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之上的落日余晖,仿佛为吴铭在帝国权力中心的辉煌生涯,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他心中那关于“循环”的明悟与对更广阔天地的向往,促使他做出了超越这个时代所有人理解的决定——急流勇退,将目光投向浩瀚的海洋。
然而,退,绝非简单的拱手相让,更非狼狈逃离。他要的,是一场体面、平稳且富有建设性的权力交接,一次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未来巧妙捆绑的战略转向。
返回秦王府后,吴铭并未立刻上书请辞,而是开始了紧锣密鼓却又悄无声息的布局。
他首先召见了格物院的核心骨干,以及“供销总社”、“皇家银行”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最具能力且对他个人忠诚度最高的几位青年才俊。
“帝国的新政,已步入正轨,然根基仍需巩固,前路依旧漫长。”吴铭看着这些充满朝气与实干精神的面孔,语气严肃而充满期许,“本王的精力,将来或需专注于更长远之事。尔等皆是我一手提拔,深谙新政精髓,日后,需更加勤勉,忠于王事,护持这来之不易的局面。”
他没有明言离去,但话语中的托付之意,已然明显。这些年轻官员心领神会,既感激动,亦有不舍,纷纷表态誓死效忠王爷与朝廷。
紧接着,吴铭以“总结靖难之役后勤得失,规划帝国未来防御”为由,向朱标呈递了一份洋洋万言的《帝国长远安防与开拓方略》。这份方略,与其说是军事计划,不如是一份宏大的 “权力交接路线图”和“未来发展规划”。
方略中,他首先系统总结了“供销社-银行-格物院”体系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论证了其作为国家根基的重要性,并推荐了数位他培养的干才,进入这些体系的核心管理层,确保其能在他离开后继续高效运转。
其次,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未来的威胁将主要来自海上!建议朝廷设立 “皇家海军衙门” ,统一管理水师,建造更大、更坚固的远洋战舰,装备格物院研发的新式火炮。并提议在沿海设立数个“海军基地”和“远洋贸易特区”。
最后,也是最具冲击力的部分,他正式提出了 “远洋探索计划” 。奏请组建一支特混舰队,由他亲自率领,携带格物院最新研究成果、各类作物种子、工匠及部分自愿追随的将士、学子,“宣威海外,探索航路,沟通诸国,采集异物,扬我大明国威于万里波涛之外!” 同时,他将“流放”朱棣的任务,与这次远航探索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这份方略,高瞻远瞩,公忠体国,将个人的退隐与国家的扩张完美地融为一体。既满足了朱标潜意识里希望他“远离权力中心”的愿望,又为他继续发挥“余热”、甚至为大明开疆拓土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乾清宫内,朱标反复阅读着这份方略,心潮起伏。他看到了吴铭的“识趣”与“忠诚”,也看到了这份计划背后蕴含的巨大利益和无限可能。开拓海洋,宣扬国威,这无疑是任何有抱负的帝王都无法拒绝的功业!而吴铭愿意亲自去执行这充满艰险的任务,更是解除了他最大的心病。
“吴卿……真乃国士也!”朱标长叹一声,心中最后一丝猜忌,在这一刻,似乎被这宏大的蓝图所冲淡。他当即朱批:“秦王所奏,深谋远虑,实为万世之基!准予所请,一应事宜,着秦王全权督办,各部需竭力配合,不得有误!”
圣旨一下,整个帝国机器,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目标,开始高效运转起来。
南京龙江宝船厂(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造船厂)的工匠们,拿到了格物院提供的新式海船图纸——更符合流体力学的高速船型、更坚固的多层龙骨结构、甚至尝试使用部分金属构件加固关键部位。巨大的船坞日夜灯火通明,敲打之声不绝于耳。
格物院成为了最繁忙的地方。天文小组在疯狂计算着星辰航道;地理小组在拼接所有能收集到的海图,并依据吴铭的描述,绘制出初步的“世界地图”;物理化学小组在改进火药纯度、试制更好的望远镜、指南针;生物农学小组则在筛选最适合长途携带和异域种植的作物种子……
“供销总社”开始大规模采购、储备远航所需的各类物资:耐储存的压缩干粮、腌肉、淡水、药品、布匹、瓷器、丝绸……其庞大的物流网络,展现了惊人的效率。
“皇家银行”则为这次史无前例的远航,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并开始设计用于海外贸易的特殊银券。
吴铭本人,则如同一个最高明的项目经理,统筹着这一切。他每日往返于王府、格物院、船厂之间,审阅图纸,检查进度,面试选拔随行人员。他的三个孩子——已显沉稳的吴定国和依旧活泼的双胞胎吴麒、吴麟,也被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着这一切。他知道,未来的世界,属于海洋,属于更广阔的天空。
徐妙锦默默地为丈夫准备着行装,眼中虽有担忧,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她知道,她的夫君,心在星辰大海,这小小的金陵城,早已留不住他。
与此同时,关于“秦王将率巨舰远航海外,宣扬国威”的消息,也开始在民间和士林中流传。起初是震惊与不解,但随着官方有意识的引导和格物院不时公布的一些“海外奇物”(如地球仪、珊瑚、鸵鸟毛等),一种混合着好奇、自豪与期待的情绪,开始在社会上弥漫。吴铭的形象,从一个“权倾朝野”的能臣,逐渐向一个“开拓万古”的探险家转变。
这一日,吴铭在蒋瓛的陪同下,再次秘密探视了被软禁的朱棣。
曾经的燕王,如今瘦削了许多,眼神却不再空洞,反而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平静,甚至……一丝隐晦的期待。当吴铭将那份“流放”与“开拓”相结合的方案告知他时,朱棣愣住了,随即发出一阵意味难明的大笑。
“好!好一个吴铭!杀人诛心不过如此!让本王去那蛮荒之地替你大明开疆拓土?哈哈哈!”朱棣笑着,眼泪却几乎笑了出来,“也罢!也罢!总比在这金陵城中,做个等死的囚徒要强!那片新天地,或许……正合我意!”
他知道,这是吴铭给他的,也是他唯一的选择和……机会。
建文二年春,万事俱备。
庞大的舰队在龙江码头集结完毕。大小舰船近百艘,其中核心是五艘堪称巨无霸的、装备了新式火炮的“宝船”,旌旗招展,蔚为壮观。随行人员包括水手、兵士、工匠、医者、格物院学子、通译、乃至部分农人,总数近万!这不仅仅是一支舰队,更是一支移动的文明火种!
码头之上,人山人海。皇帝朱标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设坛祭海,为舰队送行。场面之隆重,前所未有。
朱标看着站在旗舰“破浪号”船头,一身特制麒麟航海服,英姿勃发的吴铭,心情复杂。他举起酒杯,朗声道:“秦王此行,任重道远!望卿宣朕威德于四海,通有无于万国,扬我大明国威!朕,在金陵,盼卿凯旋!”
“臣,定不辱使命!”吴铭接过御酒,一饮而尽!目光扫过送行的众人,扫过这座他奋斗了十余年的城市,最终投向那水天一线的远方。
“起锚!!”
“升帆!!”
随着响彻云霄的号令和隆隆的礼炮声(格物院特制送行礼炮),巨大的帆片如同云朵般升起,吃满了东南风。庞大的舰队,缓缓离开了码头,驶向长江,驶向那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海洋!
岸上的欢呼声、祝愿声,渐渐远去。
吴铭站在船舷边,任由带着咸腥味的海风吹拂面颊。徐妙锦和孩子们站在他身边(他最终决定带上家人),同样心潮澎湃。
“父亲,我们真的要去世界的另一边吗?”吴定国仰头问道,眼中充满了好奇。
“是的,定国。”吴铭摸了摸长子的头,目光深邃,“世界的另一边,有新的陆地,新的文明,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未来!”
他回头,最后望了一眼那渐渐缩小的金陵城轮廓。
旧的时代,已然落幕。
权力的枷锁,已被挣脱。
而属于他吴铭,也属于整个大明乃至整个世界的——海洋时代,就在这猎猎风帆之中,轰然开启!
前方的航路或许充满风暴与暗礁,但更广阔的天地与无限的可能,正等待着他们去征服,去探索!
本王的蓝图,已铺陈于碧波之上!
这远航的序曲,必将奏响一个波澜壮阔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