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 172 年深秋,鹰嘴峡的血腥味还未完全消散,峡谷外的草原上却已扬起一阵轻尘 —— 唐不三率领着两千四百余名西域轻骑兵,正沿着隐蔽的山道往西域方向行进。队伍里,不少骑兵的棉袍还沾着干涸的血渍,有的手臂缠着绷带,却个个腰杆挺直,手里的精铁刀斜挎在马鞍旁,刀鞘在深秋的阳光下泛着冷光。
“都把马镫再勒紧些!前面进入山区,山路窄,别掉以轻心!” 唐不三勒住马,回头对身后的骑兵喊道。他右臂的伤口刚拆了纱布,新结的痂在动作间隐隐作痛,却丝毫不敢放松 —— 此次前往虎啸山驻防,不仅要巩固西域商路,更要 “隐没行踪”,不能让黑狼部残党或其他势力察觉,否则刚稳定的南蛮局势又会生变。
虎啸山是西域商路的必经之地,山高谷深,主峰像一头伏卧的猛虎,山道仅容两马并行,历来是匪寇盘踞的地方。此前吴家堡的商队曾多次在此遇袭,损失了不少粮食和精铁,如今鹰嘴峡大捷后,轻骑兵正好借此机会驻防此处,既护商路安全,又能作为吴家堡在西域边缘的 “隐秘据点”。
队伍昼伏夜出,避开了沿途的村落和官道,只走山间小径。白天,他们躲在山洞或密林里歇息,用枯枝落叶掩盖马蹄印;夜晚,借着微弱的月光赶路,马蹄裹着厚厚的麻布,连兵器碰撞的声响都压到最低。有骑兵忍不住问:“唐首领,咱们为啥走得这么隐蔽?咱们刚打赢黑狼部,就算遇到不长眼的,也能打跑啊!”
唐不三勒住马,指着远处隐约的山影:“虎啸山附近有不少部落和商队,要是让他们知道咱们有两千多骑兵,难免会传到黑狼部或西域其他势力耳朵里。咱们是来‘驻防’,不是来‘耀武扬威’,低调才能长久。”
走了五天,终于抵达虎啸山脚下。山风比草原上更烈,卷着碎石和枯叶,打在骑兵们的脸上生疼。唐不三派了十名斥候先上山探查,半个时辰后,斥候匆匆返回:“唐首领,山腰有个匪寇营寨,约莫三百多人,门口有两个哨卡,正围着篝火喝酒,营寨里还堆着不少抢来的皮毛和粮食!”
“三百多匪寇?正好,给兄弟们练练手,也把营寨占了当落脚点!” 唐不三眼神一厉,当即制定战术,“左队八百人,从后山绕过去,断他们的退路;右队八百人,埋伏在哨卡两侧,等信号一响就动手;我带中路八百人,正面佯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记住,速战速决,别留活口,免得走漏消息!”
骑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左队跟着斥候往后山走,山路陡峭,他们手脚并用地攀爬,西域良驹虽擅长山地行走,却也得小心翼翼;右队则隐蔽在哨卡旁的灌木丛里,手里的精铁刀出鞘半寸,寒光在夜色中闪烁;唐不三带着中路骑兵,在距离营寨百丈远的地方停下,只等右队动手的信号。
亥时刚过,哨卡的匪寇正喝得酩酊大醉,一个满脸横肉的匪寇举着酒坛,含糊地喊:“再去抢几支商队,咱们就去西域快活!” 话音刚落,右队骑兵突然冲出,精铁刀划过空气,瞬间就砍倒了两个哨卡匪寇。剩下的匪寇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骑兵们围杀,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
“杀!” 唐不三见信号亮起,挥刀率领中路骑兵冲锋。营寨里的匪寇听到动静,纷纷拿着弯刀、木棍冲出来,为首的匪首是个独眼龙,握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长刀,喊道:“哪来的野小子,敢闯爷爷的地盘!”
唐不三没跟他废话,催马冲上前,精铁刀迎着对方的长刀劈下。“当啷” 一声,匪首的长刀瞬间断成两截,精铁刀余势不减,从匪首的左肩劈到右腹,鲜血喷涌而出,匪首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抽搐了几下就没了气息。
骑兵们见状,士气大振,纷纷冲进营寨。匪寇们的武器根本不堪一击,弯刀一碰精铁刀就断,木棍更是被砍得粉碎。有个匪寇想爬上木栅栏逃跑,刚爬上去,就被左队骑兵的精铁刀削掉了脑袋,尸体从栅栏上摔下来,砸在其他匪寇身上,吓得他们魂飞魄散。
战斗很快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轻骑兵们骑着马在营寨里穿梭,精铁刀上下翻飞,匪寇们有的被砍断手臂,有的被削去头颅,有的想躲进石屋,却被骑兵们破门而入,一刀一个解决。营寨的地面很快被鲜血染红,血腥味混合着酒气,弥漫在山风中。
“别放过一个!” 唐不三骑着马,巡视着营寨,看到一个匪寇躲在粮食堆后,举刀就砍。精铁刀刺穿粮食袋,连带着匪寇的胸膛一起刺穿,粮食混着鲜血洒了一地。他右臂的伤口在剧烈动作下裂开,鲜血渗过绷带,却丝毫不在意 —— 这群匪寇祸害商队,手上沾满了无辜人的血,今天必须全歼。
半个时辰后,战斗结束。三百多名匪寇全部被歼灭,没有一个活口。骑兵们开始清理战场,把匪寇的尸体拖到山涧边,用石头压着沉入水中,避免留下痕迹;又把营寨里的血迹用沙土掩盖,只留下抢来的皮毛、粮食和少量能用的武器。
“唐首领,这营寨挺结实的!” 一个骑兵指着营寨的木栅栏,“栅栏有一丈高,还埋在土里三尺深,咱们再加固一下,就能当驻防的据点!”
唐不三走到营寨中央,打量着四周 —— 营寨占地约十亩,四周是木栅栏,里面有五间石屋,分别是匪寇的住处、粮仓、武器库和议事房,还有一口水井,水质清澈。“很好!” 唐不三点头,“左队负责加固栅栏,在栅栏外挖三尺深的壕沟,填上碎石;右队清理粮仓和武器库,把能用的粮食和武器分类放好;中路队布置岗哨,山顶、山腰、营寨门口各放十个哨位,轮班值守,白天用狼烟,晚上用火光,有情况立刻通报!”
骑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左队的骑兵拿着铁锹,在栅栏外挖壕沟,碎石从山涧边搬来,填进壕沟里,形成一道简易的防御工事;右队的骑兵打开粮仓,里面有上万斤粮食,还有不少抢来的丝绸和皮毛,他们把粮食装进麻袋,整齐地堆在石屋里,丝绸和皮毛则收起来,准备以后送回吴家堡;中路队的骑兵则拿着弓箭,分别去山顶、山腰和营寨门口值守,眼神警惕地盯着四周。
唐不三走进议事房,里面的木桌和椅子还很完好,他擦干净木桌,拿出一张简易的地图,铺在桌上 —— 地图上标注着虎啸山的地形、商路的路线和周边部落的位置。他对着地图,在虎啸山的几个关键位置做了标记,心里盘算着:以后商队经过这里,就能在营寨里歇脚,骑兵们可以护送商队通过危险路段,既安全又隐蔽。
“唐首领,您的伤口又流血了!” 一个军医走进来,手里拿着草药和绷带。唐不三点点头,坐在椅子上,让军医重新包扎伤口。“没事,小伤。” 他看着军医熟练的动作,问道,“兄弟们的伤怎么样了?有没有重伤的?”
“大部分都是轻伤,只有十几个兄弟在战斗中被匪寇的弯刀划伤,已经处理好了。” 军医回答,“咱们带的草药还够,暂时不用操心。”
唐不三松了口气,又让人去水井边打水,烧开后给兄弟们喝 —— 深秋的山里冷,喝口热水能暖暖身子。他站在议事房门口,看着骑兵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虎啸山的驻防点算是稳住了,以后西域商路的安全有了保障,吴家堡与西域的联系也会更紧密。
第二天一早,唐不三派了两名骑兵,带着他写的信返回吴家堡 —— 信里详细说明了虎啸山的情况、剿匪的经过和驻防的安排,让叶青云放心。骑兵们骑着快马,沿着来时的隐蔽路线出发,很快就消失在山路尽头。
营寨里,骑兵们已经完成了加固和清理。栅栏外的壕沟挖好了,碎石填得满满当当;粮仓里的粮食堆得像小山,武器库也整理好了;岗哨上的骑兵精神抖擞,盯着远处的山道。唐不三走到山顶的哨位,望着西域方向 —— 那里有吴家堡需要的皮毛、玉石,也有西域轻骑兵的故乡,而虎啸山,就是连接这一切的 “桥梁”。
深秋的阳光洒在虎啸山上,给光秃秃的树枝镀上了一层金色。唐不三握紧手里的精铁刀,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守住这里,守住西域商路,为吴家堡的发展,为兄弟们的安稳,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而这座曾经被匪寇盘踞的营寨,如今已变成了吴家堡在西域边缘的 “隐秘堡垒”,默默守护着商路的平安,也守护着吴家堡的未来。
虎啸山驻轻骑兵,风卷尘烟接塞星。驼铃摇碎沙碛月,燧火明通漠北庭。
剑佩光寒防劫盗,鞍鞯霜重护途宁。千年丝路今犹在,犹记当年戍卒铭。