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组的动作快得惊人。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几辆贴着《极限生存》节目logo的商务车就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张氏琴坊所在的巷口。
车上下来的人,一个个气质沉稳,透着专业和谨慎。有穿着素雅、手指修长的古琴鉴定师,甚至还有一位专门研究明代工艺史的老教授。
这小破院子,什么时候来过这么多“大佛”?左邻右舍都扒着门缝看热闹,啧啧称奇。
张师傅看着这群人,虽然嘴上还是哼唧着“别给我添乱”,但紧绷的脸色明显缓和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是尊敬的。
简单的介绍和情况说明后,小小的堂屋立刻变成了一个临时的、高规格的“专家会诊室”。
那张残破的古琴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铺着软绒布的工作台上,各种无影灯、放大镜、显微摄像头对准了它。
直播镜头也调整了机位,多角度捕捉这一严肃而神圣的时刻。
弹幕也变得正经了许多,少了些玩梗,多了些紧张和期待。
“这阵仗……好像手术室啊!”
“给琴做手术,第一次见!”
“专家们看起来好严肃,紧张得我手心冒汗。”
为首的文保专家姓胡,是个头发花白、一丝不苟的老先生。他戴上白手套,拿着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检查琴身,特别是岳山那道触目惊心的裂纹和松动的雁足。
良久,他直起身,语气凝重:“张师傅的判断有很高参考价值。从木料风化程度、漆面断纹的形态以及部分工艺细节来看,此琴年代确属明中晚期无疑。至于是否确为潞王亲制或潞府所出,还需要更深入的比对研究,但无论如何,这是一张极为珍贵的明琴,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另一位古琴鉴定师,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士,轻轻拨动那仅存的几根锈弦,聆听那微弱几不可闻的余韵,点头道:“虽残破至此,但琴体基本结构未遭毁灭性破坏,木质共鸣的基础还在。若能成功修复,或有重现天籁的可能。”
官方认证!实锤了!
直播间的观众虽然听不懂太专业的术语,但“明琴”、“珍贵”、“极高价值”这几个词是懂的!弹幕瞬间被“牛逼”和祝贺刷屏。
专家团队和张师傅、凌墨一起,迅速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原则就八个字: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恢复其演奏功能,而不是把它弄得跟新的一样。
首先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岳山的那道裂纹和雁足的松动。这关系到琴的结构稳定,是修复的基础。
“补裂,必须用传统大漆调和鹿角霜。”张师傅斩钉截铁,“化学胶水?想都别想!那是对琴的亵渎!”
大漆,就是生漆,从漆树上采割,是传统工艺中最顶级、也最考验功力的天然粘合剂和涂料,但极易导致过敏,俗称“咬人”。鹿角霜则是鹿角熬制后剩余的骨渣,磨成粉,与大漆调和后填充缝隙,坚硬如石,且能与古琴木质完美结合。
“我来调灰胎。”张师傅当仁不让,这是核心手艺。
“那我来处理岳山和雁足的结合面,清理旧的残留物和污垢,为粘合做准备。”凌墨主动请缨。这是个精细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法,不能伤及琴体分毫。
专家们负责监控环境温湿度,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修复过程科学规范。
分工明确,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张师傅取出一罐珍藏多年的优质生漆,那颜色如同浓稠的血液,散发着独特的气味。
他小心地取出一些,放在一块瓷板上,又加入精心研磨的鹿角霜粉末,用一把小刮刀开始反复捶打、调和。这个过程极其枯燥,需要将空气完全排出,让漆与粉充分融合,达到合适的粘稠度。
而凌墨那边,更是让所有人大开眼界。
他拿着特制的竹签、软毛刷、洗耳球,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屏气凝神,一点一点地清理岳山裂缝深处和雁足榫卯里的百年积尘、霉斑。
他的动作稳得可怕,手腕没有丝毫颤抖,眼神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方寸之地。
有专家想上前指点,却被胡专家拉住。低声道:“别打扰他。你看他下手的力度和角度,比我们一些年轻研究员还稳、还准。这小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直播镜头推近特写,观众能清晰地看到凌墨如何用微小的工具,像蚂蚁搬家一样,将顽固的污垢清理出来,而不伤及周围脆弱的木料和漆面。
“我大气都不敢喘……”
“这手也太稳了吧!比我拿筷子还稳!”
“这得是多大的耐心啊!我看着都累。”
“凌墨上辈子怕不是个宫廷御用修复大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从上午到中午,简单吃了口节目组送来的盒饭,两人又立刻投入工作。
张师傅的灰胎调好了,黑褐色,细腻如膏。凌墨的清理工作也完成了,裂缝和榫头露出了相对干净的原始界面。
最关键的时刻到来——粘合!
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调好的灰胎均匀填入裂缝,然后将岳山精准复位、加压固定。雁足也是如此。
张师傅和凌墨对视一眼,默契十足。
张师傅用刮刀挑起一小团灰胎,迅速递给凌墨。凌墨则用一根细长的钢签,蘸取灰胎,以闪电般的速度、精准地填入裂缝的每一个角落,不多不少。
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没有一丝犹豫和差错!
当凌墨最后将岳山稳稳地按压回原位,张师傅迅速用特制的夹具进行固定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第一关,算是过了!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灰胎需要在不冷不热、特定湿度的环境下阴干,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日甚至更久。期间要随时观察,不能出任何差错。
接着是更繁琐的补漆、打磨、试音、上弦……每一步都是对技艺和心性的极致考验。
一下午就在这种高度紧张和专注中度过。傍晚时分,初步的粘合固定完成,需要等待阴干。
凌墨和张师傅都累得不轻,尤其是凌墨,精神高度集中后,脸色看起来更加苍白,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
张师傅看着凌墨,眼神里充满了赞赏和……一丝心疼?他拍了拍凌墨的肩膀:“小子,累坏了吧?快去歇着!今天干得漂亮!比我带过的任何一个徒弟都强!”
这时,节目组pd又适时出现,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表情有些古怪。
“凌老师,那个……网上现在对修复过程讨论非常热烈,也有很多……呃,关于苏辰老师那边的情况。”
pd点开几个热门话题和视频片段。
只见苏辰的团队果然不甘寂寞,竟然也搞了个“文化体验”的直播,内容是苏辰去参观一个现代音乐录音棚,和知名音乐人交流,大谈特谈“音乐创新”和“与国际接轨”,暗搓搓地讽刺某些人“抱残守缺”、“炒作老古董”。
更有一批明显是水军的账号,在各个平台带节奏:
“修复古琴?作秀吧?那么巧就被他发现了?”
“有专家在场又怎么样?说不定是联合炒作!”
“还是我们辰哥实在,专注音乐本身!”
“坐等修复失败打脸!”
这些言论虽然被大多数网友嗤之以鼻,但确实也混淆了一部分视听。
张师傅凑过来看了一眼,气得胡子又翘了起来:“哼!跳梁小丑!不用理会!”
凌墨却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脸上没有任何波澜。他走到工作台旁,看着那张在专业灯光下更显沧桑古朴的琴,轻轻伸出手指,拂过琴额。
他转过头,对着镜头,语气平静如水,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
“漆,要一遍一遍地刷,一遍一遍地磨。灰胎,要一天一天地阴干。琴弦,要一根一根地调校。”
“功夫,是骗不了人的。就像这琴身上的断纹,是几百年的光阴,一笔一笔刻上去的。”
“有些人,急着让别人看到自己。而我们,”他看了一眼张师傅和旁边的专家们,“只想让这张琴,找回它本该有的声音。”
说完,他不再理会外界的纷扰,拿起一块软布,继续细致地擦拭着琴身上其他区域的灰尘。
暮色渐深,小院里的灯光却温暖而坚定。
直播画面里,是凌墨专注的侧脸,和张师傅欣慰的目光,以及那张静静等待重生的古琴。
弹幕在短暂的安静后,再次汹涌:
“说得好!功夫骗不了人!”
“逼逼赖赖的苏辰,看看什么叫格局!”
“守护最好的凌墨!守护最好的老琴!”
“坐等打脸黑子!期待琴音重现的那一天!”
无形的烽火,已在网上点燃。而凌墨,用最平静的方式,接下了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