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下燕王朱棣的惊险一役,如同一次淬火,让吴铭在军中的地位和心态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上面派下来”的督粮文官,而是真正赢得了部分将领的认可和士兵的尊敬。傅友德元帅也给予了他更大的权限,允许他更深入地参与军务商讨。
大军继续向北推进,深入漠南草原。眼前的景象与中原腹地截然不同。广袤无垠的枯黄草场,肆虐的狂风,昼夜悬殊的温差,以及极其稀少的水源,构成了严酷无比的作战环境。
吴铭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什么叫“远征作战”,什么叫“后勤噩梦”。
传统的后勤体系,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显得笨重而低效,甚至危机四伏。
首先是水源问题。 大军行动,人畜饮水消耗巨大。草原上河流稀少,且元军撤退时往往污染水源或填埋水井。派出去找水的队伍时常空手而归,甚至遭遇伏击。
其次是饲料问题。 数万匹战马、驮马需要大量的草料。秋季的草原草木枯黄,本地草料采集困难,从后方运输则距离遥远,成本高昂,且运输队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草料。
再次是运输问题。 道路(如果那能叫路的话)状况极差,车辆难行,损耗惊人。一支运粮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前线,可能三分之一的粮食都消耗在路上或因颠簸、雨淋而损毁。
最后是敌情问题。 北元骑兵神出鬼没,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不断袭击漫长的后勤线。护粮的军队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吴铭看着每日报上来的损耗数字和求援文书,眉头越皱越紧。再这样下去,不等找到北元主力决战,大军自己就要被这可怕的后勤压力拖垮!
项目经理的本能让他无法坐视不管。他开始深入一线,实地调研。
他跟着找水的队伍出去,观察他们如何辨别方向、寻找水源(多是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向导)。他发现这些方法效率低下且危险。
他去看草料采集,发现士兵们只是漫无目的地割取肉眼可见的干草,营养价值低,且效率不高。
他检查运输车辆,发现很多车辆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在草原戈壁上长途颠簸,且缺乏有效的防雨防潮措施。
他还亲自审讯了几个被俘的元军哨骑(通过通译),试图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草原上解决补给和机动问题的。
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汇聚到他的脑中,与现代的知识相互碰撞,一个个改进的念头开始涌现。
“我们不能再用中原的思维,来解决漠北的问题。”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吴铭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必须因地制宜,革新后勤!”
他拿出自己绘制的草图和数据,开始阐述他的“后勤创新方案”:
一、水源获取与净化:“可尝试制作一种简易的‘探水器’(其实就是长铁钎和皮囊的组合),在可能有地下水脉的地方打浅井,效率远高于盲目寻找地表水。对于找到的浑浊水源,必须强制推行‘沉淀煮沸’制度,可大幅减少因饮水导致的疾病减员。可集中收集马匹尿液,经处理后用于洗刷等次要用途,节约净水。”
二、草料保障:“改变漫无目的的采集方式。聘请熟悉草原的向导,标识出那些即使秋冬仍保留较多草籽或有较高营养的草场,进行有组织的集中收割。同时,加大从后方运输豆料、麸皮等精饲料的比例,虽增加成本,但能保持军马体力,提升战斗力。甚至……可尝试小规模袭击元军的小型牧场,以战养战。”
三、运输工具与方式革新:“部分路段,放弃笨重的车辆,改用驮马和骆驼队。它们更适应复杂地形,且节省草料(骆驼能吃粗劣植物)。对必须使用的车辆,进行简易加固,增加防震措施。为重要物资(如火药、粮食)制作防水油布包裹,减少损耗。建立更密集的中转营地,缩短单次运输距离,形成接力。”
四、情报与护卫体系:“派出更多的小股精锐骑兵,不用于直接护粮,而是用于前出侦察,清剿小股元军游骑,确保运输线路安全。与后勤车队建立烽火或旗号联系系统,遇敌可及时预警、支援。”
五、就地补充:“严格军纪的同时,允许部队在控制区内,与那些未跟随北元撤离的弱小部落进行有限度的、公平的贸易,用盐、茶、布匹交换他们的牛羊、奶制品,补充军需。”
这些建议,很多都超出了传统后勤的范畴,带着浓厚的现代思维和实用主义色彩。
会议上,一些保守的将领提出了质疑:
“打井?谈何容易!”
“煮沸饮水?大军行动,哪来那么多时间和柴火?”
“与蒙古部落交易?岂非资敌?”
吴铭早有准备,一一反驳:
“打浅井并非深井,数人轮流,半日即可尝试数处,比盲目寻找更快!若能找到一处稳定水源,价值远超投入!”
“疾病减员导致的战斗力损失和医药消耗,远大于耗费的柴火!可规定每队必须携带一定量干柴或牛粪作为燃料!”
“交易对象是经过筛选的弱小部落,且由军方严格控制交易量和物品,既可缓解其敌意,亦可为我所用,总好过强行抢掠,逼反他们,彻底断了我军就地补充的可能!”
他据理力争,数据详实,逻辑清晰。傅友德元帅听得十分认真。这位老帅深知后勤的重要性,也深受其苦。吴铭的建议虽然新奇,但直指痛点,且大多具有可操作性。
“嗯……吴御史所言,不无道理。”傅友德最终拍板,“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便依你之策,择其要点,先行试点!所需人手物资,由你协调调配!”
有了主帅的支持,吴铭立刻行动起来。他就像一个大项目经理,协调着工兵、骑兵、辎重兵、军医等不同“部门”,推行他的新方案。
过程依旧困难重重。习惯旧方式的士兵和军官们不适应,需要反复培训督促;新方法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支采用新式探水法和打浅井技巧的小队,成功在一条干涸河床附近找到了地下水,解决了附近数千人马的饮水危机!
推行煮沸饮水后,营中因腹泻呕吐而减员的情况显着下降。
有组织的草料采集和精饲料补充,让战马的状态保持得更好。
驮马和骆驼队的运用,提高了某些险峻地段的运输效率。
虽然元军的骚扰依然存在,损失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整条后勤线的韧性和效率得到了切实的提升。前线部队的补给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军心渐稳。
吴铭的身影频繁出现在运输队、水源地、草料场。他不再是那个只会看账本的文官,而是成了一个皮肤被晒得黝黑、能熟练检查马匹牙齿、能辨别水质好坏、能和士兵们蹲在一起啃干粮的“自己人”。
连最初质疑他的那些将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的御史,确实有点鬼点子。
燕王朱棣在伤愈后,特意来找过吴铭一次。他看着那些改进后的后勤设施,感慨道:“若我大明军旅后勤皆能如此精细,何愁北虏不灭?吴铭,你又一次让咱刮目相看。”
吴铭谦逊道:“殿下过奖,皆是众人之力,下官不过汇总建言而已。”
站在漠北苍凉的风中,望着远方天地交界处,吴铭知道,真正的决战尚未到来。但他已经为这支大军,注入了一丝不一样的、更加坚韧的活力。
内心oS:「极端环境下的供应链优化项目,取得阶段性成功!虽然成本依旧高昂,但RoI(投资回报率)显着提升。客户(军队)满意度增加。接下来,要应对更大规模的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