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青石村,还飘着年味的余温。村东头的荒坡上,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十几个村民正挥舞着锄头平整土地,陈砚站在坡顶,手里拿着一张图纸,时不时俯身指点大家如何划分育苗区、灌溉渠和仓库的位置。这里,就是青娘规划的草木育苗基地,也是青石村草木染产业链的第一步。
“陈砚兄弟,这块地平整好了,接下来该干什么?”李大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好了问道。他身后的土地已经被翻耕过,土块细碎,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陈砚走下坡顶,指着图纸说:“接下来咱们要按区域挖育苗床,每个育苗床宽三尺、长一丈,之间留一尺宽的过道,方便浇水和管理。另外,咱们还要在北边挖一条灌溉渠,把山泉水引过来,保证育苗床的水分供应。”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绳子丈量尺寸,有的用锄头挖育苗床,有的则去山上寻找石块,准备搭建灌溉渠的堤坝。青娘也来了,她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府城买回来的菜籽饼,笑着对大家说:“大家辛苦了,这菜籽饼是给土壤增肥的,咱们把它掺在土里,能让种苗长得更壮实。”
说着,她蹲下身,拿起一把菜籽饼,均匀地撒在刚挖好的育苗床上,再用锄头把菜籽饼和泥土混合在一起。陈砚也蹲下来帮忙,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完成了一个育苗床的施肥工作。村民们看着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善意的笑容——大家都知道,青娘和陈砚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只是两人都忙着染坊和村里的事,还没正式定下婚事。
就这样,大家连续忙了半个月,育苗基地的基础设施终于建成了。育苗床整齐排列,灌溉渠蜿蜒曲折,北边还搭建了一间简易的仓库,用来存放种苗和农具。赵老园主也从邻县赶来,带来了二十斤优质的蓝草种子、十五斤野艾根和十斤茜草苗,还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播种、育苗和管理。
“蓝草种子要先在温水里浸泡半天,让种子吸足水分,这样发芽更快。”赵老园主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播种的时候,要把种子均匀地撒在育苗床上,再覆盖一层薄土,厚度以看不见种子为宜。浇水的时候要轻柔,避免把种子冲跑。”
青娘和陈砚认真地记着,还把赵老园主的话整理成文字,抄写在纸上,贴在仓库的墙上,方便村民们随时查看。赵老园主看着忙碌的众人,欣慰地说:“青娘,陈砚,你们做得很好。这个育苗基地建成后,不仅能满足你们染坊的原料需求,还能带动周边村子一起种植草木,形成产业规模。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
青娘连忙道谢:“谢谢您,赵老园主。要是没有您的帮助,我们的育苗基地也建不起来。等种苗长成后,我们一定第一时间给您送些新染的布,让您尝尝鲜。”
送走赵老园主后,青娘和陈砚开始组织村民播种。大家按照赵老园主的指导,先把蓝草种子浸泡好,再均匀地撒在育苗床上,最后覆盖薄土、浇水。看着播好种的育苗床,青娘心里充满了期待——她仿佛看到了不久后,这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蓝草、野艾和茜草,成为青石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育苗基地的事安排妥当后,青娘就准备去府城考察布庄的选址了。出发前,她把染坊的日常管理交给了老周,又叮嘱陈砚多关注育苗基地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和她联系。陈砚送她到村口,手里拿着一个布包:“这里面是我给你准备的干粮和一些银子,路上注意安全。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就去府城的‘悦来客栈’找王掌柜,他是我的朋友,会帮你的。”
青娘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我会尽快考察好选址,早点回来。育苗基地的事就辛苦你了。”
陈砚笑着说:“跟我还客气什么。你路上小心,我等你回来。”
青娘点点头,转身踏上了去府城的路。府城离青石村有五十里路,她雇了一辆马车,走了整整一天,才在傍晚时分到达府城。按照陈砚的嘱咐,她先去了“悦来客栈”,找到了王掌柜。王掌柜是个热心人,听说青娘是陈砚的朋友,立刻给她安排了一间干净的客房,还主动提出帮她考察布庄的选址。
第二天一早,王掌柜就带着青娘在府城里考察。府城的街道繁华,商铺林立,卖布的店铺也有不少,但大多集中在“锦绣街”。王掌柜指着锦绣街说:“青娘姑娘,这里是府城最热闹的商业街,人流量大,买布的人也多。不过这里的店铺租金比较贵,而且大多已经租出去了,很难找到合适的门面。咱们可以去旁边的‘棉布巷’看看,那里虽然不如锦绣街热闹,但租金便宜,而且离锦绣街近,也能吸引不少顾客。”
青娘点点头,跟着王掌柜去了棉布巷。棉布巷的街道虽然不如锦绣街宽,但很整洁,两边的店铺大多卖棉布和绸缎,还有几家小型的染坊。走到巷子中间,青娘看到一家店铺门口挂着“转让”的牌子,店铺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不错,左边是一家绸缎庄,右边是一家裁缝铺,来往的顾客很多。
“咱们进去看看。”青娘说着,推开了店铺的门。店铺里面很宽敞,地面铺着青石板,墙壁干净,还有一个小后院,可以用来存放布料。店主是个中年妇人,听说青娘想租店铺,连忙热情地介绍:“姑娘,我这店铺位置好,租金便宜,每月只要五两银子。我因为要回老家照顾老人,才不得不转让。要是你诚心租,我还可以把店里的货架和柜台送给你,不用额外加钱。”
青娘心里很满意,她和王掌柜商量了一下,又仔细检查了店铺的结构,确认没有问题后,就和店主签订了租赁协议,一次性交了半年的租金。店主很高兴,当天就把店铺交给了青娘,还把货架和柜台擦拭干净,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青娘开始忙着装修店铺。她请了府城最好的木匠,把店铺的门面重新翻新,换上了新的木门,门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青石草木染布庄”七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是她请府城有名的书法家写的。店铺里面,她按照染坊的风格,在墙上挂了几匹颜色鲜艳的草木染布和刺绣草木染布,还摆放了几个货架,用来陈列各种布料。后院也被整理出来,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仓库,用来存放布料和染料。
装修期间,府城的张掌柜也来看过几次,还带来了几个熟悉的布商,给青娘介绍生意。张掌柜笑着说:“青娘,你的布庄开起来,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我会多给你介绍客户,让你的布庄生意兴隆。”
青娘连忙道谢:“多谢张掌柜。以后还要靠您多多关照。等布庄开业,我一定请您来喝开业酒。”
经过半个月的装修,“青石草木染布庄”终于装修好了。开业那天,青娘请了府城的戏班子来表演,还准备了很多小礼物,凡是进店的顾客,都能免费获得一小块草木染布。布庄门口挤满了人,大家都好奇地走进店里,看着墙上挂着的五颜六色的草木染布,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声。
一位穿着华丽的夫人拿起一匹刺绣草木染布,仔细看了看,惊讶地说:“这布真好看,颜色鲜亮,刺绣也精致,比我在锦绣街买的布好多了。老板,这布怎么卖?”
青娘笑着说:“夫人,这是咱们青石村的刺绣草木染布,用纯天然的草木染色,手工刺绣,每匹布一两银子。要是您喜欢,可以先买一匹回去试试,要是不满意,随时可以来退换。”
夫人毫不犹豫地说:“好,我买两匹,一匹给自己做衣裳,一匹给我女儿做裙子。”
其他顾客也纷纷下单,有的买蓝布,有的买红布,有的买刺绣草木染布,没一会儿,货架上的布料就卖出了大半。青娘和雇来的伙计忙得不可开交,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掌柜和张掌柜也来了,他们看着热闹的场面,高兴地说:“青娘,恭喜你,布庄开业大吉!以后你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青娘感激地说:“多谢王掌柜,张掌柜。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布庄也开不起来。以后还要靠你们多多支持。”
开业当天,布庄的营业额就达到了五十两银子,远超青娘的预期。接下来的几天,布庄的生意依旧火爆,每天都有很多顾客慕名而来,有的甚至是从周边州县赶来的。青年也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种类,增加了儿童服饰、手帕、围巾等草木染制品,很受市场欢迎。
半个月后,青娘觉得布庄的生意已经稳定了,就准备回青石村看看。离开府城前,她把布庄的管理交给了雇来的李伙计,还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确保布庄能正常运营。张掌柜和王掌柜送她到城外,张掌柜笑着说:“青娘,你放心回去吧,府城的事有我们帮你盯着。等你下次来,我给你介绍更多的客户。”
青娘点点头,踏上了回青石村的路。坐在马车上,她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满是成就感——育苗基地建成了,府城的布庄也开业了,她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现。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青石村的草木染做得更大更强,让更多人知道草木染的魅力。
回到青石村时,已是傍晚。陈砚早就在村口等着她,看到她回来,连忙跑过去,接过她手里的布包:“你回来了,一路上累坏了吧?育苗基地的种苗已经发芽了,长得很壮实,我带你去看看。”
青娘笑着点点头,跟着陈砚去了育苗基地。夕阳下,育苗床上的种苗冒出了嫩绿的芽尖,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青娘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芽尖,脸上满是温柔的笑容。
陈砚看着她,轻声说:“青娘,你辛苦了。府城的布庄开业顺利吗?”
青娘点点头,兴奋地说:“很顺利,开业当天就卖了五十两银子的布,后面几天的生意也很好。我还增加了儿童服饰、手帕等产品,很受顾客欢迎。”
陈砚高兴地说:“太好了!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努力,把草木染做得更好,让青石村的草木染传遍天下。”
青娘看着陈砚,眼里满是爱意:“嗯,咱们一起努力。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们都一起面对,永远不分开。”
陈砚紧紧握住青娘的手,两人相视一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育苗基地里的种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他们祝福,也在为青石村草木染的未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