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修复笔记》在国内引发的文化热潮尚未平息,一股更强大的推力,已经开始将凌墨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凭借电影引发的巨大文化影响力和官方背书,凌墨收到了一个极具分量的邀请——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 “世界文化艺术交流论坛”。
这个论坛规格极高,汇聚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顶尖艺术家、学者和文化官员,是文化交流领域的一项重要国际盛事。凌墨的受邀,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一次重要展示。
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再次沸腾。
【凌墨要出征国际了!牛逼!】
【代表中国青年艺术家!这排面!】
【让他去告诉世界,什么是中国的文化自信!】
星耀唱片办公室内,王斌看着这则新闻,气得差点把后槽牙咬碎。他无法想象,那个曾经被他公司雪藏、差点就要糊穿地心的“过气童星”,如今竟然能站上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舞台,代表国家!这比电影票房大爆更让他感到窒息和绝望。
“不行……绝对不能让他这么风光……”王斌眼中布满血丝,如同困兽般在办公室里踱步,一个更加恶毒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国际舞台……哼,站得越高,摔得越惨!我要让你在全世界面前丢尽脸面!”
他立刻动用自己所能触及的所有海外关系和资源,不惜重金,开始布局。
与此同时,凌墨在团队的精心准备下,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旅程。此行,他不仅仅是以演员的身份,更是带着“青年文化推广大使”的责任。
论坛开幕当天,巴黎市政厅内名流云集,衣香鬓影。凌墨的出现,吸引了不少目光。他今天依旧选择了一身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深色礼服,气质沉静,举止从容,在一众西方面孔中,显得格外突出,自带东方神秘气场。
论坛的议题围绕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展开。几位欧美国家的学者和艺术家率先发言,观点虽不乏真知灼见,但或多或少都带着西方中心论的视角,言语间偶尔会流露出对非西方文化的一些刻板印象和居高临下的审视。
轮到凌墨发言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年轻得有些过分的东方面孔上。不少人都带着好奇与审视,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
凌墨不慌不忙地走上演讲台,调整了一下话筒。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先用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圈全场,那眼神中的沉稳与自信,瞬间让一些窃窃私语安静了下来。
他开口,是一口流利而地道的英式英语,发音标准,用词精准,丝毫没有许多非英语母语者的怯场。
“女士们,先生们,很荣幸站在这里。刚才聆听了诸位关于传统与创新的精彩见解,受益匪浅。”他先礼貌地肯定了前人,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平和却带着力量,“在此,我想从一个具体的,或许在诸位看来有些‘微小’的领域切入,分享一些来自东方的实践与思考——那就是,文物修复。”
他身后的巨大屏幕亮起,开始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关于中国古书画修复技艺的短片,配合着他清晰的讲解。
“在中国,我们有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叫‘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待遗产的态度。我们修复文物,不仅仅是恢复其物理形态,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气韵’与‘精神’,是尝试与创造它的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他引经据典,从中国画的“留白”意境,讲到书法线条的“筋骨”,再到古籍修复中“修旧如旧”的最高准则。他不仅仅是在讲技术,更是在阐述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哲学观。
他的讲述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将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讲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台下那些原本带着审视目光的学者和艺术家,渐渐坐直了身体,眼神中的轻慢被专注和思考所取代。
然而,就在凌墨演讲即将结束,进入提问环节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了。
提问者是一位以观点尖锐、时常挑衅闻名的美国艺术评论家。他拿着话筒,脸上带着一丝看似礼貌实则倨傲的笑容。
“凌先生,感谢您的精彩分享。东方哲学确实很……迷人。”他顿了顿,语气带着质疑,“但是,我很好奇,您如此年轻,主演了一部关于文物修复的电影,就被冠以‘文化推广者’的身份。您是否认为,这种基于商业电影和个人名气的‘文化输出’,其深度和真实性,足以代表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还是说,这仅仅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消费和符号包装?”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甚至可以说是无礼!直接质疑凌墨的资格,以及中国通过流行文化进行对外输出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现场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凌墨,想看他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国内通过网络直播观看论坛的网友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凌墨在国际场合吃了亏。
王斌在电脑前看着直播,脸上露出了阴险而得意的笑容。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面对这充满陷阱的提问,凌墨脸上没有丝毫的慌乱或恼怒。他甚至微微笑了一下,那笑容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平静。
“感谢这位先生的提问。”凌墨的声音依旧沉稳,“您提到了‘深度’和‘真实性’。那么,我想请问,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什么?在于将其束之高阁,奉为仅供少数人研究的标本?还是在于让它融入当代生活,被更广泛的群体,尤其是年轻人所理解、所热爱?”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一个问题,将皮球踢了回去,瞬间掌握了对话的主动权。
“电影,作为一种拥有最广泛受众的艺术形式,恰恰是连接古老文明与当代世界最有效的桥梁之一。”凌墨继续说道,语气不疾不徐,“《故宫修复笔记》所做的,不是‘消费’文化,而是‘激活’文化。它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通过故事和情感,走进了成千上万普通人的心里。这难道不是一种更生动、更深刻的传承吗?”
他目光直视那位提问者,眼神清澈而坚定:“至于我本人,我从未认为自己能‘代表’整个中华文明。我只是一个学习者,一个传递者。我的电影,我的言行,如果能激发一个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一丝兴趣,那么,我认为这就是有意义的。文化的传播,正是由这无数个‘一丝兴趣’汇聚而成的江河。”
他顿了顿,最后用一种近乎宣言般的语气说道:“而且,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源于封闭和排斥,而是源于开放与交流,源于我们愿意,并且能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静!
全场一片寂静!
随即,热烈的掌声如同潮水般涌来!这一次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真诚、都要热烈!
凌墨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有理据,又有格局,完美地化解了对方的刁难,更是掷地有声地表达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姿态和强大的自信!
那位提问的评论家,在凌墨平静却有力的目光注视下,有些尴尬地摸了摸鼻子,最终也跟着鼓了掌。
论坛结束后,多位国际知名的学者和艺术家主动上前与凌墨交换联系方式,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
凌墨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用他的智慧、风度和绝对的专业素养,不仅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更是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内网络上一片欢腾,赞誉刷屏!
王斌看着直播画面里被众多国际友人环绕、从容应对的凌墨,看着网络上一边倒的赞誉,他知道,他最后的反扑,也彻底失败了。一股巨大的、冰冷的绝望,彻底将他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