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朝的正月初三,青州城的年味还未散尽,街巷上依旧挂着红灯笼,可青娘染布庄的临时作坊外,却已是车马盈门。沈行舟刚从京城赶回,身后跟着几辆满载货物的马车,车上是新到的布料胚料和从沂州加急调运的药材染料。
“青娘,温兄,我回来了!”沈行舟跳下车,朝着迎上来的两人挥手,“苏老板对咱们的布料十分满意,不仅付清了货款,还追加了两千匹的订单,让咱们三月初交货。另外,他还介绍了几个京城的成衣铺老板,说等开春后要亲自来青州考察咱们的染坊。”
青娘接过沈行舟递来的订单,脸上却没有太多喜色,反而眉头微蹙:“订单多是好事,可咱们现在的情况怕是跟不上。临时作坊的设备有限,受伤的工匠刚痊愈,体力还没完全恢复,而且之前烧毁的仓库还在重建,原料堆放也成问题。”
温景然走上前,查看了一眼马车上的染料:“这批沂州野菊倒是纯净,没有混进刺蕊草,我稍后检查一下成分,确认安全后就能投入使用。但工匠们刚经历过灼伤,不能让他们过度劳累,得合理安排工时。”
沈行舟也收起笑容,神色凝重:“我在路上就听说了作坊的情况,也料到了原料和设备的问题。这次从京城回来,我特意联系了临县的木材商,订了一批优质木料,用来加快仓库和新染坊的修建;还和沂州、兖州的药农签了长期供货协议,他们会按月送药材过来,保证原料充足。”
三人当即在作坊门口商议起来,很快定下复工统筹计划。沈行舟全权负责物资调配和基础设施修建,既要对接木材商和药农,确保建材、原料按时到位,还要监督仓库和新染坊的施工进度;温景然则负责染料检测、工匠健康管理和工艺指导,每天开工前检查染料安全性,合理安排工匠分工,避免再次出现工伤;青娘则统筹生产计划、订单对接和账目核算,根据订单期限制定每日染布目标,同时安抚工匠情绪,协调各环节衔接。
计划敲定后,三人立刻行动。沈行舟带着几个伙计,先将马车上的胚料和染料搬进临时仓库,分门别类做好标记。随后,他又赶往工地,查看仓库的地基修建情况,叮嘱包工头:“一定要加快进度,但质量也不能含糊,仓库要防潮防火,下个月中旬必须完工。”包工头拍着胸脯保证:“沈掌柜放心,我加派人手,一定按时完成!”
温景然则在作坊里搭建了临时检测台,取出药箱里的工具,逐一检测新到的染料。他将少量野菊、黄栀子等原料熬制成染料样本,用试纸测试酸碱度,又让一个熟练工匠试染小块胚料,观察染色效果和皮肤反应。确认染料安全合格后,他才召集所有工匠,讲解新的分工安排:“老工匠带两个学徒负责染布,每天工作四个时辰,中间休息一个时辰;年轻力壮的伙计负责原料搬运和布料晾晒;受伤刚愈的六位师傅负责布料分拣和质检,不用接触染料,减轻体力消耗。”
青娘则根据沈行舟带回的订单,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进度表。她将两千匹布料分成十批,每批两百匹,规定每日完成一批,预留出原料检测、布料晾晒和质检的时间。为了激励工匠们,她还宣布:“按时完成每日目标,每人额外奖励两个铜板;若是能提前完工且保证质量,月底还有额外分红。”工匠们听后,积极性大增,纷纷表示会全力以赴。
可复工第二天,就遇到了麻烦。负责搬运原料的伙计来报,说临时仓库的木料不够了,搭建晾晒架的进度受阻,已经染好的布料无处晾晒,只能堆在作坊里,若是受潮就会变色报废。
沈行舟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账目,去木材商的店铺催货。可木材商却一脸为难:“沈掌柜,不是我不送货,是最近年刚过,工人还没到齐,木料加工跟不上,最少得三天才能送过去。”
“三天不行,最多一天!”沈行舟急道,“我们染好的布料等着晾晒,若是受潮损失惨重,你能承担得起吗?”两人争执半天,木材商还是坚持要三天。
沈行舟无奈返回,将情况告知青娘和温景然。青娘沉思片刻,道:“咱们可以先借用林老板商行的院子晾晒布料,他那里场地大,还有遮阳棚,正好能应急。至于晾晒架,咱们可以先找些闲置的木板和竹竿,让工匠们自己动手搭建临时的,先解燃眉之急。”
温景然补充道:“我记得作坊后面有片空地,阳光充足,适合晾晒。而且临时搭建的晾晒架不用太复杂,只要稳固就行,我可以画个简易的图纸,让工匠们照着做。”
沈行舟立刻去联络林老板,林老板得知情况后,当即答应:“没问题,我的院子你们尽管用,伙计们也可以过来帮忙。”沈行舟道谢后,立刻带着工匠们去商行院子清理场地,又找来木板和竹竿,按照温景然画的图纸搭建临时晾晒架。
青娘则安排伙计们将染好的布料小心翼翼地搬到商行院子,按照颜色和批次分开晾晒,还特意派了两个人看守,防止布料被弄脏或弄湿。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第三天清晨,温景然在检测染料时,发现一批兖州送来的黄栀子颜色偏暗,熬制成的染料色泽浑浊,不符合订单要求。“这批黄栀子是陈货,而且晾晒时受了潮,不能用来染布,不然会影响布料质量。”温景然拿着染料样本,对赶来的青娘说,“可咱们现在黄栀子库存不多了,若是等新货送来,最少得五天,会耽误生产进度。”
青娘看着样本,当机立断:“沈兄,你立刻去青州城郊的药田,看看有没有新鲜的黄栀子,哪怕价格高些也要买回来;温兄,你再想想办法,能不能用其他药材替代部分黄栀子,比如本地的红枫皮,之前你用它染出的颜色也不错;我则调整生产计划,先集中染用野菊染料的布料,等黄栀子的问题解决了再染其他颜色。”
沈行舟马不停蹄地赶往城郊药田,运气不错,有个药农去年冬天储存了一批新鲜的黄栀子,原本是留着自己用的,在沈行舟的再三恳求下,终于答应以略高的价格卖给他们。温景然则尝试用红枫皮和少量野菊混合染色,经过几次试验,终于染出了和黄栀子相近的色泽,而且质感更柔和,青娘看后十分满意:“这个颜色比之前的更特别,说不定能得到苏老板的青睐。”
解决了原料和晾晒的问题后,生产终于步入正轨。工匠们各司其职,每天按时完成生产目标,染好的布料在阳光下晾晒,五颜六色的布料随风飘动,像一片彩色的海洋。温景然每天都会巡查作坊和晾晒场,确保染料安全和布料质量;沈行舟则盯着仓库和新染坊的施工,还时不时去原料产地催货;青娘则每天核对生产进度,和沈行舟、温景然沟通情况,及时调整计划。
半个月后,临时仓库和新染坊的主体工程完工。沈行舟带着工匠们将原料和设备搬进新染坊,新染坊不仅场地宽敞,还按照温景然的建议,设置了专门的染料检测区、染布区、晾晒区和质检区,分工更明确,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复工一个月后,第一批五百匹布料顺利完成,经温景然质检合格后,由沈行舟安排镖师送往京城。苏老板收到布料后,对红枫皮染制的布料赞不绝口,特意写信给青娘,说这种颜色在京城很受欢迎,让他们多染一些。
这日,三人站在新染坊的院子里,看着工匠们有序地工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沈行舟看着手中的生产进度表,笑道:“按照现在的速度,三月初肯定能按时完成苏老板的订单,还能提前准备迎接京城来的考察团。”
“多亏了咱们分工明确,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不然也不会这么顺利,”温景然道,“新染坊的设备和布局都很合理,以后生产效率会更高,也能避免之前的安全隐患。”
青娘望着远处的晾晒场,眼中充满了希望:“等这批订单完成,咱们就全力筹备沂州分店的事。有了这次复工的经验,相信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们都能应对自如。”
阳光洒在新染坊的屋顶上,温暖而明亮。从物资短缺到统筹调配,从临时应急到规范生产,他们凭借着沈行舟的高效统筹、温景然的专业指导和青娘的精准规划,成功攻克了复工难题。青娘知道,生意场上的挑战从未停止,但只要三人同心,各司其职,总能化险为夷,让染布庄的生意在稳步前行中,走向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