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扰边的风波逐渐平息,大同城内外在一种悲怆与疲惫中慢慢恢复秩序。吴铭忙于善后事宜,协调毛纺合作社恢复生产,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督促“市易区”重新开市,几乎脚不沾地。
这日,他正在城外的临时安置点查看防疫措施落实情况,一骑快马自官道疾驰而来,马上骑士高擎令旗,声音穿透尘烟:
“燕王殿下巡边,仪仗将至!闲杂人等避让!府衙官员速迎!”
燕王朱棣?他怎么会突然来大同?
吴铭心中一惊,不敢怠慢,立刻吩咐手下吏员继续工作,自己则翻身上了衙役牵来的马,快马加鞭赶回府衙。
府衙内已是忙乱一片。周知府早已换上绯色官袍,王通判等人也各自整理衣冠,神色紧张中带着兴奋。燕王朱棣,身为塞王,手握重兵,镇守北平,乃是北疆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突然到来,对大同上下来说,既是莫大的压力,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快!吴知事,就等你了!”周知府见到吴铭,急忙招手,“燕王仪仗已过十里亭,即刻随我出城迎接!”
吴铭赶紧整理了一下因奔波而略显凌乱的官袍,跟在周知府身后,汇同一众文武属官,出北门列队等候。
不多时,只见官道尽头烟尘扬起,一支队伍逶迤而来。旌旗招展,甲胄鲜明,骑士们胯下皆是雄健战马,虽人数不算极多,但那股百战精锐的肃杀之气,却远远便能感受到。
队伍渐近,为首一人,身着赤色蟒袍,外罩玄色斗篷,骑在一匹神骏的黑马上,身姿挺拔,面容英武,顾盼之间自有不怒自威的气度,正是燕王朱棣。
周知府连忙带领众官上前,躬身行礼:“臣大同知府周维庸,率府衙属官,恭迎燕王殿下千岁!”
朱棣勒住马,目光扫过迎接的官员,声音洪亮:“周知府不必多礼。咱奉旨巡边,途经大同,顺便看看这边的防务民生。都起来吧。”
“谢殿下!”
众人起身。朱棣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过,似乎在寻找什么,最后落在了站在靠后位置的吴铭身上。吴铭官阶低,又刚从城外赶回,风尘仆仆,在一群衣冠楚楚的官员中显得有些突兀。
“这位是?”朱棣用马鞭指了指吴铭。
周知府忙道:“回殿下,此乃本府知事,吴铭。”
吴铭只得再次出列行礼:“下官吴铭,参见燕王殿下。”
朱棣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忽然笑了笑:“吴铭?咱好像听过这个名字。前些时日,是不是你在朝会上,跟那帮老夫子吵吵什么钱法、税粮折色的事儿?”
吴铭心中讶异,没想到朱棣远在北平,竟然也知道朝堂上那点风波,忙道:“下官惶恐,正是微臣。年少无知,妄议朝政,让殿下见笑了。”
“呵呵,年少是年少,无知倒未必。”朱棣的笑容颇有深意,“吵得挺好。后来听说你被父皇打发到这边陲之地来了?怎么样,在大同还习惯吗?周知府,本王这位小同乡(同为朝廷官员,戏称),没给你添麻烦吧?”
周知府连忙道:“殿下言重了。吴知事勤勉任事,颇有才干,于本府助益良多。”他这话倒有七八分真心,尤其是经历了此次战事善后。
朱棣点点头,不再多问,转而道:“好了,先进城吧。周知府,咱想先看看城防,再去府衙说话。”
“是!殿下请!”
一行人簇拥着朱棣入城。朱棣并未直接去府衙,而是真的径直登上了北面城墙,仔细查看城墙垛口、敌台、火炮位,询问守军配置、粮草储备、近期敌情。
他问得极其专业和细致,许多问题直指关键,让陪同的卫所军官和周知府都倍感压力,回答得小心翼翼。
吴铭跟在后面,默默听着,内心对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皇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果然是知兵之人,不好糊弄。」
查看完城防,朱棣又提出要去看看军械库和粮仓。周知府自然无有不从。
在粮仓,朱棣随手抓起一把黍米,捻了捻,又看了看仓储环境,眉头微皱:“仓储之法,还是老旧了些。耗子洞也不少。周知府,边地粮米来之不易,需得精细些。”
周知府冷汗都快下来了:“殿下教训的是,臣一定加紧整改。”
就在这时,朱棣似乎注意到了粮仓角落里堆放的几匹灰褐色的毛布,质地看起来与寻常粗布不同,更厚实些。他走过去摸了摸,问道:“这是何物?似是毛布,却又比寻常鞑子的毛毡细密不少。”
周知府连忙看向吴铭。吴铭上前一步答道:“回殿下,此乃大同府衙近日试织的毛布。用的是本地羊毛,工艺略作了些改进,意在为军士制备冬衣,或于市面发卖,贴补府用。”
“哦?”朱棣来了兴趣,仔细看着那布,“工艺改进?是你弄的?”
“下官只是提议,乃是本地织工巧思与实践所致。”吴铭不敢居功。
“成本几何?保暖如何?可能大规模织造?”朱棣连续发问,显然看到了其中的军事价值。
吴铭一一作答,将毛纺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成本收益大致说了一遍。
朱棣听得十分认真,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好!此事办得好!边地苦寒,冬衣匮乏一直是老大难。若能以此法自产毛布,确是解了燃眉之急!周知府,此事当大力推行!”
“是是是,臣遵命。”周知府连忙应下。
从粮仓出来,朱棣心情似乎不错,对周知府道:“看来周知府将这大同治理得颇有章法,尤其是这吴知事,倒是个人才。”
周知府只能赔笑。
一行人终于回到府衙二堂落座。朱棣听取了周知府关于大同军政民情的简要汇报,期间又询问了几个问题。
最后,他话锋一转,似乎不经意地问道:“本王来时,见城外似有新建的市集,颇为热闹,与以往边城肃杀景象不同,这也是周知府治绩?”
周知府看了一眼吴铭,硬着头皮道:“此事亦是吴知事建言试行。划出特定区域,减免些许税赋,吸引商贾,流通物资,如今看来,略有小效。”
朱棣目光再次投向吴铭,带着探究和浓厚的兴趣:“减免税赋以招商?这倒是个新鲜主意。效果如何?可有商人响应?税入是增是减?”
吴铭再次被推到台前。他定了定神,将“招商引资”的初衷、措施、目前的效果以及遇到的困难,条理清晰地阐述了一遍,同样避免使用过于现代的词汇。
朱棣手指轻叩桌面,沉吟道:“嗯……让利与商,激活市面,看似吃了小亏,实则可能赚了大便宜。有点意思。看来吴知事不仅通经济,于实务也颇有见解,并非只会清谈的书生。”
他忽然笑了笑,对吴铭道:“吴知事,你这脑子里的想法,倒是和寻常官员不大一样。在这边陲之地,真是屈才了。有没有兴趣随本王去北平看看?北平府那边,或许更需要你这样的干才。”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周知府等人更是愕然看向吴铭。燕王这分明是公开的招揽之意!
吴铭心中也是剧震。他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卷入藩王与中央的微妙关系,绝非明智之举。
他立刻起身,躬身行礼,语气恭敬却坚定:“殿下厚爱,下官感激涕零!然下官蒙皇恩授此职,自当尽心竭力,守好大同寸土寸民。且府尊大人对下官有知遇之恩,大同诸事方才起步,下官实不敢半途而废。还请殿下见谅!”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也顾全了周知府的面子,婉拒得合情合理。
朱棣闻言,非但没有不悦,反而哈哈大笑:“好!不慕虚名,踏实任事,是咱父皇会用的人!咱只是随口一说,你不必紧张。好好在大同干,做出成绩来,咱自会向父皇为你请功!”
“谢殿下!”吴铭暗暗松了口气。
又闲聊了几句,朱棣便起身告辞,他还要赶往下一处卫所巡视。
送走燕王仪仗,周知府看着吴铭,眼神极其复杂,最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叹道:“吴知事……真是……深藏不露啊。”
吴铭只能苦笑。
内心oS:「这项目干的……差点被大客户挖角……还好我立场坚定!」
但他知道,经此一事,他在大同的地位,以及在上面的“印象分”,恐怕又要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