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场戏。
电影剧情中,故宫迎来了一次与海外博物馆的联合展览,一件流失海外多年、刚刚追回不久的宋代绢本人物画,被定为压轴展品。
但这幅名为《仕女调筝图》的古画,在运输过程中,因不可抗力的颠簸,画芯出现了极其隐蔽的横向褶皱和局部脱裱。
时间紧迫,展览开幕在即。
常规修复流程耗时过长,且风险不小。
专家组一筹莫展之际,陈默站了出来,提出了一种极为大胆,甚至有些冒险的“快速平展加固法”。
这种方法要求修复师对材料性质、环境湿度、操作力度有着近乎变态的掌控力,稍有差池,就可能对画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这场戏,不仅是技术上的终极挑战,更是陈默证明自己心态蜕变、技术已臻化境的舞台。
为了追求极致真实,韩山平不惜成本,请顶尖仿制团队,按照博物馆级标准,1:1复制了这幅《仕女调筝图》,连绢丝的老化程度、颜料的剥落感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拍摄现场,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所有机位准备就绪,灯光聚焦在工作台那幅“命运攸关”的古画上。
饰演专家组成员的老戏骨们围在一旁,脸上带着真实的忧虑——既为角色,也为这件珍贵的“仿品”。
韩山平深吸一口气。
“《故宫修复笔记》第八十一场,终极修复,第一镜,Action!”
凌墨立于工作台前,闭目凝神片刻。
当他睁开眼时,所有杂念仿佛都已摒弃。
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如同古井无波。
他先是用指尖,以极其轻柔的力度,感受着画芯褶皱的走向和绢丝的韧性。
然后,他开始了。
调配特制的低粘度加固剂,控制喷壶的距离和雾化程度,让细微的水汽均匀而缓慢地浸润画芯背面。
每一个步骤,都慢到了极致,也稳到了极致。
他的手臂悬空,手腕却如同精密机械般稳定。
用特制的骨质扁平工具,在浸润适度的画芯上,进行轻柔的平展。
力度必须恰到好处,重一分则可能拉伤绢丝,轻一分则无法抚平褶皱。
镜头推近,给凌墨的双手和面部特写。
他的额角再次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的呼吸平稳绵长,眼神专注如鹰隼。
整个摄影棚,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以及所有人压抑的呼吸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监视器后的韩山平,手心全是汗。
他看着凌墨那如同进行一场无声仪式的表演,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这不仅仅是演技,这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
是凌墨将三个月所学,与他自身恐怖的控制力、领悟力完美融合的展现!
突然,在平展最关键一处深褶皱时,凌墨的手腕几不可查地微微一顿。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是失误了吗?
只见凌墨眉头微蹙,没有丝毫慌乱。
他极其自然地换了一个更刁钻的角度,用工具的边缘,配合着指腹极其细微的揉按,如同最顶级的按摩师疏通经络般,将那处顽固的褶皱,缓缓地、彻底地……抚平了!
“呼……”
不知是谁,忍不住长长舒了一口气。
凌墨的动作并未停歇。
加固、晾置、局部补色……
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精密机器,又像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艺术家,将全部心神倾注于指尖。
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用软毛排笔轻轻拂去画作表面最后一丝浮尘时。
现场负责道具的专家顾问,忍不住快步上前,戴上白手套,拿起高倍放大镜,仔细检查那幅“修复完毕”的《仕女调筝图》。
片刻后,他抬起头,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激动,声音颤抖地对韩山平,也是对所有人说道:
“完美……几乎是完美的修复!这……这如果不是我知道这是仿品,我几乎要以为这是哪位大国手亲自出手了!”
“哗——!”
热烈的掌声瞬间引爆了整个片场!
这一次,掌声不仅是给演员凌墨,更是给那个仿佛真正拥有“修复之魂”的陈默!
韩山平导演激动地站起身,用力挥舞着拳头。
“过了!完美!凌墨,你又一次超越了我的想象!”
凌墨缓缓直起身,轻轻吐出一口浊气。
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明亮。
他知道,陈默这个角色,在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后,终于真正地、完整地立起来了。
这场戏,为《故宫修复笔记》的拍摄,画上了一个浓墨重彩的、近乎完美的休止符。
剩下的,只是一些补充镜头和后期制作。
属于“陈默”的故事,即将被永远定格在胶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