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的京畿,青娘染坊总栈的院内一派繁忙景象。伙计们正将新制的双辕染布车擦拭一新,车厢上贴着“青娘染布”的朱红商号;仓房里,温景然带着药童分装新熬制的“花果染”染料,锡箔罐上标注着“防潮、避晒”的字样;沈行舟则在一旁核对《岭南巡行历》,上面详细记着岭南各州府的市集日期、染料产地与客户偏好——这是染坊为开拓岭南新市场做的最后准备,一场跨越千里的扩张,即将启程。
“早年咱们只在京畿、江南、关西打转,如今流动网络织得密了,也该往更远的地方走了。”青娘捧着一卷《岭南风物志》,指尖停在“苏木”“蓝草”的记载上,“岭南多湿热,染料草木却丰饶,咱们去了既能采新料、创新法,又能让那边的百姓用上好染布,这是双赢的事。”
这场扩张的筹备,早在半年前便已启动。当时岭南商帮的管事带着本地特产的苏木,专程来京畿拜访,说岭南百姓虽爱染布,却苦于本地染坊工艺粗糙、颜色单调,盼着青娘染坊能去设站。青娘与沈行舟、温景然商议后,便定下了“稳扎稳打、先探后拓”的扩张策略,从“察市场、备物资、练队伍”三方面细致筹备,确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第一步:察市场,摸清岭南“水土”
为了避免盲目扩张,沈行舟亲自带着伙计去岭南走了一趟。他们沿着珠江流域走访了广州、潮州、桂林等十余个州府,不仅记录了各地市集的规模与日期,还摸清了当地的染布需求——广州作为通商口岸,百姓偏爱鲜亮的红、黄二色,适合做外销的成衣;潮州盛产刺绣,绣娘需轻薄、透气的素色染布;桂林多山水,文人喜欢淡雅的青、蓝二色,用于制作书衣、帐幔。
沈行舟还带回了岭南特有的染料草木:苏木染出的艳红、蓝草熬的靛蓝、栀子果泡的明黄,温景然用这些原料反复试验,调整出适配岭南湿热气候的染色工艺——在染料中加入少量茯苓粉,既能防潮防蛀,又能让颜色更持久。他还特意制作了《岭南染色要诀》,详细记着“苏木与蓝草按二比一调和,文火熬一刻,布需浸两刻”,方便后续团队使用。
第二步:备物资,筑牢扩张“根基”
针对岭南湿热的气候,染坊对流动设备做了专门改良:双辕染布车的车厢加了一层竹篾通风层,避免染料在途中受潮;折叠木棚的顶篷换成了岭南产的油布,既防雨又透气;还准备了大量的樟木箱子,用于存放成品染布,防蛀防潮。
物资储备上,除了常规的染料、工具,还额外带了温景然配制的“防瘴气药膏”——岭南多瘴气,药膏能缓解伙计们旅途的不适;沈行舟还与沿途的漕运商号签订了“联运协议”,染布车从京畿出发后,先走陆路到淮河,再转漕运沿淮河入长江,最后经珠江抵达岭南,既节省时间,又减少车马颠簸带来的损耗。
第三步:练队伍,打造能战“劲旅”
扩张的核心在人,染坊从各站点选拔了二十名经验丰富的伙计组成“岭南开拓队”,其中既有擅长染色的工匠,也有精通账目、熟悉流商规矩的管事。青娘还特意组织了一个月的培训,让他们学习岭南的方言、风俗与市集规矩——比如岭南人做生意讲究“礼先于利”,见面需递上茶礼;市集上忌说“折”“断”等不吉之言,需用“少些”“短些”替代。
培训期间,温景然还带着工匠们用岭南带回的染料实操演练,直到每个人都能染出符合标准的“岭南红”“漓江青”;沈行舟则模拟了岭南市集的交易场景,教伙计们如何与当地布商、绣娘沟通,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比如遇到雨天,如何快速收起染布、保护设备。
“扩张不是冒进,是带着准备去开拓;不是贪多,是带着诚意去扎根。”青娘看着整装待发的开拓队,将一面绣着“青娘染布”的杏黄旗递到队长手中,“你们去了岭南,既要把好工艺带过去,也要把当地的好经验学回来,让咱们的流动网络,在那边也能扎下根、开繁花。”
开拓队的伙计们齐声应和,将杏黄旗插在双辕染布车的车辕上。沈行舟走上前,将一本《岭南巡行历》与一张银票交给队长:“路上若遇难处,可凭这历书上的联络点求助;这银票是应急用的,万不可省了伙计们的吃穿。”温景然则递过几罐“防瘴气药膏”:“天热易中暑,每日早晚各涂一次,照顾好自己,才能把事做好。”
初夏的阳光洒在染布车上,朱红商号与杏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开拓队的伙计们跳上马车,挥鞭启程,车轮滚滚,朝着岭南的方向驶去。青娘、沈行舟、温景然站在院门口,望着车队远去的背影,眼中满是期待——这不仅是一次市场的扩张,更是一次流动经营模式的新探索,是“青娘染布”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新起点。
未来的江湖路上,染坊还将沿着这样的脚步,继续向塞北、向西域、向更远的地方扩张,让草木染的清香,飘进更多人的生活,让“青娘染布”的名号,成为大乾江湖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