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府城被热浪裹着,却挡不住城南博览园里的热闹——一年一度的“农桑技艺展”如期开幕,朱红的园门挂着烫金匾额,门口两盏大红灯笼随风摇曳,入园的人摩肩接踵,手里都攥着展会手册,目光在各个展位的指引牌上打转。
青石村染坊的展位在博览园东侧,背靠一片小竹林,格外清爽。展位前挂着一幅丈许长的布幔,是青娘特意让人染的“七彩拼色布”——从深靛蓝到浅艾绿,从艳茜红到嫩黄檗,再到柔紫茉莉色,七种颜色像彩虹般过渡,边角还绣着缠枝莲纹样,刚挂出来就引来了一群人围观。布幔下的长桌上,整齐摆放着各色草木染样品:叠得方方正正的蓝布帕子、绣着鸳鸯的红布肚兜、裁成半尺见方的黄檗染布样卡,甚至还有用染布边角料拼成的小荷包,供人免费取用。
青娘穿着一身自己染的青布衣裙,领口和袖口用浅绿丝线绣了细小的艾叶草纹,显得素雅又精神。她正拿着一匹紫茉莉染布,给围上来的人讲解:“各位乡亲,这布是用后山的紫茉莉花瓣煮的染料,得选刚绽放的花瓣,连带着花萼一起下锅,用文火煮两个时辰,煮出的水是淡紫色,染出来的布就像暮春的紫藤花,软和还不褪色。您摸摸,这布面多细腻,做件小衫穿,风一吹都带着花香。”
人群里有个穿月白襦裙的姑娘,伸手轻轻抚过布面,眼睛亮了:“掌柜的,这布多少钱一尺?我想给我娘做件夏衣,她总说市面上的布糙,穿着不舒服。”
“姑娘要是诚心要,一尺给你二十文就成。”青娘笑着说,“要是不着急,还能帮你绣上几朵小菊花,添五文工钱就够。”姑娘立刻点头应下,当场付了定金,还拉着同行的姐妹一起选布。
正忙着,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传来,人群自动让开一条道——来的是府城通判王大人,一身藏青官服,身后跟着两个随从。王大人径直走到展位前,目光先落在那幅七彩布幔上,又俯身拿起一匹刺绣草木染布,指尖轻轻拂过绣得活灵活现的玉兰花,问道:“这布上的染色和刺绣,都是手工做的?”
青娘连忙拱手行礼:“回王大人,都是咱们青石村的乡亲手工做的。染色用的是山里的草木,没有半点化学颜料;刺绣是村里的妇人闲时绣的,一针一线都透着心意。就像这匹布,光是染布就要三天,刺绣又要五天,慢是慢了点,但每一匹都不一样。”
王大人点点头,又拿起一块蓝布样卡,对着光看了看:“我听说你们用蓝草染色,还要用野艾灰固色?这法子倒是古法,现在很少有人会了。”
“大人说得是。”青娘解释道,“野艾要选端午前后采的,晒透了烧成灰,用细纱布滤三遍,去除杂质,再和染好的布一起煮一刻钟,这样布就不会掉色。去年有个客商买了咱们的蓝布做马褂,穿了大半年,洗了十几次,颜色还是鲜亮的。”
站在一旁的张掌柜连忙补充:“王大人,青娘掌柜可是个实在人!她们染坊的布,我每个月都要进两百匹,从来没出过质量问题。周边州县的布商现在都抢着跟她们合作,就盼着能拿到好货。”
王大人闻言,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如今市面上的机织布越来越多,手工好手艺反倒少见了。你们的草木染,既守着古法,又能创新出这么多颜色,还带动村里人种草木、学手艺,这才是农桑技艺该有的样子。”他转头对随从说,“这次展会的‘最佳创新技艺奖’,就颁给青石村染坊,再赏五十两银子,鼓励她们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青娘又惊又喜,连忙再次行礼:“多谢王大人!我们一定好好做,不辜负大人的看重!”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博览园。原本围着其他展位的人,都涌到青石村的展位前,有的抢着看样品,有的当场下单,还有的拉着青娘问能不能学染布。陈砚和两个学徒忙得脚不沾地——陈砚负责记录订单,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写着,订单簿很快就写满了两页;学徒们则忙着给客人递样卡、包布样,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连擦汗的空都没有。
有个从清河县来的布商,一口气订了一百匹蓝布、五十匹黄檗染布,还拉着青娘的手说:“掌柜的,我回去就把店里的机织布都撤了,专门卖你们的草木染布!你可得保证给我供货,要是货不够,我店里的老主顾该跟我急了!”
青娘笑着应下:“您放心,我们育苗基地刚扩大了规模,草木供应充足,每月给您留两百匹都没问题。要是您想让店里的伙计学辨真伪,我还能派染工去给他们培训,分文不取。”布商听了,更是高兴,当场就交了一半定金。
农桑技艺展整整持续了三天,青石村染坊的展位前天天爆满。闭展时一算,不仅拿到了“最佳创新技艺奖”和五十两赏银,还签订了七份长期供货协议,订单总额超过五百两银子,更有三十多人登记想学习草木染技术。青娘看着沉甸甸的订单簿,心里满是感慨——一年前她还在为染料短缺发愁,如今却能把青石村的草木染带到府城的大舞台上,这一路的辛苦,值了。
展会结束当晚,张掌柜在府城最大的酒楼“悦宾楼”设宴,为青娘和陈砚庆功。酒楼的雅间里摆着一桌丰盛的酒菜,水晶肘子、清蒸鲈鱼、炒时蔬,还有一壶上好的女儿红。张掌柜举起酒杯,笑着说:“今天这杯酒,一是贺你们在农桑展上大获成功,二是有件私事想跟你们提——青娘,陈砚,你们俩一起打理染坊和育苗基地,配合得比亲兄弟还默契,我看不如趁这个好时机,把婚事定下来,也让我们这些老朋友沾沾喜气!”
这话一出,雅间里顿时安静下来。青娘的脸颊瞬间红透,像染透了的茜草布,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酒杯,眼神偷偷瞟向陈砚。陈砚也有些不好意思,耳尖都红了,却放下酒杯,认真地看着青娘,语气带着几分紧张,又格外坚定:“青娘,从去年在山上帮你采野艾,看到你为了救稻子跟村民们一起挖水渠,我就知道,你是我想一起过日子的人。以后我想跟你一起守着染坊,一起把草木染做得更好,一起照顾村里的乡亲们,你愿意嫁给我吗?”
青娘看着陈砚真诚的眼睛,里面映着自己的影子,心里像被温水浸过,又暖又软。她用力点点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我愿意。”
雅间里立刻爆发出欢呼声,张掌柜笑得眼睛都眯了,连忙让人添酒:“太好了!这杯酒我先干为敬,祝你们新婚快乐,早生贵子!”其他人也纷纷举杯,一时间,酒杯碰撞的声音、祝福的话语,填满了整个雅间。
回到青石村后,青娘和陈砚的婚事很快就传遍了全村。村民们比自己家办喜事还高兴,纷纷跑来帮忙——李大叔带着几个年轻小伙,把青娘住的旧屋重新翻修了一遍,屋顶换了新瓦,墙面刷了白灰;张阿婆和村里的妇人一起,给青娘缝制嫁衣,用的是最好的茜草染布,领口、袖口和裙摆都绣满了凤凰牡丹纹样;老周则忙着拟定婚礼流程,还提议在婚礼当天举办一场“草木染成果展”,把染坊这些年的产品都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喜悦。
青娘和陈砚都觉得这个提议好。婚礼前几天,村民们把染坊的院子和村里的晒谷场都布置了起来——晒谷场上挂满了各色草木染布,从丈许长的布幔到小巧的手帕,五颜六色的布在风里飘着,像一片彩色的云;染坊的院子里搭起了戏台,戏台的幕布用的是七彩拼色布,台两边挂着红绸灯笼,灯笼上贴着“喜”字,格外喜庆。
婚礼定在八月初八,这天天气格外好,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阳光洒在地上,暖洋洋的。一大早,陈砚就穿着一身新做的蓝布长袍,胸前戴着一朵红绸花,骑着一匹白马,带着迎亲的队伍去青娘的住处接亲。青娘穿着茜草染的红嫁衣,头上盖着红盖头,手里攥着一块蓝布帕子,由伴娘搀扶着,慢慢走出屋门,坐上了花轿。
花轿一路敲锣打鼓,从村里的小路走到染坊。路边的乡亲们都站在门口,有的撒着花生、红枣,有的喊着“新婚快乐”,还有的给迎亲队伍递喜糖。孩子们跟在花轿后面跑着,手里拿着小风车,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子。
到了染坊,陈砚小心翼翼地把青娘从花轿里扶出来,两人一起走进院子。婚礼仪式在院子里举行,司仪是村里的老支书,他高声喊道:“一拜天地!”青娘和陈砚对着天空和大地深深鞠躬,感谢天地赐予的草木和阳光,让他们能靠手艺谋生;“二拜高堂!”两人对着老支书和老周鞠躬,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照顾和支持;“夫妻对拜!”两人相视一笑,深深鞠躬,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仪式结束后,婚宴正式开始。染坊的伙房准备了二十多桌饭菜,有炖猪肉、炒鸡蛋、炸丸子、清蒸鱼,还有用草木染布包裹的糯米糕——糯米糕用的是黄檗染的布包裹,打开布,里面的糯米糕还带着淡淡的木香,好吃又好看。乡亲们和前来道贺的客人围坐在桌前,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天,不时有人去晒谷场看草木染成果展,嘴里还不停称赞:“青娘和陈砚真是般配,不仅人好,手艺也好,以后的日子肯定能像这草木染布一样红火!”
席间,邻县农业园的赵老园主特意赶来,送来一份特别的礼物——一盆培育好的“双色茜草”。赵老园主笑着说:“青娘,陈砚,这是我特意培育的新品种,叶子是绿色的,根却是一半红一半粉,用它染布,能染出渐变的红粉色,送给你们做新婚礼物。希望你们的日子像这茜草一样,多姿多彩,也希望你们的草木染能染出更多好看的颜色,传得更远!”
青娘和陈砚连忙接过花盆,小心地放在旁边的桌子上。青娘看着花盆里嫩绿的茜草苗,眼里满是感动:“谢谢您,赵老园主。我们一定会好好培育这双色茜草,等它长成了,就用它染布,到时候第一个给您送过去。”
婚礼过后,青娘和陈砚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他们一起去育苗基地查看双色茜草的生长情况,一起去府城的布庄打理生意,一起完善《草木染工艺手册》。有时候,两人会坐在染坊的院子里,看着晾晒的草木染布,聊着未来的计划——他们想把育苗基地再扩大一些,培育更多新品种的草木;想在周边州县多开几家布庄,让更多人能买到青石村的草木染布;还想开办一个草木染培训班,免费教村里的年轻人和周边的乡亲们学手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能一直传下去。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染坊的院子里,把青娘和陈砚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两人并肩站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的育苗基地和村庄,相视而笑。青娘靠在陈砚的肩上,轻声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好不好?”
陈砚握紧青娘的手,温柔地说:“好。只要我们在一起,和乡亲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让青石村的草木染,传遍天下。”
远处的育苗基地里,双色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嫩绿的叶子在夕阳下泛着光。青娘知道,她的新生活,就像这刚种下的茜草,会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慢慢长成一片茂盛的风景,而青石村的草木染,也会随着风,飘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这偏远的小村里,有一群人,用双手和匠心,染出了最动人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