听到这声夸赞后,如释重负,原本紧绷的身体也在瞬间放松了下来。
他缓缓地睁开眼睛,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显然已经做好了接受众人夸赞的准备。
而那些原本还在犹豫该不该一如往常的夸赞李泰的大臣们,也在瞬间反应过来,纷纷开始酝酿要说的话,而就在他们要开口的瞬间。
李世民一下子站了起来,拿着册子道:“这册子上的诗,可都是绝无仅有的好诗呀,
来来来,众卿咱们来赏一赏这一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如何?写这诗的李白是何人?是大唐百姓吗?”
李世民很是激动,甚至于语序中都带着一丝的混乱,对于李泰刚刚的表现他是一点都没有看到。
长孙皇后派人将册子递给李世民后,李世民便翻看了起来。
如长孙皇后一样,第一首诗的内容就吸引住了他,接下来便是一首又一首的,仔细感悟起来了。
至于台下进行了什么事,他是一点也不知道。
翻看着手里的诗集,他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今年的文治,啊,不,不仅仅是今年,未来几年的文治都稳了!
如果明年的吐谷浑之战能够大获全胜,那么他文治武功这一项的名声,将达到顶峰。
至于什么李泰要上去展示还是什么的,此时在他心中都不值一提,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这后世能给他赋予怎么样的圣名。
而台下的李泰却如坠云雾,茫然不知所措。
他实在想不通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原本应该是他大放异彩的时刻,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局面?
打他脸的人竟然会是疼他的阿耶!难道阿耶没有看到他吗?没有听到他刚才诵的那首诗吗?
看着宴席上众人都开始对父皇刚刚读的那首诗赞不绝口,他的心中却如坠冰窖。
尽管心中充满了巨大的落差感,但李泰并没有让这种情绪持续太久。
他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他可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倒!
他可是知道父皇的喜好,所以立刻改变了自己的脸色,准备上前附和父皇的话语,并发表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
然而,就在李泰即将开口之际,他听到李世民手中拿着那本诗册,正对着刚刚前来送诗册的宦官发问:
“皇后有没有说这诗册是谁献上的?这可真是一件大功啊!”
那宦官显然也是个精明之人,他立刻回答道:
“回陛下,此乃程家小娘子所献,说是咱大唐流落到海外的诗集。”
这宦官也是个人精,自然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措辞才能迎合皇帝的心意。
这程家小娘子思念故土,所找来的诗集,那就必然是他们大唐的产物。
那他说是他们大唐流落到海外的诗集也不过分吧,再说你看看这行文模式不就是他们大唐的模式吗?
对于这个宦官的回答,李世民显然非常满意。
他开怀大笑道:“哈哈哈,程家小娘子这是又立了大功呀!
找回了咱们大唐流落在外的诗集,赏黄金百两,以作嘉奖。”
接着,李世民又兴致勃勃地继续说道:“此诗集意义非凡,朕决定赐名‘贞观诗集’。
由朝廷负责印刷,传阅于全境。如此一来,所有百姓都能领略到咱们大唐文人的卓越风采。
同时,对于那些诗集上榜的诗人,也要加紧寻找。这些人可都是遗落在乡野的贤才啊!”
李世民越说越兴奋,心情愈发高涨。
大臣们也都齐齐的向着李世民恭贺起来。
恭贺完后,便不是围在程咬金身边,就是李承乾身边。
一是想着从他们这里看看能不能早一步拿到诗集好进行诵读,再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捞到一点的好处,毕竟这诗集的含金量简直肉眼可见。
然而,就在这一片喧闹之中,却有一个人被有意无意的遗忘了,那便是李泰。
只见他默默地站在一旁,低着头,完全没有要上前凑热闹的意思。
众人的忽视,让他的脸色愈发阴沉。
李泰缓缓地向后退去,逐渐远离了人群,他的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恨。
“殿下,您没事吧?”李泰的侍从见状,赶忙上前关切地问道。
李泰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呵呵,李承乾,咱们走着瞧!去,给我联系王氏那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