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里的华夏》未播先火。
国家级博物馆牵头,老中青三代顶尖学者、艺术家坐镇,唯一的年轻常驻嘉宾还是刚刚凭借《长安乐》杀青、风头正劲的凌墨,这阵容堪称梦幻。宣传片一出,期待值直接拉满。
第一期节目录制在国家博物馆的专用摄影棚内,场景布置得如同一个宏大的历史殿堂,灯光璀璨,气氛庄重。
凌墨提前抵达,与节目总导演和几位固定嘉宾——史学泰斗周老、文物鉴定大家马先生、着名表演艺术家宋春丽老师等一一打过招呼。几位老前辈对他态度都很和善,显然也看过他之前的作品和相关报道,对他颇为认可。
“小凌,放轻松,就当是来学习和交流的。”周老笑眯眯地说,带着长辈的关怀。
“谢谢周老,我会的。”凌墨谦逊回应。
节目正式开始录制。
主持人汪寒用沉稳的声音开场,引出了本期主题——“国之重器:青铜时代的礼乐文明”。大屏幕上展现出商周时期厚重磅礴的青铜器图片,背景音乐恢弘,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神秘遥远的时代。
第一个环节,“国宝亮相”。聚光灯下,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推上一个展台,红绸落下,一件器型巨大、纹饰狞厉的青铜鼎呈现在众人面前!鼎腹内壁铭文清晰,散发着跨越三千年的威严与沉默。
“嘶——”现场响起一片抽气声,即使是复制品,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也足够震撼。
“这是我们根据国宝‘司母戊鼎’(注:后母戊鼎)1:1精心复制的展品,”马先生开始为大家介绍其历史背景和铸造工艺,言语间充满敬畏。
随后,主持人引入了本期的一位特邀嘉宾——一位在国内青铜器研究领域颇有名气的学者,姓孙,四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神态间带着几分学术圈特有的清高。
孙教授接过话头,开始深入讲解:“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铸造的最高水平,其纹饰主要为饕餮纹,象征着神权与王权……”他的讲解专业,但语速较快,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口吻。
“关于这饕餮纹的演变,学界普遍认为……”孙教授正说到兴头上,目光扫过嘉宾席,看到安静聆听的凌墨,不知怎的,许是出于对“流量明星”混迹严肃文化节目的微妙不满,或许是急于展示自己的学识,他话锋一转,突然将“考较”的矛头指向了凌墨。
“凌墨先生最近在拍历史剧,想必对古代文化也有深入研究。”孙教授推了推眼镜,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不如请你谈谈,你对这鼎耳外侧,这圈‘夔龙纹’的独特之处,有何见解?也让我们换换视角,听听年轻人的看法嘛。”
这话一出,现场气氛微妙的凝滞了一下。周老、马先生等人微微蹙眉,这孙教授,有点过了。主持人汪寒正准备打圆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凌墨身上。直播间弹幕也瞬间增多:
“来了来了!找茬的虽迟但到!”
“这教授故意的吧?想让凌墨下不来台?”
“凌神稳住!怼他!”
镜头下的凌墨,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他甚至微微笑了一下,从容起身,走到展台前。
他没有立刻回答孙教授的问题,而是先微微躬身,向这件即使是国之重器的复制品都行了一礼。这个细节,让周老等人暗自点头。
然后,他才抬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孙教授,声音清晰而稳定:“孙教授的问题很有深度。不过,在探讨这圈纹饰之前,我想先纠正一个细节。”
他伸手指向鼎耳:“您刚才称其为‘夔龙纹’,但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多光谱扫描技术对比,司母戊鼎耳侧的这类c形卷尾、独角、一足的纹饰,更准确的界定,应该是‘蟠螭纹’的早期雏形,或者说,是‘夔纹’与‘螭纹’尚未完全分化的过渡形态。它与典型商周中期后那种更为抽象、规整的‘夔龙纹’在形态和意义上,存在细微但关键的区别。”
一开口,就是专业术语和最新研究成果,直接指出了孙教授知识体系里可能存在的滞后!
孙教授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凌墨说的……似乎是对的!他自己也隐约记得学界近两年有相关论文讨论,但并未深究。
凌墨没有停下,继续侃侃而谈:“至于其独特之处,我认为有三。”他条理清晰,如数家珍:
“其一,在于其‘狞厉之美’。不同于后世纹饰的程式化,此处的蟠螭纹充满了原始的张力和神秘感,线条浑厚有力,体现了商人‘尊神重鬼’的原始宗教情感和对力量的崇拜。”
“其二,在于其‘空间布局’。您看,它并非平面铺陈,而是巧妙地顺应了鼎耳的立体结构,盘绕而上,形成了独特的‘三维装饰’效果,这在当时是极高的工艺成就。”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凌墨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回那圈纹饰,“在于其‘精神内核’。它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沟通天地的媒介,是权力与信仰的物化象征。这圈纹饰,与鼎身的饕餮纹、鼎足的蝉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于祭祀与王权的‘礼器语义系统’。”
他不仅回答了问题,还进行了升华,从具体纹饰跳脱到了青铜礼器的核心精神!
一番论述,逻辑严密,见解独到,既有考据支撑,又有美学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现场一片寂静!
孙教授彻底哑火,脸上一阵红一阵白,额头甚至渗出了细汗。他原本想刁难一下年轻人,却没想到一脚踢到了钛合金钢板上!
“好!说得好!”史学泰斗周老第一个抚掌赞叹,眼中满是激赏,“凌墨小友这番见解,鞭辟入里啊!尤其是‘礼器语义系统’这个提法,非常精准!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马先生也连连点头:“细节把握到位,宏观视野开阔,难得,实在难得!”
表演艺术家宋春丽老师看着凌墨,眼中满是慈爱和骄傲:“这孩子,肚子里真有货。”
主持人汪寒松了口气,赶紧接话:“感谢凌墨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看来我们节目请凌墨来,是请对了!”
直播间弹幕已经彻底疯了:
“卧槽!我跪了!凌神这是行走的百科全书吧?”
“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孙教授脸疼吗?”
“这知识储备!这临场反应!绝了!”
“哈哈哈看孙教授那表情,从质疑凌墨到理解凌墨再到崇拜凌墨,只需要一分钟!”
凌墨在一片赞叹声中,谦逊地回到座位,仿佛刚才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孙教授讪讪地坐了下来,再也不敢有任何挑衅的念头。
经此一役,凌墨在《典藏里的华夏》节目中的地位,瞬间确立。不再是需要前辈提携的年轻人,而是真正能够与专家学者平等交流、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带来惊喜的“特殊存在”。
节目的第一个高潮,由凌墨用他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强势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