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墨那手“虚空抚弦”引动琴体共鸣,简直就像个深水炸弹,把网上那点乌烟瘴气的质疑全给炸没了。
热搜前十,有八个都跟这事儿有关。
#凌墨 无声弹奏引琴鸣#
#这届网友亲眼见证玄学#
#明代古琴:是我自己动的#
#论装逼我只服凌墨#
苏辰团队买的那点“交响乐首秀”的通稿,被挤得连影儿都没了,活像个小丑费劲巴拉搭了个台子,结果观众全跑去隔壁看神仙了。水军们再怎么刷“巧合”、“物理现象”、“节目组特效”,也架不住广大网友的雪亮眼睛和澎湃的热情。
甚至有物理系的大佬出来半开玩笑地分析:“从理论上看,如果手法频率恰好能引发木质结构共振……当然,这概率比中彩票低点。”
张氏琴坊的小院,这下彻底成了网红打卡地……的云围观现场。直播间人气高得吓人,平台不得不连夜给服务器扩容。大家都眼巴巴等着看下一步——上弦。
这可不是给吉他换根弦那么简单。古琴弦的材质、粗细、绷紧的力度,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的音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对这种娇贵的古董琴,更是要命地小心。
张师傅翻箱倒柜,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套上等蚕丝弦,颜色泛着天然的淡黄光泽。“老伙计,委屈你先用着这个,等以后找到更好的再换。”他对着古琴喃喃自语,像是跟老友商量。
上弦的过程,又是一场耐心的极致考验。凌墨负责在一旁辅助,递工具、固定琴轸,张师傅则主刀,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此刻稳如泰山,将蚕丝弦一头穿过雁足下的孔洞,打上特殊的结,另一头则小心翼翼地缠绕在琴轸上,慢慢收紧。
每上一根弦,张师傅都要停下来,用手指轻轻拨动,侧耳倾听那初现的、微弱而干涩的声音,判断张力是否合适。整个过程慢得让人心焦,却又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
弹幕这会儿都成了乖学生,大气不敢出。
“感觉像在看外科手术……”
“张师傅的手真的好稳。”
“这蚕丝弦看着就好贵的样子。”
就在这边岁月静好、专心致志的时候,苏辰那边可没闲着。眼瞅着风头被抢得一干二净,他们急得嘴角都快起泡了。硬的不行,就来“专业”的!
也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请来一位号称是“独立音乐评论人”的家伙,戴个黑框眼镜,梳着油头,在某个网络直播节目里,对着凌墨他们修复古琴的事儿大放厥词。
“朋友们,我们要警惕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油头评论人唾沫横飞,“动不动就老祖宗的东西好,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动,这是阻碍艺术发展的!一张几百年前的琴,就算修好了,它的音律、它的音色,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吗?我看未必!”
他话锋一转,开始吹捧苏辰:“反观苏辰先生,敢于走出舒适区,与交响乐碰撞,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创新!是拥抱未来的表现!那种关起门来修修补补的行为,说得好听叫传承,说得不好听,就是……敝帚自珍!”
这番歪理邪说,还真忽悠了一些不明就里的网友,引发了一些争论。
这论调自然也传到了凌墨的直播间。弹幕里立刻有人愤愤不平地转述。
张师傅正好上完第四根弦,停下来歇口气,听到pd小声转述的这个情况,老爷子气得差点把手里的工具扔出去:“放他娘的狗屁!琴音通心,古今皆然!好的声音,一千年一万年也好听!他那鬼哭狼嚎的玩意,才是对耳朵的折磨!”
凌墨倒是没生气,反而笑了笑,一边帮着整理丝弦,一边淡淡地说:“师傅,别动气。夏虫不可语冰。”
他顿了顿,看向镜头,语气带着点调侃:“有人觉得古琴音律不符合现代审美?没关系。审美嘛,需要培养。就像吃惯了重油重盐的快餐,突然喝一口清茶,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淡。但你不能因为自己口重,就说茶不好喝,对吧?”
这比喻,又接地气又损,弹幕瞬间笑喷。
“神tm口重!哈哈哈哈!”
“墨哥骂人都不带脏字!”
“翻译:嫌古琴不好听?是你自己档次低!”
凌墨接着说道:“至于创新……连根都没守住,拿什么创新?空中楼阁吗?用交响乐没问题,但得像炒菜一样,讲究个火候和搭配,不是把味精和辣椒面胡乱塞进去就叫创新了。那叫……糟蹋东西。”
这话更是精准打脸苏辰那段不伦不类的“交响戏腔”,引得弹幕一片“哈哈哈”和“精辟!”
就在这时,张师傅准备上第五根弦,也是最关键的中弦。他深吸一口气,更加小心地操作。
然而,就在弦线上到一定张力,张师傅习惯性地轻轻一拨试音时——
“铮……”
一声极其怪异、带着明显杂音和嘶哑的声响传了出来!
声音不大,却异常刺耳!
张师傅的脸色瞬间就变了!凌墨的眉头也猛地皱起!
“不好!”张师傅低呼一声,“这弦音不对!有‘煞’音!”
“煞音”,就是杂音、破音,通常是因为琴体有肉眼难以察觉的暗伤或者岳山、龙龈等支撑点有细微的不平整,导致琴弦振动时相互干扰或摩擦产生杂音。
这对于追求纯净音色的古琴来说,是致命的缺陷!
直播间观众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怎么了怎么了?”
“声音好难听!”
“出问题了吗?”
“是不是修坏了?”
刚才还在大放厥词的苏辰粉丝和水军,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立刻扑了上来!
“看吧!果然修坏了吧!”
“装逼遭雷劈!古董是那么好碰的?”
“哈哈哈!打脸来得太快!”
“赶紧停手吧!别把国宝彻底毁了!”
现场气氛一下子紧张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