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之心》的录制紧锣密鼓地进行,初舞台评级结束后,立刻进入了更加紧张刺激的团队赛阶段。节目组公布的团队赛规则,如同在原本就暗流涌动的湖面又投下了一颗巨石。
规则如下:三位导师各自带领一支队伍,进行三轮舞台剧对决。每轮由节目组指定一个经典剧目片段,三支队伍同题竞技,由现场专业评审团和大众评审共同投票决出胜负。失败的队伍,将由导师决定淘汰一名队员。而最终的团队赛总积分,将直接影响导师在后续赛段中的权力和资源。
更刺激的是,第一轮的命题,赫然便是——《雷雨》。
消息一出,全场哗然。
《雷雨》,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人物关系复杂,情感冲突激烈,几乎是所有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竞技舞台上最容易“撞车”也最容易“翻车”的剧目。选择它作为团队赛开场,节目组的用意再明显不过——要在最经典的赛道上,考验导师的指导能力和队员的领悟力、爆发力。
而凌墨的队伍里,恰好有初舞台凭借《雷雨》四凤片段拿到A级的林月!
这瞬间将凌墨和他的队伍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期待、审视、幸灾乐祸……各种情绪交织。
陈景深在抽签拿到自己的剧目后,特意走到凌墨身边,脸上带着那种前辈式的、看好戏的笑容:“凌墨,运气不错啊,抽到你的‘王牌’剧目了。林月那孩子灵气是有,但《雷雨》可不好排,人物太多,关系太复杂,很容易就演成一锅粥。压力不小吧?”
他这话听起来像是关心,实则是在提醒凌墨,林月的成功有角色取巧的成分,而带领一整队人驾驭《雷雨》的难度,是几何级数增长的。一旦演砸,凌墨之前树立的专业形象必将大打折扣。
凌墨看着陈景深,眼神平静无波,只是淡淡回应:“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有无限解读和演绎的空间。压力也是动力,谢谢陈老师关心。”
他没有多做纠缠,转身便召集了自己的队员。他的队伍里,除了A级的林月,还有几个b级和c级的队员,水平参差不齐,但眼神中都带着对凌墨的信任和一丝紧张。
排练室内,气氛凝重。
凌墨没有急着分配角色,而是先让所有队员围坐在一起,人手一本《雷雨》的完整剧本。
“在决定谁演哪个角色之前,我们先把这部戏,从头到尾,像看故事一样看一遍。”凌墨的声音在安静的排练室里响起,“不要带着‘我要演周萍’或者‘我要演繁漪’的目的去看。你们就是旁观者,去感受那个闷热的夏天,周公馆里,每一个人物的挣扎、欲望、痛苦和绝望。”
队员们有些疑惑,但还是依言安静地阅读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排练室里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渐渐地,有人开始叹气,有人眉头紧锁,有人眼眶发红。
当大家粗略读完一遍,凌墨才开口:“现在,告诉我,你们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或者说,哪个瞬间最触动你?不用考虑自己适不适合演。”
队员们纷纷发言,有的说繁漪的疯狂与可怜,有的说周萍的懦弱与挣扎,有的说四凤的纯真与悲剧,还有的说周朴园那令人窒息的权威……
凌墨认真听着,不时点头。等大家都说完了,他才缓缓说道:“很好。你们感受到了《雷雨》不仅仅是几个人的爱恨情仇,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封建家庭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我们这次要演的片段,是后半部分矛盾总爆发的那一场。但如果我们只演出表面的争吵和嘶吼,那就失败了。”
他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词:“压抑、爆发、宿命。”
“我们要演的,不是‘吵架’,而是在极度压抑下,人性扭曲后的总爆发,是明知是悲剧却无法挣脱的宿命感。”
凌墨的目光扫过每一个队员。
“所以,我需要你们,无论拿到哪个角色,都要去理解他\/她为什么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周萍的优柔寡断,源于他生长环境的扭曲和对父亲权威的恐惧。
繁漪的乖张狠戾,是被常年禁锢后,爱而不得的疯狂反扑。
甚至周朴园,他也不是单纯的恶,他是那个旧礼教本身,冷酷,专制,但他也曾年轻过,也曾有过失去的痛苦。”
队员们听着凌墨的讲解,眼神渐渐亮了起来。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表演不仅仅是模仿台词和动作,更是要理解人物的灵魂。
“凌老师,那……我们该怎么演,才能演出您说的这种‘宿命感’呢?”一个队员怯生生地问。
凌墨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脑海中浮现出另一个世界那些经典悲剧的演绎方式,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舞台处理和镜头语言。
“光靠台词和表情是不够的。”凌墨走到排练室中央,“我们需要对这段戏,进行改编。”
“改编?”队员们吃了一惊。在经典剧目上动刀,风险极大,很容易被诟病为“魔改”或不尊重原着。
“不是乱改。”凌墨语气笃定,“是在尊重原着精神和人物逻辑的基础上,进行舞台化的、更侧重于心理外化和氛围营造的处理。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重复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比如,我们可以运用灯光和音效,来强化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环境的压抑;比如,在某些关键节点,我们可以尝试用‘静默’来代替嘶吼,有时候,无声的张力比呐喊更震撼人心。”
他看向林月:“林月,如果让你演四凤,在得知真相,面临最残酷打击的那一刻,你需要做的,可能不是崩溃大哭,而是一种……灵魂被抽离的麻木和空洞,是眼泪都流不出来的绝望。你能理解吗?”
林月认真思考着,用力点了点头。
凌墨又看向其他队员,根据他们刚才的发言和自身特质,开始初步分配角色,并讲解他对每个人物的理解和表演要求。他没有强行灌输,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人物内心的逻辑。
整个排练过程,凌墨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架构师,他搭建起表演的“骨骼”和“灵魂”,然后鼓励队员们用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填充“血肉”。
另一边,陈景深队伍的排练室,则完全是另一种画风。他采用的是非常传统的“导演中心制”,亲自示范每一句台词的语气、每一个走位、每一个表情,要求队员精准复制他的表演。队员们学得很辛苦,虽然技巧上能很快模仿,但总显得有些刻板,缺少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陈景深偶尔路过凌墨排练室门口,听到里面不是在反复对词,而是在讨论人物心理、设计舞台调度,甚至还在尝试一些看起来有些“奇怪”的肢体表达,他不禁嗤之以鼻:“哗众取宠。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的演绎方式已经过千锤百炼。胡乱改编,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他对自己扎实的、教科书式的排练方法充满信心,坚信在《雷雨》这种经典剧目上,凌墨那种“故弄玄虚”的改编,绝对会一败涂地。
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则将两边截然不同的排练状态看在眼里,兴奋地预感到,第一轮团队赛,必将是一场理念与实力激烈碰撞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