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修复笔记》的票房奇迹和口碑风暴,在上映首周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潮。首周票房累计突破15亿!以一种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同档期所有影片,稳坐周票房冠军宝座,并且后劲十足,朝着更高的纪录一路狂奔。
然而,比票房数字更让整个娱乐圈乃至文化界震动的,是来自官方最高媒体的定调!
这天清晨,拥有绝对权威和巨大影响力的《人民日报》,在其文化版块的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 《〈故宫修复笔记〉:以匠心守护文明,用光影传递自信》 的专题评论文章。
文章高度赞扬了《故宫修复笔记》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中写道:“……该片以沉稳大气的镜头语言,细腻深刻的人物刻画,生动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这一特殊群体的日常工作与精神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曲献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赞歌,一次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与大力弘扬。”
“……影片成功将专业性极强的题材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让沉睡的文物在银幕上‘活’了起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守护热情,有力地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更让所有人瞩目的是,文章在最后部分,特意点名表扬了凌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演员凌墨在片中饰演的修复师陈默,表演真挚、细腻、富有层次,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温度的新时代青年形象。其自身的成长轨迹与角色相互映照,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传承与创新精神,为广大青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人民日报》的定调!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娱乐新闻或影评了,这代表着来自最高层面的官方认可!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刻被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官方机构微博疯狂转载,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海啸!
【官媒点赞!排面拉满了!】
【凌墨这是要上天的节奏啊!】
【这才是真正的优质偶像!引导正能量,传播文化!】
《故宫修复笔记》的意义已经超越电影本身了!】
紧接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发文,对电影表示肯定,对主创团队表示感谢,并借此机会向公众推广文物保护知识,呼吁大家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这连环的官方认证,如同给《故宫修复笔记》和凌墨穿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护甲”!之前任何试图抹黑、质疑的声音,在这绝对的权威定调面前,都显得如此可笑和微不足道,彻底烟消云散。
凌墨的个人形象,在这一刻,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演技好的明星”或者“有流量的演员”,而是被正式赋予了 “青年文艺工作者榜样”、“文化传承者” 的光荣标签!
这意味着,他的事业赛道再次拓宽,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娱乐圈的范畴,进入了一个更宏大、更受保护的层面。
经纪人李姐拿着手机,看着那篇《人民日报》的文章,激动得手都在发抖:“凌墨!看到了吗?《人民日报》!官方定调了!我们……我们这下真的是……”
她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凌墨看着那篇分量千钧的文章,内心同样心潮澎湃,但脸上依旧维持着沉稳。他深知,这份荣誉背后,是更大的责任。
“通知团队,”凌墨沉声道,“所有对外发言和后续合作选择,要更加谨慎,必须符合这一定位。我们要对得起这份认可。”
也正是在这一天,凌墨接到了由国家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亲自打来的电话。
“凌墨啊,恭喜恭喜!电影非常成功,社会反响极好!”王秘书长的声音充满了欣慰和热情,“基金会这边,正在筹备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推广’系列项目,我们希望能邀请你,作为青年文化推广大使,参与其中,利用你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我们的文化魅力。”
青年文化推广大使!
这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半官方的荣誉身份,代表着官方对其影响力和正面形象的绝对信任!
凌墨没有任何犹豫,郑重地答应下来:“谢谢秘书长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挂断电话,凌墨走到办公室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前,目光深邃。
票房的王座,是市场的认可。
官媒的定调,是国家的认可。
而文化推广大使的身份,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属于凌墨的时代,正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姿态,磅礴开启。
而他也清楚地知道,站得越高,责任越重,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更多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