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墨构思的原创小品,名字暂定为《深夜食堂》,但此食堂非彼食堂,故事发生在一个城市普通合租公寓的公共厨房里。
主角是三个背景、职业、性格各异的合租室友:
· 小林(林月饰):一个刚毕业步入社会、性格内向敏感的职场新人,饱受工作压力和社交恐惧的双重折磨。
· 阿哲(队内另一位男队员饰):一个看似开朗、从事It行业的“码农”,实则内心空虚,沉迷网络世界,现实中几乎零社交。
· 静姐(队内一位气质偏成熟的女生饰):一个三十多岁、事业小成却单身、被家人不断催婚而倍感压力的都市白领。
三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因为忙碌的作息和都市人特有的“边界感”,几乎从不交流,仿佛三条平行线。公共厨房也成了最冷清的地方。
故事开始于一个加班到深夜的雨夜。
小林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合租屋,胃痛难忍,却发现冰箱空空如也。她只想给自己煮一碗最简单的清汤挂面。
与此同时,被父母催婚电话搞得心烦意乱的静姐,也破天荒地在这个时间点来到厨房,想泡杯咖啡冷静一下。
而阿哲,则是因为打游戏连胜心情大好,饿了出来找吃的。
三个几乎从不碰面的人,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期而遇。起初是尴尬的沉默,各自忙碌,气氛冰冷到极点。
小林默默地烧水、下面。静姐靠着流理台,望着窗外雨幕发呆。阿哲翻着空空如也的零食柜,嘴里嘟囔着“好饿”。
水开了,面条在锅里翻滚。
也许是胃痛带来的脆弱,也许是雨夜放大了孤独,小林看着那锅沸腾的水,突然毫无征兆地,眼泪就掉了下来,没有声音,只是默默地流。
这无声的哭泣,让原本准备离开的静姐停住了脚步,也让翻找食物的阿哲愣住了。
空气仿佛凝固了。
然后,阿哲挠了挠头,有些笨拙地开口:“那个……面,能分我一点吗?我……我付钱。”
静姐也轻轻叹了口气,走到小林身边,没有安慰,只是拿起另一个锅,轻声说:“光吃面没营养,我这儿还有两个鸡蛋,给你加个蛋吧。”
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刻意的煽情。就在这个冰冷的雨夜,在这个狭小的厨房,因为一碗即将出锅的面,三个孤独的灵魂,第一次产生了微弱的交集。
凌墨为这场戏设计了大量细腻的细节:
· 小林低头落泪时,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围裙的边缘。
· 静姐拿出鸡蛋时,眼神里闪过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温柔。
· 阿哲提出要分面时,那故作轻松实则尴尬的语气。
· 三个人围坐在小小的餐桌旁,沉默地吃着那碗加了蛋的面条时,窗外模糊的雨声和室内温暖的灯光形成的对比。
· 最后,当小林轻声说“谢谢”时,静姐只是“嗯”了一声,阿哲则含糊地说了句“明天我买点菜回来”,然后三人各自回房,厨房恢复寂静,但某种冰冷的隔阂,似乎被那碗面的热气,融化了一点点。
整个故事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夸张的表演,全靠细腻的情感流动、精准的细节和真实的生活氛围打动人。
当凌墨在排练室将这个剧本框架和表演要求讲解给队员们听时,所有人都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故事太真实了,真实得仿佛就是他们自己,或者他们身边人的写照。
“凌老师,这故事……真好。”林月喃喃道,她已经完全沉浸在“小林”的角色里,那种初入社会的无助和孤独,她太有共鸣了。
“我们要演的,就是这种‘生活质感和’‘人间烟火气’。”凌墨强调,“收起所有表演的痕迹,你们就是那个人。记住那种渴望温暖,又害怕打扰别人,最终在一碗面里找到一丝慰藉的复杂心情。”
排练再次紧锣密鼓地展开。凌墨不厌其烦地纠正队员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要求他们最大限度地贴近真实生活。
与此同时,陈景深那边,重金请来的知名编剧果然交付了一个“重磅炸弹”式的剧本——讲述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天才画家在都市中挣扎求存的故事,情节曲折,情感浓烈,充满了戏剧张力。
陈景深非常满意,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华丽的舞台设计和调度。
宋薇老师则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的路径,改编了一个关于空巢老人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本,情感真挚,但题材略显沉重。
三方截然不同的选择,让第二轮的团队赛充满了更大的悬念。所有人都想知道,在面对“都市人的孤独”这个命题时,是凌墨那碗看似平淡的“清汤挂面”更能打动人心,还是陈景深那杯浓烈的“特调鸡尾酒”更能引爆舞台。
排练间隙,凌墨接到了一条来自韩山平导演的微信,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故宫修复笔记》定档春节。宣传大战,即将开始。”
凌墨看着手机屏幕,眼神深邃。综艺舞台上的较量如火如荼,而大银幕的征战,也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