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寒
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却又步履蹒跚的心情,焱走出了家门。熟悉的筒子楼楼道,斑驳的墙壁上贴着“讲文明树新风”的标语,公共水池边邻居阿姨正在哗啦啦地洗菜。这一切曾经模糊的记忆细节,此刻都以高清甚至4K的清晰度扑面而来。
母亲往他书包里塞了两个热乎乎的馒头和一瓶豆浆(塑料瓶,需要退押金的那种),催促他快点。父亲已经推着那辆二八杠自行车出门,背影依旧挺拔。
走在前往学校的路上,焱贪婪地呼吸着没有汽车尾气污染的空气,看着街道两旁低矮的店铺:国营副食品商店、挂着“理发”旋灯的个体发廊、租售小人书的书摊、音像店里飘出beyond的《海阔天空》……每一帧画面都像是老电影的重映,但他不再是观众,而是身临其境的演员。
然而,这种新鲜感很快被巨大的焦虑所取代。
知识断层。
他坐在高一(三)班的教室里,看着周围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听着讲台上语文老师讲解鲁迅文章的深意,物理老师画着受力分析图,英语老师带着大家朗读“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这些内容,对于拥有大学本科乃至社会阅历的他来说,理解其内涵并不难。难的是精确复现。
他知道鲁迅批判的是什么,但他记不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要求背诵的具体段落;他明白牛顿定律的原理,但那些复杂的公式和计算步骤早已模糊;他甚至可以和外国人流利对话,但高中英语试卷上那些刁钻的语法点和单词拼写,对他而言简直是另一个维度的知识。
更可怕的是,他原本的“焱”在高中时期,成绩只是中上游,并非顶尖学霸。如果他突然在课堂上对鲁迅思想提出超越课本的深刻见解,或者用微积分秒杀物理题,会不会立刻被当成怪物?或者更糟,被送去研究所切片研究?
第一节课的数学小测验,就给了他当头一棒。看着卷子上那些似曾相识的三角函数和平面几何题,他大脑一片空白。曾经的解题技巧和公式,像被格式化的硬盘,只剩下一些残破的碎片。他咬着笔杆,额头冒汗,最终不得不凭借残存的记忆和连蒙带猜,勉强答完了大部分题目,但好几道大题都空着。
交卷时,他瞥见同桌那个戴着厚眼镜、未来考上了清华的学霸,卷子上写得密密麻麻。一种久违的、属于学渣的羞耻感涌上心头。
先知的重负。
比学业压力更沉重的是,他对未来的知晓。
课间休息,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昨晚的电视剧《包青天》,讨论着即将到来的亚运会,讨论着哪个歌星的磁带最好听。他们眼神清澈,对未来充满憧憬,却不知道几年后国企改革的大潮会席卷无数家庭,不知道房价会以何种速度飙升,不知道互联网将如何颠覆世界,更不知道某些看似遥远的国际事件或自然灾害,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焱看着他们,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某个同学的父亲会在明年下岗,知道班里最漂亮的文艺委员几年后会遭遇一场不幸的婚姻,知道这座城市某个区域现在还是农田,但十年后会成为寸土寸金的cbd……
这种“上帝视角”带来的不是优越感,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无力感。他能做什么?警告那位同学的父亲早做打算?提醒文艺委员远离那个渣男?劝说父母现在砸锅卖铁去投资那个区域的房产?
且不说他一个高一学生的话有谁会信,单是改变历史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就让他不寒而栗。万一他的干预导致了更糟糕的结果呢?万一他改变了某个关键节点,使得自己原本存在的未来(包括他的孩子)消失了呢?
身份的错位。
心理年龄近四十岁的他,要如何与这群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相处?他们讨论的偶像、游戏、青春期烦恼,在他听来幼稚得可笑。但他必须强迫自己融入,表现出符合年龄的“天真”和“懵懂”,这需要极高的演技,精神消耗巨大。
尤其当他看到那个扎着马尾辫、笑起来有酒窝的同桌女孩——他曾经的初恋暗恋对象时,心情更是复杂。现在的她,纯净得像一张白纸。而他的灵魂,却早已被生活的风雨侵蚀得千疮百孔。那种跨越时空的情感错位,让他既感到一丝甜蜜的怀念,又涌起一股亵渎般的愧疚。
午餐是在学校食堂吃的。白菜炖粉条,馒头,几乎看不到油水。他却吃得格外香甜——这是真正无添加的食物味道。但看着身边同学们因为长期缺乏油水而略显清瘦的脸庞,他又想起2024年孩子们面临的营养过剩和食品安全问题,不禁感慨万千。
下午的历史课,讲到了改革开放。老师慷慨激昂地描述着未来的美好蓝图。同学们听得心潮澎湃。只有焱知道,这条道路充满了机遇,也布满了荆棘。他既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开启而激动,又为即将到来的阵痛而感到一丝提前的忧伤。
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如同出笼的小鸟般涌出教室。焱却慢吞吞地收拾着书包,感觉这一天比在2024年连续加班一周还要累。不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年轻的身体活力无限),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消耗——伪装、适应、消化信息、克制冲动。
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路过一个报摊,瞥见了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着国家某项重点工程的进展。他知道,这个工程在未来会取得巨大成功,但过程中也会经历不少挫折。
一种强烈的冲动在他心中涌动:**利用先知,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
不是为了赚大钱(虽然这很有诱惑力),而是或许能让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少走一些弯路?或者,至少为自己和家庭的未来,铺垫一个更稳固的基础?
但这个念头刚一升起,就被理性的冷水浇灭。如何操作?资金来源?如何解释一个高中生会有如此“远见”?风险有多大?
他叹了口气,感觉自己像是带着满级账号和攻略回到了新手村,却因为系统规则和道德约束而束手束脚。
重启人生,远非想象中那般轻松惬意。它更像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
而第一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就是如何在不暴露的前提下,尽快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来,至少别让成绩一落千丈,引起父母和老师的过度关注。
看来,他的第一次“创业”,得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开始了。焱苦笑着,推开了家门,迎接母亲关于第一天开学情况的询问。他的第二次青春,就在这种巨大的认知失调和沉重的心理负担下,磕磕绊绊地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