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下了三日,染布庄的西厢房却比往日更热闹——案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陶盆、竹篮和标尺,盆里盛着皂角水、河水、井水,竹篮里放着待测试的染布,标尺旁还摆着一本厚厚的《色牢度测试记录册》,温景然正拿着一支狼毫笔,逐行记录着测试数据。
“之前咱们只知道黄芩和蔷薇果染布耐洗,可到底能经得住多少次水洗?不同水质对色牢度有没有影响?日晒多久会褪色?这些都得有个准数。”温景然指着案上的染布,对围过来的伙计们说,“没有科学的测试方法,就没法保证每一批染布的品质,客户也不会真正放心。”
青娘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块褪色的“月白”棉布——那是之前客户退回来的,也是染坊决心优化配方的“警钟”。“咱们今日制定的色牢度测试方法,不仅要能检验新配方的染布,还要能成为日后所有染布的‘品质标尺’。”她将棉布放在案上,“就以这块褪色布为参照,咱们要让新配方的染布,在各项测试中都远超它。”
沈行舟这时搬来一个木架,上面挂着五块相同的“豆蔻粉”棉布,每块棉布上都用墨笔标着编号。“我从不同批次的蔷薇果染布中各取了一块,用来测试色牢度的一致性。”他指着木架说,“要是不同批次的染布测试结果差异太大,说明咱们的染色工艺还有问题,得再优化。”
温景然点点头,开始讲解制定的色牢度测试方法,分为“水洗测试”“日晒测试”“摩擦测试”和“水质适应测试”四大类,每一类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判断标准:
一、水洗测试:模拟日常洗涤,检验耐洗性
温景然将编号“1”的棉布放入盛有皂角水的陶盆中,水量、皂角浓度都用标尺和秤精确计量——“皂角水浓度要和百姓日常洗衣一致,水温控制在常温(25c左右),这样测试结果才真实。”他一边说,一边用木棍轻轻搅动陶盆,“每天搅动一个时辰,模拟手洗,连续洗十日,每日记录棉布的褪色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判断褪色程度,温景然还特意制作了“色卡”——从深粉到浅粉,再到接近白色,共分十级,每一级都标注着对应的褪色程度。“洗过之后,将棉布与色卡对比,若仍能达到八级以上,说明耐洗性合格;若低于六级,就得重新调整配方。”他指着色卡上的八级粉色,“咱们的目标,是让染布洗十日后,还能保持七级以上的色泽。”
伙计阿翠好奇地问:“要是客户用热水洗衣,怎么办?咱们要不要加个热水测试?”
“问得好!”温景然笑着点头,“我准备了另一组测试,用40c的温水模拟热水洗衣,同样洗十日,看看热水对色牢度的影响。毕竟江南有些人家冬天会用热水洗衣,咱们得考虑到这种情况。”
二、日晒测试:模拟户外晾晒,检验耐晒性
在厢房的窗边,温景然早已支起一个木架,上面固定着编号“2”的棉布,棉布旁放着一个“日晷计时器”。“每日从辰时到申时,让棉布接受八个时辰的日晒,连续晒十五日,期间若遇雨天,就顺延。”他指着棉布说,“日晒会让染料中的色素分解,导致褪色,咱们要测试的,就是色素的稳定性。”
为了确保测试准确,温景然还在棉布旁放了一个“湿度计”——用一块浸了水的棉布包裹着天平,通过天平的重量变化来判断空气湿度。“湿度不同,日晒对色牢度的影响也不同,比如雨天过后空气潮湿,色素更容易分解,这些都要记录在案,方便日后分析。”
青娘补充道:“咱们还要测试不同地域的日晒强度,比如塞北的日晒比江南强烈,染布在塞北的耐晒性会不会变差?后续可以让塞北的流动站点帮忙做测试,完善咱们的方法。”
三、摩擦测试:模拟日常穿着,检验耐磨性
编号“3”的棉布被固定在一块木板上,温景然用一块白色的棉布,在染布上来回摩擦一百次,力度用一个“标准砝码”控制——砝码重半斤,与日常穿着时布料间的摩擦力相近。“摩擦会导致染料脱落,尤其是深色染布,更容易出现‘掉色沾污’的情况。”他摩擦完后,拿起白色棉布,“若白色棉布上的沾色低于三级,说明耐磨性合格;若沾色严重,就得调整染料的附着力。”
沈行舟看着白色棉布上淡淡的粉色痕迹,点点头说:“这个测试很重要,之前有客户反映,穿深色染布时,衣领和袖口容易掉色,沾到浅色衣物上,咱们得通过这个测试,解决这个问题。”
四、水质适应测试:模拟不同地域水质,检验适应性
案上还摆着三个陶盆,分别盛着江南的河水、塞北的井水和岭南的咸水——这些都是沈行舟特意从各流动站点运来的。“不同地域的水质酸碱度、矿物质含量不同,对染布的色牢度影响很大。”温景然将编号“4”“5”的棉布分别放入三个陶盆中,“浸泡七日,期间不搅动,看看不同水质会不会导致染布褪色、变色。”
他举例说:“塞北的井水偏碱性,可能会让蔷薇果的粉色变深;岭南的咸水含盐量高,可能会让染料析出;这些都要测试清楚,后续针对不同地域,调整配方中的固色剂用量,确保染布在各地都能保持稳定的色牢度。”
测试方法讲解完,伙计们立刻分工行动:有的负责水洗测试,按时搅动陶盆;有的负责日晒测试,记录日晷和湿度计的数据;有的负责摩擦测试,仔细数着摩擦次数;青娘和沈行舟则在一旁,不时提出补充建议,完善测试细节。
傍晚时分,第一批水洗测试的结果出来了——编号“1”的棉布洗了一日后,与色卡对比,仍能达到九级粉色,几乎没有明显褪色。“太好了!”温景然兴奋地在记录册上写下“水洗一日,色牢度九级”,“按这个趋势,洗十日后达到七级以上,应该没问题!”
青娘看着记录册上的数据,心里踏实了不少:“有了这套科学的测试方法,咱们不仅能保证新配方的品质,还能让客户看到咱们的用心。日后客户问起色牢度,咱们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而不是空口承诺。”
沈行舟也笑着说:“我明日就把这套测试方法和初步结果,整理成一份‘品质报告’,送给江南织造局和苏州的丝绸商,让他们知道咱们的染布,是经得起检验的。”
夜色渐浓,厢房里的灯还亮着,伙计们仍在忙碌地记录着测试数据,温景然则在灯下整理着《色牢度测试记录册》,每一笔都写得认真仔细。青娘知道,这套测试方法的制定,不仅是染坊品质管控的“里程碑”,更是“匠心守艺”的具体体现——真正的匠心,不仅在于用心染色,更在于用心把控每一个细节,用科学的方法确保品质,让客户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案上的染布、色卡和记录册上,仿佛为这套色牢度测试方法,镀上了一层“品质的光芒”。而青娘、沈行舟和温景然三人,也正沿着这条“品质之路”,一步步将染坊的匠心,传递给更多的客户,传递到更远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