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房的试染炉已连续烧了七日,炉边的青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陶碗,每个碗里都盛着不同浓度的黄芩染汁,碗沿贴着纸条,标注着“水温八十度,浸泡两时辰”“水温六十度,浸泡三时辰”等字样——那是温景然这几日反复实验的记录,每一笔都透着对黄芩染色特性的细致探究。
青娘走进厢房时,温景然正用竹筷夹着一块棉布,缓缓浸入一碗深黄色的染汁中。染汁表面泛起细密的涟漪,棉布像吸饱了水分的海绵,渐渐从米白色变成淡黄色,再到深黄色,最后竟透出一丝温润的琥珀色。“你看,这是用三年生黄芩根,在八十度水温下熬煮两时辰,再浸泡棉布三时辰的效果。”温景然将染好的棉布捞出,挂在竹竿上,“晾透后色泽会再深一度,而且我测试过,用皂角水反复搓洗,都不会掉色。”
青娘走近竹竿,指尖轻轻拂过棉布——布面柔软顺滑,没有一丝粗糙感,那抹琥珀色在晨光下透着细腻的光泽,不像传统染料那样生硬,反而带着草木特有的温润。“之前用老配方染‘姜黄’,总觉得颜色偏冷,而且容易沾灰。”她想起早年染坊的“姜黄”布,多是卖给农户做田间劳作的衣裳,因为颜色耐脏,却少有人用来做贴身衣物,“这黄芩染的黄色,看着就温和,用来做里衣或者孩童的衣裳,应该很受欢迎。”
“不仅如此,黄芩的染色特性还有个‘妙处’。”温景然从木柜里取出一个陶罐,里面装着研磨好的明矾粉,“按常理说,明矾会损伤布质,但用黄芩染布时,加入极少量的明矾,不仅不会让布变脆,还能让颜色更鲜亮,而且固色效果更好。”他说着,将少量明矾粉撒入一碗浅黄的染汁中,搅拌均匀后,放入一块棉布浸泡。半个时辰后捞出,那棉布的颜色竟比之前深了三成,且色泽更均匀,没有一丝斑驳。
沈行舟这时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从西山不同地段采来的黄芩根。“我让老周分了五个地段采黄芩,你看看这不同产地的黄芩,染色效果会不会有差异。”他将黄芩根一一掰开,有的根须粗壮,断面呈黄白色;有的根须纤细,断面偏黄棕色;还有的根须带着黑色的斑点,像是受过虫害。
温景然立刻拿起不同的黄芩根,分别称重,然后用相同的水温、相同的时间熬煮。一个时辰后,五碗染汁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粗壮黄芩根熬出的染汁呈深黄色,纤细黄芩根熬出的呈淡黄色,带斑点的黄芩根熬出的则呈黄褐色,还带着一丝浑浊。“看来黄芩的产地和年限,对染色效果影响很大。”温景然在纸上记下实验结果,“只有三年生以上、无虫害的西山黄芩,才能熬出优质的染汁,染出的布色泽均匀、耐洗。”
“那咱们以后收黄芩,就得制定个标准,只收三年生以上、无虫害的。”沈行舟补充道,“我跟老周说过,要是能按标准供货,咱们还能再提高些收购价,这样村民也有动力去采优质黄芩。”
青娘忽然想起一事,指着竹竿上的棉布问:“黄芩染布能不能跟其他染料搭配?比如之前试的蔷薇果,要是用黄芩染底色,再用蔷薇果染花纹,会不会有新的效果?”
温景然眼睛一亮,当即动手实验。他先将一块棉布用黄芩染成琥珀色,晾至半干后,用蜡笔在布上画了一朵梅花,再将棉布浸入蔷薇果熬成的粉色染汁中。半个时辰后捞出,待棉布干透,用热水将蜡笔痕迹洗掉——布面上竟呈现出一朵粉色的梅花,衬着琥珀色的底色,像寒冬里绽放的腊梅,雅致又生动。
“成了!”温景然兴奋地拍手,“黄芩的黄色沉稳,能压住蔷薇果的粉色,两者搭配不仅不冲突,还能相互衬托,让颜色更有层次感。而且这种‘套染’的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工艺,染坊的伙计很快就能学会。”
青娘看着这块“腊梅图”棉布,心里渐渐有了主意:“咱们可以用黄芩做基础色,搭配蔷薇果、野菊花等原料,开发出‘四季色’系列——春天的‘桃花粉’(黄芩+蔷薇果),夏天的‘荷叶绿’(黄芩+艾草),秋天的‘银杏黄’(纯黄芩),冬天的‘松针青’(黄芩+靛蓝)。这样既能突出黄芩的染色特性,又能丰富染布的品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沈行舟立刻附和:“我这就去跟江南织造局的李管事说,把咱们的‘四季色’样布送过去,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之前他们总说咱们的颜色太单一,这次有了新系列,说不定能拿下明年的夏布订单。”
温景然则继续研究黄芩的染色特性,他将不同浓度的黄芩染汁滴在丝绸、麻布、棉布等不同材质的布料上,观察染色效果。“丝绸吸色最快,颜色也最鲜亮,但需要控制浸泡时间,不然容易染得过深;麻布吸色最慢,需要反复浸泡两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棉布则介于两者之间,最适合批量染色。”他将这些发现一一记录在《黄芩染色特性图谱》上,打算日后编入配方手册,供染坊的伙计参考。
夕阳西下时,西厢房的竹竿上已挂满了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黄芩染布——有琥珀色的棉布、淡黄色的丝绸、深黄色的麻布,还有套染了蔷薇果的粉色棉布、套染了艾草的绿色麻布,像一道五彩斑斓的风景线。
青娘、沈行舟和温景然站在竹竿前,看着这些染布,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他们知道,对黄芩染色特性的探究,不仅解决了传统染料色牢度差的问题,还为染坊开辟了新的颜色系列——这既是对草木染艺的创新,也是对“匠心守艺”最好的践行。而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优质的染布推向市场,让更多人感受到黄芩染布的独特魅力,也让染坊在新的江湖竞争中,站稳脚跟。
夜色渐浓,试染炉的火还未熄灭,温景然仍在灯下整理实验数据,青娘和沈行舟则在讨论“四季色”系列的推广计划。厢房里的灯光与窗外的月光交织在一起,照亮了案上的黄芩根、染汁和染布,也照亮了染坊未来的路——一条以草木为媒,以匠心为魂,在守艺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